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許是衝破黎明前的黑暗的幾道曙光

  今年三月以來內地一些地區遭受奧密克戎變異株的侵襲,各受疫地區實行比較嚴厲的「動態清零」措施,導致當地的經濟發展受挫,而且當地居民出境也受到嚴格限制下,向來對內地依賴甚重的澳門,也直接受到較為嚴重的影響,各行各業的經營都很艱難,各項經濟指標都很「難看」,居民們的生活也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特區政府「扭盡六壬」地意圖「破繭」,領導澳門特區走出困境。昨日,新華社播發題為《促消費、保就業、撑經濟——澳門持續推出「組合拳」紓困》的長文(見本報今日第二版),詳盡報導澳門特區政府為提振內部需求,紓緩疫情下的經濟壓力,加强民生保障,提振市場活力,所推出的多項措施,足見中央,至少是中央媒體已經對澳門特區的現況給予了相當的關注。
  在這方面,肩托著中央政府信賴及代表著廣大「澳人」對澳門特區行使高度自治權,及得到「澳人」擁護支持的澳門特區政府,是並沒有被眼前的困難所壓倒的。反而是不屈不撓,迎難而上,想盡辦法,「扭盡六壬」地打出促消費、保就業、撑經濟的「組合拳」,帶領廣大「澳人」渡過目前的難關,並為即將到來的經濟復甦準備好條件的。而且,在堅持原則的基礎上,進行靈活調整。比如對新《博彩法》法案,在堅持「行業整頓」的同時,根據澳門的實際情況進行若干重大調整,包括衛星賭場的存在方式,及終於領悟到不要把所有雞蛋都放在一個籃子裡的道理,想到了「疫後」的吸引海外遊客的問題。實際上,澳門特區以博彩業為龍頭的經濟,今後不會再像此前的二十年那樣,單靠內地旅客就可以「多D來,密D手,做都做唔切」了,而是要真正落實「世界旅遊休閒中心」中的「世界」這個概念了。
  有說是,近日在劉鶴副總理主持的國務院金融委會議中,提到一個詞:
  「資本市場無序緊縮」,釋放出重大信號,中國或將徹底調整經濟布局,這意味著中國經濟的發展到了轉折點。中國經濟的上半場結束了,經濟的下半場正在開闢。這就像打球比賽一樣,下半場的打法和上半場一定是不一樣的,無論是哪一方,都必須調整打法,才能適應新的比賽節奏。簡而言之一句話:上半場,中國的收入來自於「資本」型增長;下半場,中國的收入來自於「運營」型增長。
  也就是說,「資本」是指比如土地,房子,股票,各種優勢資源(礦産,廠房等等),亦即是可以坐享其成的東西,這些東西在一個國家的發展初期,往往具有非常重大的意義,因爲他們可以盤活整個社會的資本,還可以加杠杆,帶動一輪又一輪的經濟發展。實際上,任何一個國家、企業、個人要想快速發展,必須解决原始的資本積累問題,都必須經歷一個資本的原始積累的過程。這個過程就像「跑馬圈地」。一旦生産力得到解放,就加足馬力直往前沖,誰的馬力大誰搶的地盤就多,屬於野蠻生長階段。「跑馬圈地」時代主要有兩大紅利:製造業和房地産的「人頭紅利」,及互聯網行業的「流量紅利」。這兩大紅利讓中國完成了三大基建任務:第一是實體的基建,主要靠房地産;第二是網絡的基建,主要靠互聯網;第三是産品的豐富,主要靠製造業。三大基建任務的完成,讓中國完成了資本的原始積累,中國經濟的上半場,也就是一九七九年至二零一九年的這四十年,我們解决的核心問題就是資本的原始積累過程。
  但是如今,中國已經完成了資本的原始積累過程,不能一直停留在這種狀態,接下來就應當從「資本」驅動,切換成「運營」驅動。那就是靠管理、優化、配置去盤活這些資源,使這些資源發揮出更大的社會價值。比如,現在已不缺房子,缺的是如何把閑置的房子利用起來的辦法;現在已經不缺産品,缺的是如何把合適的産品送到合適的人手裏去的渠道。也就是說,「跑馬圈地」時代的結束了,接下來就必須經營好那一畝三分地了。野蠻生長的時代過去了,未來是精耕細作的時代;淘金的時代過去了,未來是煉金的時代。
  之前大家都是依靠資本的增長賺錢,比如房價翻了多少倍,股票升值了多少,然而現在資本高速增長的時代已經過去了,如果還想按照之前的那種邏輯,占個坑就坐等升值,無異於守株待兔。按照這個邏輯,衡量一個城市、企業、個人的未來前途,就看這個主體的運營收入如何:比如很多城市的GDP依然很高,但是公共收入很低,這說明這個城市正在走向衰落;比如很多上市公司的市值依然挺高,但是利潤越來越少,甚至開始虧損,這說明這個企業也在走下坡路;
  比如很多一綫城市的人坐擁上千萬的房産,但是年收入還不足二十萬,收入都不足以維持家庭的運轉,說明這個人也在入不敷出。因此,未來一大批靠運營賺錢的個人和企業將誕生,他們不靠資本的坐享其成,就靠新經營、新模式、新渠道賺錢,他們才是中國經濟下半場的中流砥柱。有大破必有大立。一批人倒下,就必然有一批人站起來。
  澳門特區似乎也要明白及運用這個道理,將此前的「資本」型發展轉變為「運營」型發展。當然,澳門有自己的實際情況,更有「一國兩制」特式,應當結合自身的特點,推動經濟模式的轉型。
  畢竟,這是概念性及長遠規劃的範疇,目前迫切需要解決的,還是如何走出當前的困境,走完「黎明前的黑暗」的最後一里路,迎接曙光,直到紅日高升。
  前段時間,有人針對內地一些省區市收緊赴澳門簽注等提出質疑,中央是否不再「照顧」澳門特區了?其實,這除了是防止外匯外流之外,更多的是為了防遏疫情擴大,而採取的特殊措施。
  即使是在這方面,在國務院總理李克強舉辦被稱為「十萬人大會」的「全國穩住經濟大盤電視電話會議」後,最近也開始有所鬆動。其中一種是直接的,一種是間接的。
  直接的,是新華社前日播發國家移民管理局近日部署各級移民管理機構實施一批服務便利涉外企業生産經營的新舉措的消息,其中一項是「爲內地企業派遣赴澳門參會參展工作人員提供就近辦理赴澳證件便利」等。昨日的《珠海特區報》在刊載這個電訊稿時,還特意將這一句摘出作為標題。雖然說,該項措施只是針對「赴澳門參會參展工作人員」,但如果這是「試水」的話,倘若成功,就可能會推廣到其他各領域,尤其是赴澳旅行團方面去。
  間接的,是國家文旅部網站昨日消息,中國文化和旅游部辦公廳發布關於加强疫情防控科學精准實施跨省旅游「熔斷」機制的通知。香港中通社在播發這個 通知時,採用了《中國跨省遊「熔斷範圍縮小》的標題,並報導說,旅游業者反饋,本周即將迎來端午假期,跨省游「熔斷」政策的調整,以及一些省區市逐步恢復跨省游,端午假期的跨省游消費市場有望迎來進一步回暖。
  有人提議,既然澳門已經回歸祖國二十多年,也既然中央對特區實行全面管治權,因而除了是基本法規定的基本原則之外,在跨省遊等屬於經濟範疇的活動,就適宜將澳門特區與內地各省區市「一視同仁」,給予「國民待遇」。這才契合習近平主席在中共「十九大」報告所說的讓澳門同胞「共享祖國繁榮富強的偉大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