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老金掛鈎維生指素 當局:暫不考慮看齊

 【本報訊】社會文化司司長歐陽瑜表示,若調升養老金至現時的最低維生指數每月4,350元,供款金額便需相應調升至每月763元;調整供款金額要取得社會共識,惟以目前社會經濟環境,是難以實現的。
  議員羅彩燕口頭質詢促調升養老金基數與維生指素掛鈎。她強調,養老金並非錦上添花的福利,而是切實的退休保障制度,政府若未能從根本上做好全民退休保障,反而要倚賴其他失業救濟,是本末倒置。
  歐陽瑜回應表示,本澳現時養老金每月最高3,740元,與每月僅90元的供款金額相比,兩者相差近42倍。數據顯示,社會保障基金2021年養老金等給付的支出約55億元,而全年不足4億元的供款收入僅佔給付支出的7%,可見特區政府對制度已補貼超過九成。
  一些高養老福利的國家或地區,往往都需要透過高稅制、高供款率,以便將養老金等維持在一個較高水平。若然要將每月養老金金額調升至最低維生指數的標準,甚至更高金額,將無可避免需要對供款金額作倍數的調升。就以調升養老金至現時的最低維生指數每月4,350元為例,經精算的結果,供款金額便需相應調升至每月763元,才能維護制度的可持續發展和體現持份者合理共同承擔的責任。
  對於如此大額的供款金額調整,又或是任何供款模式的改變,都需要取得社會共識,以目前社會經濟環境,是難以實現的。
  她稱,今年65歲或以上的長者仍然受惠於養老金、敬老金及現金分享,長者平均每月最高可得約5,635元,還有醫療券、免費醫療和豁免車資等福利措施,使長者在各生活層面獲得一定的保障。
  2021年上半年數據顯示,只有不足1%的養老金受領人在收取社保給付後仍需要向社工局申領經濟援助,反映本澳社會安全網的有效運作,除依靠特區政府提供的基本養老保障外,很大程度上是需要加上個人儲蓄以及家庭支援來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