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觀看待中美差距

  今年有一部上映的電影《1921》,裏面講了北大,我作爲嘉賓在首映式看完了這個電影。
  出來正好一個記者隨機採訪我,我說你採訪對了,我是北大教授,是研究産業的。然後分享了裏面我覺得很受觸動的一個情節。
  李達是中共一大的核心人物,他在張羅這次會議。電影中他的鏡頭很多,其中有一個是他在陽臺上哭著跟他的太太說:「我們真的很悲哀。當年我們抵制日貨的時候,我一劃火柴,發現火柴是日本製造的,叫洋火。」我們這一代人知道洋火、洋紙,洋的東西多了。
  今天我們講點火,點的是通往無限宇宙的太空之火、火箭之火,中國的整個産業已經起來了。對比建黨的時候,對比1949年新中國成立的時候,對比改革開放的時候,對比2000年,甚至2010年,我們所經歷的這個過程都不可想像。我們看到,今天國家的强大在於經濟的强大,經濟的强大在於産業的强大,而産業能否强大則在於這個産業裏面的領軍企業是否强大。一方面我們要足够自信,但是另一方面,我們還是要非常冷靜地來看待中國跟美國的差距。
  領軍企業,我們差得還遠
  一提到中美經濟,大家最熟悉的可能還是GDP。
  宏觀上從GDP的數據來看,我們是美國的70%。同時,我國10億美元資産的人數超過1000,這個比美國還多,排在全球第一。
  但如果我們認爲經濟是由産業構成的,實實在在從這個層面上去分析,中美産業的差距還是很大的,領軍企業的差距是很大的。
  回過頭來看日本,他們的GDP遙遙在我們之後,但日本有很多百年品牌是我們沒有的。
  那些企業和品牌很多經歷過長周期的檢驗,所謂長周期包括戰爭,也包括將近30、40年的經濟停滯,他們都熬過來了。
  相比日本戰後,中國今天的形勢不算差,但我們缺乏長周期的考驗,也缺乏很多核心技術。
  中美產業的差距到底到哪裡。
  先看中美高市值企業比例。
  我們按照GICS劃分的158個産業去看,在評價企業的時候會把市值用銷售收入、利潤、産業發展趨勢跟科技含量、科技投入來進行一些修正。
  經過這3項數據的修正,我們會發現,70%的企業市值第一、銷售第一、利潤第一。
  中美的差距,白色的是美國高市值企業的數據(100億美元以上的市值叫做高市值),黃色的是中國在這個産業裏面高市值企業的數據,我們跟它的比例約1:5。
  從學術研究的角度來看,這個差距不算太大。
  2. 中美産業市值對比
  再看中美產業市值對比。
  在158個産業裏面,我們的總市值和企業的平均市值跟美國的差距是什麽樣的?
  中國的上市公司情况
  中國企業上市,不僅在中國大陸,也有很多去香港市場。
  雖然都是我們的,但香港是國際市場,對全球開放,國際資本是流動的,這一點跟大陸市場是有區別的。我們在研究的時候會把其中的中資股算進來。
  還有大量的企業到納斯達克、法蘭克福、倫敦、東京、新加坡去的也不少,去這些地方上市。
  全球的中國上市公司或者是人家把它界定成中概股的,我們放進來。
  現在中國大陸的上市公司是4506家,全球80幾個主要市場中,是7411家。難道上市公司是無限的嗎?
  上市公司一定是跟一國的GDP總量有關係,跟貨幣的流通量有關係,跟上市政策有關係。
  我們的問題在哪里?在於不退市。
  中國的股票市場容量,我個人覺得空間不是太大。
  三看産業森林圖
  産業森林圖不見得對大家做企業有直接作用,但它是一個視角,是一種方法,是可以往下做文章的。
  産業是中觀的,我們用全球的上市公司表達的數據是八九不離十的,我對每一個産業的C4都標在上面。
  什麽叫C4呢?經濟學的C4是産業裏面前四家占的市場份額,用銷售數據來算。
  6813個數據,每個産業的總市值、産業內企業的平均市值、中美産業比較的銷售利潤率、市場份額占有率、前四家市值的占有率,很可觀。
  假如C4差不多,P4差很多,一定有市值提升的空間,如果中國的C4跟美國差很多,就有幷購的空間,這張大圖把中美兩個國家全部的上市公司,6813個數據、13組的數據都放在裏面。
  有些人會說別太針對美國,但事實上不針對美國是不可能的,中國就是老二,數據一拿出來就是中美,後面是日本,其他國家在産業上基本上都落後很多,除非它的某個單一産業有特點。
  像法國服裝行業、奢侈品絕對老大,日本的休閑産品是老大,其他産業基本都是中美遙遙領先。
  四看全球領軍企業圖
  我們想關注的不是500强,我們是把市值作爲0.5,銷售數據作爲0.25,利潤作爲0.25,以後還會加入一個「技術」。
  全球158個産業對應著632家企業,中國85家,美國是73家,看起來我們在數量上占優勢,其實沒有這麽簡單。
  通過4個領軍企業,我們可以判斷中國、美國、日本、歐洲在某個産業裏面是强勢還是弱勢的。如果某個産業前一二三四名的企業都是同一個國家的,那當然很牛,從這個層面來看,美國有13個,中國有6個。
  領軍企業的數據用的是全年平均市值加上當年的銷售收入和利潤,全部數據標在上面,有些企業雖然不是全球産業第一名,但是總量和綜合指標都相當可觀,橫向比名列前茅,騰訊前面是穀歌跟臉書壓著,阿裏被亞馬遜壓著,這兩個沒有在行業的第一位,但也是在第二位、第三位。
  還有華爲,雖然沒有上市,但他們每年很規範地按照上市公司的數據來發布,在通信類,高於思科。
  全球158個行業有632個領軍企業,其中很多行業我們一個領軍企業也沒有,我們也都會標注出來。排在第五的有哪些,排在第六的有哪些,排在第十幾的有哪些,每一個産業裏有多少家上市公司,數據也放進去。
  在這樣一個研究的基礎之上,其實不同的部門能够得出不同的結論,有些數據自己會說話。
  比如,房地産是很有意思的事情,數據拿來一看,前四名都是中國企業,今天恒大出事,萬科沒出事,中海沒出事,還有幾個還不錯。
  美國沒有房地産公司市值這麽高的,但是美國的RIETs(不動産投資信托基金)是房地産信托抵押公司,美國就讓你自持一部分資産做出資,分得很細,分酒店業的RIETs公司、辦公業的RIETs公司、教育業的RIETs公司、醫療業的RIETs公司,美國、日本很强,不是造成蓋完以後全部賣光,賣不光就堆積在自己手上。
  所以,單純看市值、籠統看銷售收入都不能說明問題,我們要看綜合指標,需要更多的領軍企業。
  找到細分市場
  領軍企業怎麽來?産業研究對於我們的領軍企業價值何在?這是很多人關心的問題。
  不少企業家,甚至是我自己的學生,都要求我對一個具體的行業做得更細分一點。但是産業不等於細分市場。比如現在的寵物市場很大,不管是寵物食品、玩具,還是寵物醫院,寵物不是一個産業,是一個市場。又比如有些做醫療産業的機構把牙科、眼科、美容叫做「醫美」,現在消費規模不小,有人覺得形成産業了,不是的,它還是一個細分市場,是被企業劃分出來的。
  所以,企業家找細分市場是自己的本事,你自己怎麽切出一塊市場,別人切不出來,你就贏了,拿出這一塊市場去耕耘。
  目前大家對産業研究有困惑,主要是兩個原因:1.不同國家有不同的産業劃分標準,精細程度是不一樣的。2. 缺乏數據。國家統計局不會發布每一個細分産業的數據,就算是我們的國家統計局發布了,美國國家統計局也不會發布。因此,我們的研究會聚焦上市公司,因爲現在的上市公司數據很齊全,而且上市公司是今天全球企業的主力部隊和主流企業。
  就算中國很多央企、國企母體沒有上市,底下基本上也都會有一個很得力的上市公司,問題在於有一些太多,很散。例如中航工業,底下有23個上市公司,都很小,很多也都跨出航空領域。
  但是,我們應該看到上市公司仍然是今天世界市場上企業的主流。美國的國防工業全部都是上市公司,把軍民融合做得特別好,要注意的是,它們背後的資本就是美國的四家到五家大的投資公司。這其實代表美國這個國家是通過綜合利益在考慮問題,美國的國防工業就那四五家,實際上是聯動的。
  全球股票交易市場有一個統計數據,截至2020年底,共有57000餘家上市公司,撇除約15000家櫃檯交易的(如我們的新三板),有42000多家上市公司的數據是很翔實的。
  真正難的是「洗」數據。我們要對比中美,就要在同一個標準下對比。美國那邊華爾街全球搞資本的人聚在一起,搞了一個GICS標準,158類。而國內炒股有一個萬得數據庫,結合我國的特點把中藥單獨列了一類,一共163類。有時我們做中國企業分析的時候用163類,全球比較時我們把它還原成158類。
  除此以外,我們還花了大量的時間,把多地上市,名稱略有變化,母子公司是控股公司、有關聯的等這些情况進行篩選處理,找到行業標準、産業標準,讓這些公司能對應一個産業。
  42000多家上市公司的數據,我們基本上洗得乾淨,把它分類,把它擺出來。背後是一個很大的數據庫,如果往下做研究,我們把這個數據、方法、視野提供給很多研究公司、證券公司、數據公司,他們可以在這個基礎上進一步地做。至於我們自己,我也很願意對個別具體産業做進一步的細緻研究。比如我對國防工業情有獨鐘,我們關心中國的國防産業跟美國比較。
  我們的研究從2016年開始,做著做著就到了中美貿易戰,現在很可能中美貿易戰會長期博弈下去。
  而現在,去全球化,也是另一個被提到很多次的趨勢。從全球産業安全的角度來看,幾個經濟體之間適度有點屏障,可能也不是壞事。
  疫情讓人們注意到,美國、歐洲,包括日本和一些東南亞國家,在民生産品下竟然沒有自己的生産體系。洗手液沒有了,消毒液沒有了,制服沒有了,口罩沒有了,呼吸機沒有了,都要依賴別的國家,這甚至是會影響到國家安全體系的。
(何志毅/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