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太平洋伙伴全面進步協定(CPTPP)」的資深官員視頻會議,於本月十八日在新加坡召開。由於在事前傳出,這次會議將會討論中國、中國台灣與厄瓜多的入會申請案,因而在會前,台灣當局開足了輿論機器,大肆鼓吹,就連蔡英文本人,在十六日主持民進黨中常會時,也談到此話題,並聲稱「CPTPP」是一個高標準的經貿體系,在排除美豬及日本食品的障礙之後,後續還有許多困難需要克服;台灣地區必須把握這個空前有利的契機,盡最大努力爭取加入,持續台灣走向國際,提升競爭力。但「CPTPP」資深官員視訊會議只是討論了英國的入會案,未排入中國及中國台灣入會申請案。這讓台灣當局被迎頭澆了一盤冷水,對此三緘其口,「行政院」發言人羅秉成聲稱「不評論」。「行政院長」蘇貞昌則於十九日下午打破沉默,表示他特別責成經貿談判辦公室注意各會員國情形,「我們積極向前進,希望能盡快達到目標」。國民黨文傳會主委凌濤則抨擊說,自蔡英文布開放「萊豬」進口後,蔡政府官員不斷宣稱「反萊豬」讓「加入CPTPP恐增添路障」、「入CPTPP恐被中韓超前」等;蘇內閣倉促地宣布核食進口解禁,也聲稱「有助加入高標準的CPTPP」、「是台灣加入CPTPP非常大助力」等,但「萊豬」、「核食」都在蔡政府的蠻橫主導下開放進口了,蔡政府要讓台灣地區走進世界的承諾還要多久才能兌現?
台灣當局因為要做美國的「跟尾狗」,因而對在美國退出「跨太平洋夥伴協定(TPP)」後重組的「CPTPP」,不感興趣,而是希望能夠參加美國的「印太新經濟架構」。但一方面,「印太新經濟架構」的進展不大;另一方面,東盟主要國家加上其主要貿易夥伴中國、日本、澳洲與新西蘭共十國的「RCEP」將於今年元旦生效,對民進黨當局的「新南向政策」構成極大的牽制,因而回頭一看,才知道自己跟隨美國的動作,是極為蠢笨。尤其是在中國與去年九月申請加入「CPTTP」之後,驀然發覺,台灣地區與「CPTTP」成員體的貿易額,竟然佔其貿易總額的百分之二十五左右,因而在權衡利弊之下,也於六天後倉忙宣布申請加入「CPTTP」。
在美國仍未決定是否加入「CPTTP」情況下,為何台灣地區這回卻不做「跟尾狗」,而決定加入呢?除了上述的原因之外,更重要的是牽涉到台灣地區加入政府間的國際貿易組織的問題。
實際上,在英國倫敦政經學院修讀國際貿易法博士學位的蔡英文,是深明「一個中國」原則的威力的。當年她在政治大學國際貿易系任教授時,台灣當局正以「台澎金馬單獨關稅區」的名義申請「入關」。李登輝委任蔡英文申請「入關」小組的召集人。本來,這個小組已經代表台灣當局與「GATT」的所有成員體都達成了協議,只需與「GATT」本體簽署協議。但「GATT」理事會根據「一個中國」原則,通過一個決議,必須是中國先於中國台灣加入,而當時被「GATT」部分主要成員體視為「非自由市場經濟體制」的中國,尚未完成於所有成員體達成協議的程序。因而李登輝的政務官就「創作」了一個「童話故事」:一個已經考試合格的學生,卻要「等埋」成績欠佳的學生補考合格後才能畢業,而且領取畢業證書還是要在「差生」之後。
這個錯頓,蔡英文應該是記憶猶新,擔心在中國搶先「入C」之後,台灣當局將會遇到幾個重大障礙。其一是台灣當局必須先行與「CPTPP」任何一個國家或經濟成員體簽署雙邊貿易協定,而中國必然會因為台灣當局拒絕承認「九二共識」,而拒絕與其簽署;其二是即使是台灣當局過得了這一關,也必須在獲得全部「CPTPP」成員體同意後,才可進入「CPTPP」,而由於東盟國家和中國近期貿易相當頻繁,也可能在投票時會「投鼠忌器」;其三更重要的是,在共識決中,中國就會有一票,一票反對全案就不通過,屆時台灣地區加入的機率會非常的低。
這次新加坡視頻會議擱置中國和中國台灣的入會申請的原因,可能又像三十年前那樣。實際上,目前西方世界對中國的自由貿易經濟體制多抱質疑的態度,雖然在此次會議開會之前,中國商務部發表了系列文稿予以說明,但某些西方國家出於其固執的偏見,仍不相信。因此,恪守「一個中國」原則的新加坡,寧願擱置討論中國的入會申請,也不願討論已經「具備條件」的中國台灣的入會申請。
何況,由於美國不是「CPTPP」的會員體,不但是台灣當局未能在「CPTPP」體制內部得到美國的幫助,而且也讓台灣當局開放「萊豬」進口的努力,在此領域等於是白費工夫。
開放「核食」,固然是會獲得作為「CPTPP」發起國的日本的好感,而且日本近來也有與台灣當局的關係漸趨友善的傾向,但在中共「十九大」後,日本政要發現自己要與中國巨人碰撞是徒勞可笑的,因而與中國的關係漸趨緩和,兩國領導人都有互訪的意願。在此背景之下,日本必然會倍加珍惜這難得的機會,因而就將會千方百計地防避「擦槍走火」,對蔡政府的各種訴求,尤其是牽涉到「國家定位」的議題,都將會「打回頭」。
其實,就連在民進黨當局的內部,也未必具有完全的信心。他們不但對上述的「障礙」都了然於胸,而且更擔心,倘中國大陸在申請過程中,向其他成員國表示在「一中原則」下,兩岸只能有一個加入,會員國是否被迫選邊站?
兩岸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