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進行的台中市第二選舉區「立委」補選,及台北市第五選舉區無黨籍林昶佐「立委罷免案」投票,民進黨挾持四項「公投」得利的餘威,繼續實施「主動對決」的戰術,並將一場地方性的投票活動抬到「總統大選」級的高度,果然奏效,再次高奏凱歌,在將林靜儀再次推進「立法院」的同時,也保住了林昶佐的「立委」議席,形成「雙林雙贏」的結局。而國民黨則在輸掉四項「公投」之後,再次慘吞敗績,對其士氣打擊沉重,可能會影響「九合一」選舉的選情,並被民眾黨侵蝕其基本盤,進而進一步弱化為小型政黨,氣數漸盡,不但難以對民進黨作出挑戰,而且有可能永遠處於在野地位。未來即使是民進黨的執政地位被取代,勝利者也將不會是國民黨,而是其他的政治力量。
其實,要說是在這次「雙投票」中雙輸,並不準確。因為其中的台北市「立委罷免案」,並非是由國民黨發動。因此,國民黨主席朱立倫吸取四項「公投」慘敗的教訓,決定不介入,避免倘是「罷免案」被否決,就牽連到國民黨;即使是「罷免案」能夠獲得通過,依法進行的「立委」補選,也將不會是由國民黨享受戰果,而是發起「罷免案」的無黨籍台北市議員鍾小平等「挪火為自己煮食」。就此而言,朱立倫的政治意圖是成功的。但在實踐層面,朱立倫卻是再次被證明「精算」失準,領導無能。因為台北市第五選舉區的基本盤,藍大於綠,如果是「政黨對決」,或許「罷昶」能成,除掉一個「台獨立委」,補選成果即使是國民黨享受不到,民進黨也未必能獲取,取而代之的「挪火煮食」起碼是國民黨的盟軍。因此,無論是「立委罷免案」的發動及推動者,還是輿論界,都在批評朱立倫的策略失誤,而朱立倫沒有出現在投票後的記者會上,更是助長了這股輿論。
實際上,中正、萬華區泛藍支持者比例為百分之四十五,泛綠支持者比例為百分之三十一,選民結構為泛藍以十四個百分點遠大於泛綠,國民黨卻採取消極低調的策略,導致在溫暖的好天氣下,台北市第五選舉區的的投票踴躍度卻是奇冷,投票率竟只有百分之四十二,多數泛藍支持者都沒有出來投票,使得雖然同意票多於不同意票達一萬一千多票,但卻因以近四千票之差而未能跨過百分之二十五的投票率「門檻」。國民黨如果在此「立委罷免案」中進行動員,可能就將「獨汁」四濺的林昶佐拉下來了。因為在此案中,民進黨施以「政黨對決」策略,並由蔡英文等高層親自站台,泛綠支持者是基本傾巢而出的,國民黨無需擔心「政黨對決」將會重蹈四項「公投」的覆轍。但因為國民黨沒有進行動員,不少泛藍支持者「懶得」出來投票,結果就是只差那麼不到四千票,而導致「立委罷免案」功虧一簣。
而在台中市第二選舉區的「立委」補選方面,本來在理論上,朱立倫決定避免「政黨對決」,由顏寬恆主打組織戰,低調作戰,卻是正確的。實際上,顏寬恒拿下了八萬多票,催出了基本盤,與去年罷免陳柏惟的票數差不多,證明了顏家的實力依然強大。如果台中市第二選舉區的投票率也像台北市第五選舉區那樣只有百分之四十二,顏寬恒是有可能會贏的。但因為民進黨不但是拉高選戰的層級,從蔡英文以降的民進黨高層都湧到當地為林靜儀站台,而且還大打「抹黑戰」,猛攻顏家的違建等問題,讓外界了解顏家的黑金勢力連捷運路線都能影響,因而催出了不少空氣票。雖然未能達到二零二零年因為是「立委」選舉與「總統」大選一併舉行,因此拉高到該區「立委」投票率的百分之七十七點二,但也衝出了百分之五十八點二六的較高投票率,從而衝破了當地的地方派系勢力的基本盤。結果讓林靜儀在該選區的沙鹿區、龍井區、大肚區、烏日區、霧峰區五個行政區全勝,其中沙鹿區還是顏家的「根據地」。名嘴黃暐瀚坦言,選前綠營鋪天蓋地的抹黑顏寬恒,事實上是會影響到兩種人的。第一,是原本要投給顏寬恒的人,看到相關新聞,反而會有所猶豫。第二,是對兩邊都沒有既定印象,但看到綠媒的批評,而投給林靜儀的人。
兩項投票活動對國民黨的未來發展,都將會帶來負面影響。但具體情況又有所不同。在台北市方面,可能其影響只是局限於第五選舉區,民進黨年底在該區的市議員選舉中將會有一定的斬獲」,但卻未至於會外溢到其他選舉區。而在台中市,可能會讓本來民調較高的台中市長盧秀燕,在爭取連任中面臨捲土重來進行「王子復仇」的林佳龍的威脅。實際上,林佳龍在這次「立委」補選中,充任林靜儀的後援會會長,卯盡了全力支持林靜儀,讓當地選民再次領略到林佳龍的「風采。如果在今年底的「九合一」選舉中,盧秀燕稍有失誤,就將會把台中市長的印信重新交還給林佳龍。
今年十一月的「九合一」選舉,已經年底進入緊鑼密鼓的階段,實際上民進黨已經成立了選舉對策機構,並將會乘著「連投連勝」的東風,即將正式啟動選戰,祈求能挾持這次「雙林雙贏」的東風,再下一城。已經連輸連輸兩場戰役的國民黨,除了戰鬥藍之外,全黨上下士氣低沉,看來朱立倫將難有反敗為勝的統御能力。緊接著下來,「二零二四」也將難以奪回政權。除非是能夠降下身段,與民眾黨合作,而朱立倫本人也能夠以「成功不必在我」的胸懷,轉為支持有可能會勝選的其他戰將。否則,國民黨的希望就將毀在他的手中。
(發自湛江)
兩岸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