1983,世界兩次走到核戰邊緣

  在2016年的美國總統大選中,希拉里曾經不止一次地稱特朗普是「令人無法信任的核按鈕掌管者」,警告選民如果他當選總統,國際安全形勢將會急轉直下,而「第三次世界大戰」將會不遠矣。
  但歷史證明,要讓一國的戰爭機器全面開啓並非易事。即使在美蘇高度對抗的冷戰巔峰,所謂的「互相毀滅式核戰爭」也並沒有打響——在雙方劍拔弩張的1983年,兩次有著足够理由讓其中一方按下核按鈕的導火索事件都很快被冷靜的前綫官兵按了下來,從某種角度上阻止了幾千年的人類文明變爲一片廢墟。
  「不經意間拯救地球的男人」
  第一次意外事件發生在1983年的9月26日晚。一位名叫斯坦尼斯拉夫•佩特羅夫的蘇聯陸軍中校當時正帶領著數名手下在莫斯科南部的一處導彈預警系統監控室裏值夜班。所有人都沒有料到的是,往常十分安靜的預警系統當晚突然傳來呼嘯的警報聲,信號顯示美國方面已經向蘇聯發射了數枚洲際導彈,理論上只需35分鐘就能飛越北極落到蘇聯領土之上。值班室的所有官兵都望向佩特羅夫,等待他下達命令。短暫思考之後,佩特羅夫判定這是一次系統誤報,而非美國方面的主動進攻。佩特羅夫還決定違規不向上級彙報,從而冷靜地阻止了一場潛在的核戰爭的煽發。
  這次意外事件被美國記者戴維•霍夫曼載入其冷戰歷史紀實著作《死亡之手》中,佩特羅夫也因此被稱爲「不經意間拯救地球的男人」。
  第二次事件則更鮮爲人知。也是在1983年,一位名叫萊納德•佩羅茲的美國中將同樣遇到了來自蘇聯方面的類似系統誤報。同樣是在幾十分鐘的時間裏,他選擇了不做任何車情。而正是因爲他的「不作爲」,地球再次得到了抵救。
  發生在當年11月的這起事件最近才由美國軍方解密,冷戰歷史學家內特•瓊斯在他的最新著作中還原了當時的各種細節,詳細介紹了「人類最接近核戰爭邊緣的那一刻」。
  上世紀80年代早期,美蘇之間處於又一波敵對熱潮中。美國總統里根在1983年3月發表著名演講,將蘇聯稱爲「邪惡帝國」,顯示出他的强硬對蘇態度。美國方面當時還計劃在歐洲部署「潘興2型」導彈系統,該系統足以在15分鐘之內摧毀莫斯科,這些都讓克里姆林宮陷入了恐慌和焦慮之中。
  美國是否有意開啓第一波攻勢以結束冷戰?蘇聯又該採取怎樣的應對措施?時任蘇共總書記尤裏•安德羅波夫顯然認爲里根完全有膽量這麽做。「他(里根)完全無法預測,完全有可能採取任何行動。」他當時如此警告蘇聯駐美大使多布林。曾任克格勃最高領導的安德羅波夫性格多疑,當時又飽受腎衰竭的折磨。面對咄咄逼人的美國一方,安德羅波夫陷入深深的憂慮之中。
  美軍秀肌肉 蘇聯擔心假戲真做
  在這一輪的美蘇軍備競賽中,美國毫無疑問地占了上風。被稱爲「瑞恩計劃」的美軍對蘇惱報監控系統已經相當成熟且錯綜複雜,每天大規模出動並刻意逼近蘇聯領空的美軍偵察機群不僅能够第一時間搜集到重要情報,還能對蘇軍施加强大的心理戰壓力。
  有時,美軍偵察機會故意越過邊界進行挑畔,然後觀察蘇聯方面的反應。這被里根政府視爲展示美國實力並進行軍事威懾的重要一環。里根和他的支持者認爲,和平要通過强硬的手段來實現,「秀肌肉」也是不可避免的。在經歷了卡特時代的戰略收縮後,新人主白宮的里根執意要開啓一個新的軍琪霸權時代。
  美方的攻勢在很大程度上加深了美蘇雙方之間的猜忌,進一步沖淡了本來就不多的互信,伴隨而來的則是一系列的悲劇性後果。1983年9月1曰,大韓航空一架波音747客機在誤闖蘇聯領空後,被蘇軍戰鬥機擊落,導致269名乘客和機組成員遇難。克里姆林宮宣稱這是一架僞裝成客機的美軍間諜機。
  令局勢進一步升級的則是北約秋季軍事演習,儘管它本身只是年度慣例,但蘇聯還是擔心在此特殊背景下,北約的演習可能會「假戲真做」,升級成針對蘇聯的突然襲擊——實際上,美軍當時也的確做了有別於往年的特殊安排,除了高度仿真的核武器隊列外,美國還通過超過170架次的運輸機向歐洲運送了19000人的軍事力量。
  「瑞恩計劃」顯示,蘇聯方面立即開啓了高度戒備狀態。華約組織內部不必要的軍事飛行任務都被取消,裝載核武器的戰鬥機全部待命,地面核導彈也陸續到位。蘇軍最高指揮官尼古拉•奧加爾科夫則被轉移到了莫斯科郊外的地下防空指揮中心,以應對可能出現的北約襲擊。
  西方陣營內部對克里姆林宮的反應態度不一。沒人知道蘇聯方面是真心産生了恐慌,還是單純想通過守勢占據輿論高地,以迫使美軍暫緩部署「潘興2型」。內特•瓊斯認爲,蘇聯的確是被屨懾到且做好了全面還擊的準備,如果不是佩特羅夫和佩羅茲兩位一綫軍官採取的果斷行動,美蘇當年完全有可能開戰。
  基於多種因素,1983年的核危機最終平穩過渡。瓊斯還提到,這次危機讓里根政府改變了對蘇政策。在里根的第二任期內,美國對蘇聯的戰略方針重點顯然從軍事攻勢轉向了經濟層面。
(張曉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