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巨大的輿論聲浪,知網在2021年12月10日發布了道歉聲明,「我社誠懇接受來自作者、媒體和社會各界的批評,全面檢查在互聯網業態下的著作權保護與使用授權方式」,並表示「將妥當處理趙德馨教授作品繼續在知網平台傳播的問題」。
很多人從四面八方過來點贊,一些人大呼「集體訴訟,告死他」,一些人嘲諷「空手套白狼」,一些人怒斥「這就是壟斷」……再難聽的話也有,幾乎沒有支持知網的聲音出現。
究其原因在於,天下苦知網久矣。
連年漲價吃了作者吃讀者
「知網是什麽東西?」2019年,翟天臨在直播時脫口而出這個疑問時,直接暴露了其學術不端,引發網友熱議,最終被撤銷博士學位。這也從側面證明瞭知網在學術界巨大的影響力。
這幾乎是高校圈繞不開的平臺。它是國內最著名的收錄量最大的學術文獻數據庫。査文獻、寫論文,幾乎都要用到它。一個本科生、研究生如果不知道知網,也大概可以被劃歸爲在求學上「不合格」。
1998年,清華大學主辦的《中國學術期刊》電子雜志社正式成立,開始承辦中國知網的建設。一年後,中國期刊網上綫,後改名爲中國知網。創辦之初,中國知網即得到了教育部等多個國家部門的支持,讓知網在資源上具有絕對優勢。據知網公告數據,知網簽下期刊8000餘種,獨家和唯一授權期刊達2300餘種,實現核心期刊獨家占有率90%以上。
作爲《中國學術期刊影響因子年報》的制定者之一,知網每年都會對其平臺上的期刊進行影響因子計算。期刊在知網上的發文量、被引率等數據都對其評級有重要影響。同時,髙校教師評獎、評優,通常也會參考論文的「影響因子」,這些數據大都也從知網上獲取。
知網憑藉自身資源優勢,徹底把它經營成了一門暴利生意。2000年以來,知網報價更是連年看漲。武漢理工大學圖書館曾表示,2000年以來知網對該校的報價每年漲幅都超過10%,從2010年2016年報價漲幅爲132.86%,年平均漲幅爲18.98%。
連每年拿到教育部高額資助的北京大學都曾不堪重負。2016年3月底,北京大學圖書館網站發布公告,「由於數據庫漲價過高,圖書館目前正在全力與對方進行2016年的續訂談判」,看此公告,北大學生慌了,「知網如果停用,論文就沒法寫了」。
不僅北京大學,國內很多大學都曾中止過與知網的合作。河北省教育廳一位不願具名的幹部表示,「很多高校早就不爽,一直在尋找替代品,但目前爲止還沒找到」。
這些抵抗相繼失敗,幾個學校隨後恢復訂閱。高校忍痛交了錢,是爲了讓學生們免費下載論文,畢竟再苦不能苦學生。可是知網對普通人的收費也不便宜,別看只是0.5元一頁,積小成大,下載一篇論文動不動就是五六元,要寫一篇論文起碼得做幾十篇論文的文獻綜述,算下來就是上百元。
到了作者這裏,地位顯得更爲弱小。面對期刊,一些文章能够入選就已經謝天謝地,不僅不會追究稿費,有時甚至還需要倒交「版面費」。更爲滑稽的是,自己的論文如果被收錄,那麽作者本人下載也是要付費的。
一位不具名的學者總結,知網這是「吃了作者吃讀者,吃了期刊吃圖書館,兩頭吃兩頭占」。
「霸道」知網維權成功一撥,下架一批
89歲的中南財經政法大學退休老教授趙德馨記得,學術期刊公司在2006年找到他,提出要購買其主編的《中國經濟史辭典》電子版權。當時,中國知網已經是個「相當大」的學術平臺。
「對方發來一份協議書,我一個字都不能改。」趙德馨回憶:「他們說我的書在知網下載一次,我就可以收到一塊多錢。同時,合同規定,要按時向我報告下載次數,並提交使用《中國經濟史辭典》的用戶名單。」
雖然錢不多,但在此之前,趙德馨的書只有紙質版,學者們使用起來很不方便,知網幫忙把書變成電子版,「而且還答應給我錢,給我使用報告」,趙德馨欣然應允。可是到了2016年,趙德鍛帶著學生和助手重修此書,助手通過學校圖書館賬號登錄知網下載電子版時,却發現只能免費下載50頁,若想一次性下載全書,需付費26元。
趙德馨感到詫異:「我用自己的書還要花錢?」他上中國知網搜索,發現除了這本工具書,自己的100多篇論文也都可以在上面查到,但這些論文全部沒有得到過他本人的授權。在最初的交涉無果後,他以運營中國知網的公司——學術期刊公司侵犯其作品「信息網絡傳播權」爲由,正式向對方提起訴訟。
年邁的趙教授並不是知網面對的唯一一位挑戰者。
另一部維權的作品是知名作家汪曾祺的代表作《受戒》。汪曾祺先生去世後,由子女繼承著作權。知網通過9種期刊、雜志對《受戒》進行電子化複製,並向用戶提供付費下載。汪曾祺子女從未對此授權,也沒有獲得任何利潤分成。
汪曾祺子女授權中國文字著作權協會(下稱文著協)起訴知網侵犯信息網絡傳播權,要求進行經濟賠償。文著協打贏了官司,其總幹事張洪波却「根本髙興不起來」。官司從2017年打到2019年,最終只獲得2萬元賠償,其中還包含1萬元律師費。
想要撼動知網並不容易。在一審法院主持調解過程中,文著協整理了第一批知網侵權傳播的110位知名作家的兩萬餘篇作品名單,一轉頭,知網就將這2萬餘篇作品下架,影響了文著協的取證。
有期刊負責人在聽說趙教授的計劃後,向他打來電話,希望他將登在該期刊上的文章撤訴。而趙教授的合作者大部分仍在學校體系內,面臨科研考核、職稱評價等諸多現實問題。最終,大多數人都是以放弃自己權益主張的形式進行了授權,即自己不直接參與案件,也不要求賠償。
最終,只有趙德馨的愛人,同時也是他部分文章的合著作者,93歲的周秀鸞教授,以及他的「大弟子」,73歲的蘇少之教授,與他一起起訴了知網。從立案到全部審理結束歷時一年多,趙德馨教授獲賠包括訴訟費、律師費在內的70餘萬元,蘇少之教授獲賠40餘萬元。
官司贏了,但三人的涉案作品全部被知網下架。這個結果,在趙德馨看來並不意外:「這不是個錢的問題,這是個權的問題,這是尊重的問題。知識分子應該敢於維權。」
在趙教授維權和幾波輿論的衝擊下,知網也作出一些改變。2021年12月22曰,知網開始降價,碩博論文下載費用分別下降50%和62%。
「我只是希望它改,不希望它垮臺。」即使不得不與之對薄公堂,趙德馨也如此强調。
(玫瑰/文)
中華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