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時代結束了 另一個時代開始了

  1972年2月21日,美國總統尼克松和夫人帕特、國務卿羅杰斯、美國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助理基辛格一行乘坐「空軍一號」降落在了北京。周恩來總理穿著大衣站在舷梯前,他的身後是葉劍英、李先念等領導人和各界代表百餘人。
  尼克松從舷梯上拾級而下。距地面還有三四級臺階時,他便向周恩來伸出手去。周恩來也伸手與尼克松相握。「總統先生,你把手伸過了世界最遼闊的海洋來和我握手。」周恩來說道。尼克松則在日後回憶:「當我們的手相握時,一個時代結束了,另一個時代開始了。」隨著尼克松的來訪,凍結了22年的中美關係破冰,兩個大國開始重新審視、接觸和瞭解對方。
  中國前駐納米比亞大使、外交部檔案館原館長厢正保曾長期在外交部美大司美國處工作。從20世紀70年代至21世紀初,他親歷了基辛格秘密訪華、尼克松訪華、「上海公報」發表、中美建交等重要的歷史時刻,也見證了兩國從最初的審慎打量對方到多方面磨合的過程。
  毛澤東指示「廢話不要删掉」
  新中國成立前夕,中央外事組曾組織編寫《美國手册》,廉正保後來也參與其中。《美國手册》共分14章,介紹了美國的政治、經濟、軍事、社會問題及中美關係等各方面情況,主要的素材是在延安的觀察組提供的材料。廉正保回憶,周恩來對《美國手册》的編寫工作很重視,他在給中央外事組的信中幾次提到這項工作,並將其列爲外事組的工作重心之一。
  到了尼克松訪華前,兩國各自的情況及國際格局都發生了很大變化。中美相互隔絕了22年,處於「你不瞭解我,我也不瞭解你」的狀態。尼克松是不是真的有意願推動中美關係正常化?中方需要借助各種途徑收集資料,琢磨美方的真實意圖。
  廉正保記得,爲了商談尼克松訪華事宜,基辛格於1971年7月秘密訪華。周恩來同基辛格談了18個小時,會談還未結束,毛澤東主席就催著要看談話記錄,並指示說記錄不要删節,廢話不要删掉,我什麽都要看。」廉正保一字不落地記錄和整理了雙方談話的全部內容,連周恩來宴請時基辛格講的笑話都記錄下來,毛澤東看了非常滿意。
  1972年1月,美國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副助理黑格率先遣組訪華,爲尼克松訪金進行技術安排,解決禮賓、安全、住房、電視轉播、記者訪問等一系列具體問題。黑格向周恩來轉達了尼克松的口信:「美國認爲,中國的『生存能力』受到威脅,美國要『維護,中國的『獨立生存能力』。」美方還表示,希望尼克松訪華能「加强總統的世界領袖形象」,「這對我們雙方都有好處」。
  這實際上是中美的一次政治博弈與較量。周恩來彙報給毛澤東以後,在第二天的會淡中對此進行了嚴厲批駁。其中有一些要點:美方對中國的「生存能力」表示懷疑,並聲稱要「維護」中國「獨立」和「生存能力」的說法,令人驚訝。中國認爲,任何國家絕不能依寵外力維護其獨立和生存,否則只能成爲別人的「保護國」或「殖民地」。社會主義的新中國是在不斷抗擊外來侵略和壓迫的鬥爭中誕生和成長起來的,並一定會繼續存在和發展下去。廉正保看到,黑格聽了這番話之後很不自在,只能無力地辯解說,他只是負責轉達口信,無意冒犯中方。
  據廉正保回憶,先遣組與中國進行的所謂技術性談判,也充滿了政治色彩。例如,美方要求中方提供有關安全部署的詳細計劃,由美方派海關人員到中國海關檢查美國記者和技術人員的行李,甚至還提出在飛機上準備一些槍支,以便在發生意外情況時自衛。上述要求理所當然地遭到中方代表拒絕。中方代表表示,中方有能力保障美國總統及其率領的代表團的安全。周恩來說:「在主權問題上,我們一點不能讓。」
  經周恩來確定的尼克松訪華接待工作的總方針是:「不冷不熱,不卑不亢,待之以禮,不强加於人。」1972年2月21日,尼克松一行抵達北京機場。當天下午,毛澤東就會見了尼克松。在回顧了20多年來中美關係的狀況後,毛擇東特別談到最近兩年中美關係接觸的過程和背景,肯定了尼克松、基辛格所起的重要作用。
  晚上,周恩來在人民大會堂爲尼克松和其夫人舉行了歡迎宴會。說祝酒詞時,尼克松引用了毛澤東的詩詞「多少事,從來急,天地轉,光陰迫,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說「現在就是只爭朝夕的時候了」。周恩來特別交代樂隊演奏尼克松愛聽的《美麗的亞美利加》,尼克松贊揚說:「我在外國從來沒有聽到過演奏得這麽好的美國音樂。」
  尼克松訪雄期間,一件重要的事情是商談如何擬定《中美聯合公報》,即「上海公報」。時任外交部副部長喬冠華與基辛格負責具體談判。喬冠華與基辛格進行了九次會談,焦點是臺灣問題。中國要使美方改變以前把臺灣作爲一個「國家」的錯誤認識,使美方盡可能明確地承認臺灣是中國人之間的問題,同時堅持美國從臺灣和臺灣海峽撤軍的原則。用周恩來的話說,雙方「從北京爭到杭州,從杭州爭到上海」,一直到27日下午3時半,也就是公報發表前一天才達成協議。
  最終,「上海公報」中美方關於臺灣問題的措詞是:「美國認識到,在臺灣海峽兩邊的所有中國人都認爲只有一個中國,臺灣是中國的一部分。美國政府對這一立場不提出異議。它重申它對由中國人自己和平解決臺灣問題的關心。考慮到這一前景,它確認從臺灣撤出全部美國武裝力量和軍事設施的最終目標。」這是美國首次公開承認「只有一個中國」「臺灣是中國的一部分」。
  「這份來之不易的公報的發表,標志著中美關係開始走向正常化。尼克松顯得心情格外舒暢。在上海市爲他舉行的送行宴會上,他發表即席講話說,此次訪華的—周,是『改變世界的一周』。」廉正保回憶。
  在中美關係正常化過程中,中國也及時與兄弟國家溝通情況,』尋來他們的理解和支持。1972年2月28日,周恩來在上海送別尼克松後回到北京,立即安排去河內和平壤通報情況,廉正保也隨同前往。專機先是到了南寧,稍作休整準備飛往河內時,却得到消息說天氣不好需要等待。廉正保記得,周恩來看到時間流逝十分著急,表示只要有可能和希望就要起飛。
  幾個小時後,河內雨停的消息傳來,專機立刻出發。到了河內上空,大霧遮蔽跑道,專機在空中轉了幾圈無法降落,最後機長憑藉經驗俯衝下去。等看清跑道大家才發現,飛機離地面已不足100米,十分驚險。「周總理爲了工作甘冒各種風險,令人欽佩!」廉正保說。
  卡特感到拖不下去了
  尼克松訪華後,中美關係一步步朝正常化方向邁進,兩國間的文化、科技交流和政界人士互訪出現良好勢頭。廉正保回憶,在這種形勢下,大家原本以爲中美建交可以很快實現,沒想到又等了7年之久。
  1974年8月,尼克松因「水門事件」被迫辭職,時任副總統杰拉爾德•福特接替他成爲第三十八任美國總統。福特曾表示要繼續執行尼克松的對華政策,在任期內實現中美關係正常化,實際上却採取「拖」的政策,—再表示美國不能「拋棄『老朋友』(指臺灣)」。
  事實上,在尼克松訪華期間,周恩來就針對臺灣問題指出:「還是那句話,不願丟掉『老朋友』,其實老朋友已經丟了一大堆了。『老朋友,有好的,有不好的,應該有選擇嘛。」
  1974年11月,福特派國務卿基辛格來華訪問。周恩來因病正在住院,由鄧小平副總理同基辛格會談。基辛格說,美國國內親台勢力影響很大,而且美台間還有《共同防禦條約》。受這些因素影響,美國願意按「日本方式」完成中美關係正常化,但要在臺灣設立聯絡處;同時,希望中國聲明不以武力解決臺灣問題,以便美國考慮放棄美台「防禦關係」。
  這顯然是一種倒退,鄧小平明確回答中國不能接受。他表示,中國堅持中美關係正常化要以「三個條件」爲前提,即美國必須廢除同臺灣的《共同防禦條約》,從臺灣撤出一切軍事力量,以及同臺灣當局斷絕所謂「外交關係」。在美國廢約、撤軍、斷交之後,臺灣問題只能在中國人之間作爲內政自己來解決。
  1975年12月,福特來北京訪問。毛澤東會見了福特和基辛格。廉正保回憶,毛澤東本來就對福特的對華政策不滿,對於福特的誇誇其談,他幽默地說:「我們沒有本錢,就放空炮。」福特沒有聽出毛澤東是在批評他,但在場的其他人聽懂了毛澤東的意思,都笑了起來。
  1976年美國大選後,吉米•卡特入主白宮,他最初也沒有把美中關係正常化列入重要議程。接下來的兩年裏,蘇聯繼續挑戰美國,而中國決定加速經濟發展,卡特政府由此逐漸感到,早日實現美中關係正常化符合美國的安全和經濟利益。
  1978年7月5日,時任外交部部長黃華與美國駐中國聯絡處主任伍德科克開始就中美關係正常化問題具體談判。對中方關切的廢約、撤軍、斷交這三個條件,美方有何打算和安排?對方的回答一直不具體,談判進展緩慢。廉正保說,9月19日,卡特感到拖不下去了,便向中國駐美聯絡處主任柴澤民大使表示,美方願意斷交、撤軍、廢約,雙方需要抓住時機,加快速度。
  10月20日,作爲外交部美大司美國處副處長,廉正保陪同北京大學校長周培源率領的中國教育代表團訪問美國。白宮中國問題專家奧克森伯格與廉正保相識多年,他特意約廉正保在白宮見面,說美中建交條件已成熟,雙方應抓住時機,不要錯過這個機會。廉正保立即將情況報回國內。
  在卡特的智嚢中,美國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助理布熱津斯基對東歐、蘇聯以及中國問題有長期研究,他力主早日與中國建立外交關係。10月30日,布熱津斯基與柴澤民大使會面並解釋說,美國國會明年初要開會討論美蘇核條約等問題,如果年底前不解決美中關係正常化問題,就要等到1979年秋後,時機不當,可能出現困難。
  「當時,越南在越中邊界不斷挑起事端,中國正在考慮對越進行有限的自衛反擊。同時,從十一届三中全會黨的工作重心轉移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需要來看,中國需要加强同美國的經濟和技術聯繫,而美國也需要進入極富潛力的中國市場。」廉正保說。
  國際和雙方國內的政治、經濟形勢,都要求中美兩國領導人當機立斷,完成中美關係正常化的關鍵一環。爲了抓住時機,加速談判,鄧小平副總理決定親自同伍德科克談。
  12月13日至15日,鄧小平同伍德科克就中美關係正常化問題舉行了四次會談,廉正保參與做速記記錄。他記得,在涉及中國核心利益的臺灣問題上,鄧小平毫不退讓。雙方交鋒過程中,鄧小平關於美國售台武器問題的決斷,令廉正保印象深刻。
  鄧小平告訴伍德科克,美售台武器問題很重要,兩國關係正常化後,美國不要賣武器給臺灣,請伍德科克轉達給卡特總統。對此,卡特指示伍德科克傳回的意見是,美國在1979年內將不向臺灣進一步出售武器,但之後是否還能繼續出售,美國國會、美國人民和美國盟國對此都十分關心,希望中方能理解美方的立場。
  鄧小平對美國頑固堅持向臺灣出售武器的做法表示了堅決的反對。「如果美國繼續向臺灣出售武器,從長遠講,將會對中國以和平的方式解決臺灣問題設置障礙,最終只能導致武力解決。在實現中國和平統一方面,美國可以盡相當的力通,至少不要起相反的作用。」
  顯然,雙方在美售台武器問題上分歧較大,一時難以彌合。廉正保說,在這關鍵時刻,鄧小平展現了大國領袖的風範。「他以戰略家的宏偉氣魄,果斷決定不讓美售台武器問題影響中美建交的大局,同意『按原計劃進行』,實現中美關係正常化,美售台武器問題留待以後繼續討論解決。」
  12月16日,中國和美國發表《中美建交公報》,宣布自1979年1月1日起建立外交關係。廉正保說,在「上海公報」中,美方僅僅表示「認識到臺灣海峽兩邊的所有中國人都認爲只有一個中國」,而《中美建交公報》聲明「美利堅合衆國政府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是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他認爲,這說明《中美建交公報》在臺灣問題上又比「上海公報」邁進了一步。
  「要中國來乞求,辦不到」
  中美建交後,雙方關係經歷了一段「蜜月期」。《中美建交公報》發表的當月,即1979年1月28日,鄧小平訪問美國。這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中國國家領導人首次訪問美國,全世界爲之震動。1982年,中美政府發表「八•一七公報」,美方承諾「準備逐步減少它對臺灣的武器出售,並經過一段時間導致最後解決」。
  「上海公報」、《中美建交公報》和「八•一七公報」等三個公報,構成了中美關係的政治基礎。此後,中美關係在政治、軍事、經濟、文化和其他方面都得到迅速發展,高層互訪頻繁,人員往來增加。受中美建交的影響,大批西方國家也紛紛與中國建交,或提升外交關係。廉正保認爲,中國借此機會進一步走向世界,擴大了改革開放的局面,提升了中國的國際影響力,迎來了國家發展的戰略機遇期。
  不過,中美之間的「蜜月期」相當短暫。1989年政治風波以後,以美國爲首的西方勢力借機對中國進行攻擊和制裁。時任美國總統布什發表聲明,宣布採取暫停中美政府間一切軍售和商業性武器出口、暫停中美兩國軍事領導人之間的互訪、力求推遲考慮國際金融機構向中國提供新的貸款等制裁措施。廉正保記得,冷戰結束前中美最大規模的軍事合作項目,改裝殲-8II(中國稱之爲「八二工程」,美國稱之爲「和平珍珠計劃」)項目也被美國單方面終止。
  中國政府抗議美國的制裁,認爲這是干涉中國內政、單方面損害中美關係的行爲。事實上,據基辛格晚年回憶,在宣布制裁中國的同時,布什「對制裁的長遠後果感到不安」。曾擔任過美國駐中國聯絡處主任的他不願看到中美關係完全破裂,因此派遣美國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助理斯考克羅夫特作爲特使秘密前往北京,同中國領導人交換看法。1989年7月2日,鄧小平在北京會見了斯考克羅夫特一行。他指出,問題出在美國,美國在很大範圍內直接觸犯了中國的利益和尊嚴。
  針對美國的制裁,中國展開了一系列鬥爭,包括邀請前總統尼克松、前國務卿基辛格再次訪華。在同尼克松會談時,鄧小平表示:「要中國來乞求,辦不到。哪怕拖一百年,中國人也不會乞求取消制裁。如果中國不尊重自己,中國就站不住,國格沒有了,關係太大了。」回國後,尼克松向布什彙報了中國之行的情況。當年11月,布什在白宮記者招待會上承認,尼克松的「這次私人訪華是很有益的」。在中國的斡旋和雙方的努力下,美國對華制裁逐步取消。但是,美國對中國的防範與制衡從來都沒有停止。從20世紀90年代到21世紀初,中美關係出現了多次嚴重危機:1993年「銀河號」事件、1995年李登輝訪美、1999年以美國爲首的北約轟炸中國駐南聯盟大使館,以及2001年南海撞機事件。
  在這些危機中,廉正保印象最深刻的是李登輝訪美。1995年5月,克林頓政府宣布允許李登輝以「私人」名義於當年6月訪美,中美關係陷入冰點。當時,廉正保在中國駐紐約總領事館擔任副總領事。他和同事密切觀察李登輝訪美動向,及時瞭解、研究情況並上報國內。
  針對美國的外交挑衅,中國政府採取了一系列强有力的反制措施,包括對臺灣以北的海域發射了6枚地對地導彈;解放軍在東海進行大規模導彈火炮演習。中國政府還召回駐美大使李道豫,這在中美外交史上是第一次。「顯然,美方錯誤低估了中國政府和人民在臺灣問題上的決心和意志。《紐約時報》後來披露,克林頓對他1995年允許李登輝訪美感到後悔,說這是他『任期內有關中國事務的兩大錯誤之一』。」廉正保說。
  中國採取行動後,美方意識到繼續這樣下去對美中關係和兩國發展沒有好處,採取了一些措施修復雙方關係。此外,中國取得了經濟上的飛速發展,美國的國家利益不允許其放棄中國這麽大的市場。克林頓政府在任期最後一年,克服重重阻力通過了對華永久性正常貿易關係立法,爲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提供了支持。中國社會科學院美國研究所研究員陶文釗曾撰文指出,這是中美關係正常化以來最具有實質性意義的發展,有利於中國企業融入全球産業鏈和價值鏈。
  廉正保回憶,2001年初小布什就任美國總統以後,對華政策比較强硬。他冷藏了克林頓任期內確立的中美戰略夥伴關係,重新將中國確立爲戰略競爭對手。當年4月,南海撞機事件發生,小布什稱美國將「不惜一切代價協防臺灣」。但不到半年後,「9‧11」恐怖襲擊事件發生,小布什政府認識到要聯合中國進行反恐,遂改變了對華政策。此後,中美兩國關係繼續向前發展。
  「美國的對華態度,向來是既接觸、對話,又防範、遏制。從20世紀70年代到21世紀初,應該說美國把接觸、對話放在了防範、遏制之前。」清華大學中美關係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周世儉對《環球人物》記者說。
  2021年12月20日,國務委員兼外交部長王毅在北京出席2021年國際形勢與中國外交研討會開幕式時談道,2022年是尼克松總統訪華50周年,中美雙方應當重拾融冰初心,落實兩國元首共識,遵循相互尊重、和平共處、合作共贏三原則,恪守中美三個聯合公報精神,推動美國對華政策回歸理性,推動中美關係重回正軌,共同探尋不同制度、不同文化、不同發展階段的兩個大國在這個星球上和平共處之道,造福兩國和世界人民。
  廉正保認爲,當前美國對中國實施無理的孤立、制裁、打壓,主要是因爲其害怕中國崛起,把中國作爲主要戰略競爭對手。對於中國的崛起,美國需要一個適應、磨合和接受的過程。「相信美國最終會明白,中美關係持續悪化不符合美國核心利益,有悖於世界和平與穩定。中美兩國合則兩利,鬥則俱傷。中美兩國雖然社會制度不同,意識形態,異,在很多方面存在分歧,但兩國還有廣泛的共同利可以競爭、合作、共存、共贏。」
(馮群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