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國上將排序探析

  1955年9月,中國人民解放軍首次實行軍銜制時,55位高級將領被授予上將軍銜。隨後的1956年和1958年,又有兩位高級將領先後被授予上將軍銜。對於開國上將,在不同的報刊書籍及一些網絡媒體上,經常呈現出不同的排名順序。本文結合幾種常見的開國上將排序情况,來探究不同排序的緣由。
  按姓氏筆劃排序的開國上將
  按姓氏筆劃排序,也可以說是開國上將排序中最爲常見的一種。如1986年6月解放軍出版社出版《中國人民解放軍將帥名錄1-3》,2007年8月解放軍出版社出版《中國人民解放軍高級將領傳6-12》,其中收錄的開國上將都是按姓氏筆劃排序。按姓氏筆劃,57位被授予上將軍銜的高級將領常見的排序是:
  王平、王震、王宏坤、王建安、王新亭、韋國清、烏蘭夫、鄧華、葉飛、甘泗淇、呂正操、朱良才、劉震、劉亞樓、許世友、蘇振華、李達、李濤、李天佑、李志民、李克農、李聚奎、楊勇、楊至成、楊成武、楊得志、宋任窮、宋時輪、張宗遜、張愛萍、陳士矩、陳再道、陳伯鈞、陳明仁、陳奇涵、陳錫聯、周桓、周士第、周純全、趙爾陸、洪學智、鐘期光、賀炳炎、郭天民、唐亮、陶峙岳、蕭華、蕭克、黃永勝、閻紅彥、傅鐘、傅秋濤、韓先楚、董其武、彭紹輝、謝富治、賴傳珠。
  從以上開國上將的排序看,顯然不是1955年9月授銜時的最初順序。如王建安和李聚奎兩人是後來補授爲上將軍銜,却依然按姓氏筆劃順序列入開國上將的行列。開國上將按姓氏筆劃的排序方式爲相當多的官方出版物所采用。不過,在遇到同一筆劃時,開國上將的排序往往也有細微的差異。另外,當蕭華、蕭克上將的、蕭」姓一度寫作「肖」時,他們的排序也要靠前一些。
  按授銜前上報的《元帥、將官名單》排序的開國上將對於開國上將的排序,人們經常看到的一種方式是張宗遜列爲開國上將排序的第一位。究其原因是源自1955年9月20日總幹部部上報國務院及全國人大常委會的《元帥、將官名單》排序。之前的9月16日,國防部呈報國務院的上將人選爲54人,經國務院審議後增加一人,爲55人。9月20日總幹部部將中央軍委最後決定的《元帥、將官名單》上報國務院及全國人大常委會,履行法律程序。
  按照當時總幹部部上報的上將人選名單,在《元帥、將官名單》上的55位上將人選中,張宗遜被列爲第一位,具體排序如下(由於上將擬授人選在1955年初就已大致確定,故以下所列爲各人1954年底所擔任的主要軍職):
  張宗遜,1954年底任解放軍副總參謀長;
  宋任窮,1954年底任解放軍總幹部部副部長;
  趙爾陸,無軍職,1954年底任第二機械工業部部長;
  蕭克,1954年底任國防部副部長;
  王震,1954年底任解放軍副總參謀長、鐵道兵司令員兼政治委員;周純全,1954年底任解放軍武裝力量監察部副部長;
  許世友,1954年底任解放軍副總參謀長;
  劉亞樓,1954年底任解放軍空軍司令員;
  鄧華,1954年底任解放軍副總參謀長、東北軍區代司令員;
  陳再道,1954年底任解放軍武裝力量監察部副部長;
  楊得志,1954年底任志願軍司令員;
  彭紹輝,1954年底任解放軍副總參謀長;
  王宏坤,1954年底任海軍副司令員;
  李克農,1954年底任解放軍副總參謀長;
  陳伯鈞,1954年底任南京軍事學院教育長;
  李達,1954年底任國防部副部長;
  楊成武,1954年底任解放軍副總參謀長;
  李濤,1954年底任總參謀部三部部長;
  蕭華,1954年底任解放軍總政治部副主任;
  甘泗淇,1954年底任解放軍總政治部副主任;
  賴傳珠,1954年底任解放軍總幹部部副部長;
  陳奇涵,1954年底任解放軍軍事法院院長;
  宋時輪,1954年底任解放軍總高級步兵學校校長;
  蘇振華,1954年底任海軍副政治委員兼政治部主任;
  陳錫聯,1954年底任解放軍炮兵司令員;
  陳士矩,1954年底任解放軍工程兵司令員;
  王新亭,1954年底任西南軍區副政治委員兼政治部主任;
  謝富治,1954年底任西南軍區副政治委員、雲南軍區司令員兼政治委員;
  葉飛,1954年底任福建軍區司令員;
  黃永勝,1954年底任中南軍區副司令員;
  朱良才,1954年底任華北軍區副政治委貝;
  楊勇,1954年底任志願軍副司令員:
  張愛萍,1954年底任解放軍副總參謀長;
  傅秋濤,1954年底任解放軍總參謀部人民武裝部部長;
  韓先楚,1954年底任解放軍副總參謀長;
  唐亮,1954年底任華東軍區副政治委員;
  洪學智,1954年底任解放軍總後勤部副部長;
  李志民,1954年底任志願軍副政治委貝;
  周桓,1954年底任東北軍區副政治委員;
  李天佑,1954年底任廣西軍區司令員;
  劉震,1954年底任空軍副司令員兼東北軍區空軍司令員;
  楊至成,1954年底任中南軍區第一副參謀長兼後勤部部長;
  王平,1954年底任志願軍第一十兵團政治委員;
  鐘期光,1954年底任南京軍事學院政治部主任;
  郭天民,1954年底任南京軍事學院高級系主任;
  韋國清,1954年底任駐越南軍事顧問團團長、公安軍副司令員;
  賀炳炎,1954年底任西南軍區副司令員兼四川軍區司令員,
  呂正操,1954年底任解放軍總參謀部軍事交通部部長;
  烏蘭夫,1954年底任內蒙古軍區司令員兼政治委員;
  傅鐘,1954年底任解放軍總政治部副主任;
  周士第,1954年底任解放軍防空部隊司令員;
  閻紅彥,無軍職,1954年底任四川省委副書記、副省長;
  陶峙岳,1954年底任新驪軍區副司令員、新疆生産建設兵團司令員;
  董其武,1954年底任解放軍第69軍軍長;陳明仁,1954年底任解放軍第55軍軍長。
  由於上述排序源自1955年9月20日總幹部部上報國務院及全國人大常委會的《元帥、將官名單》,王建安和李聚奎是後來補授爲上將軍銜,故不在排序裏面。
  在《元帥、將官名單》中,衆多的正兵團級、副兵團級上將人選混排在一起,似乎給人眼花繚亂之感。實際上,即使在衆多的正兵團級、副兵團級上將人選中,也是有序可查的。
  在位於《元帥、將官名單》中上將人選前列的張宗遜、宋任窮、趙爾陸、蕭克、王震、周純全、許世友、劉亞樓、鄧華、陳再道、楊得志、彭紹輝、王宏坤等13人中,除趙爾陸時任第二機械工業部部長,沒有軍職外,其餘12人(9人正兵團級,3人副兵團級)都是按1955年1月國防部部長彭德懷和總幹部部部長羅榮桓聯名上報給毛澤東主席的預授大將人選名單中的順序排名。由於1955年1月初步擬定的張宗遜等部分大將人選經多方討論沒有通過,後才被列入擬授上將人選。排在志願軍副司令員楊勇之前的其他正兵團級幹部大致按總部機關、院校、軍兵種、大軍區、志願軍的順序排列。國民黨起義將領陶峙岳、董其武、陳明仁等三人雖然是正兵團級幹部,則排在了上報上將名單的最後。
  由於副兵團級幹部人數較少,除了周純全、陳再道、彭紹輝因爲曾是1955年1月初步擬定的大將人選而排在《元帥、將官名單》中上將人選的前列,列在張愛萍副總參謀長之後的部分副兵團級幹部排序相對沒有正兵團級幹部排序那樣清晰明瞭。在《元帥、將官名單》中副兵團級上將人選排序,可以說也考慮到了將軍們「在軍隊服務的經歷和對革命事業的貢獻」,如陳伯鈞雖然是副兵團級,排名也相當的靠前。副兵團級幹部呂正操,正兵團級幹部傅鐘、周士第等之所以排在准兵團級幹部賀炳炎之後,是正式授銜之前不久才加入的。
  由於上將人選於1955年初就大致確定,在1955年1月確定的上將預授人選(不含張宗遜等人)排序和隨後9月20日總幹部部上報的《元帥、將官名單》中的上將人選排序基本一致,略有調整。只不過陶鑄、李井泉、莫文驊、郭化若、程世才、李天煥、廖漢生等上將預授人選後來沒有被通過。包括王建安、李聚奎兩人也在1955年1月的預授上將名單中,後來由於工作變動和其他原因,才沒有被列入最後的上報名單。
  按授銜時所在大單位和任職排序的開國上將
  在開國上將的排序中,以蕭克爲第一人的排序方式也經常出現在一些媒體上。這種排序原則上是以開國上將授銜時所在各大軍事單位順序和任職順序排名,蕭克排在第一位。資料顯示,無論是周恩來總理頒布的授銜令,還是現存的1955年9月授銜儀式的現場照片中,都是國防部副部長蕭克、李達排在最前列,張宗遜、李克農等副總參謀長緊隨其後。55位開國上將以授銜時所在各大軍事單位的順序和任職順序依次排列爲:
  蕭克,時任國防部副部長兼解放軍訓練總監部副部長;
  李達,時任國防部副部長兼解放軍訓練總監部副部長;
  張宗遜,時任解放軍副總參謀長兼解放軍訓練總監部副部長;
  李克農,時任解放軍副總參謀長;
  王霞,時任解放軍副總參謀長兼鐵道兵司令員、政治委員;
  許世友,時任解放軍副總參謀長兼南京軍區司令員;
  鄧華,時任解放軍副總參謀長兼瀋陽軍區司令員;
  彭紹輝,時任解放軍副總參謀長兼解放軍訓練總監部副部朵;
  張愛萍,時任解放軍副總參謀長;
  楊成武,時任解放軍副總參謀長兼北京軍區司令員、防空軍司令員;韓先楚,時任解放軍副總參謀長;
  李濤,時任解放軍總參謀部三部部長;
  傅秋濤,時任解放軍總參謀部隊列部部長;
  王平,時任解放軍總參謀部動員部部長;
  呂正操,時任解放軍總參謀部軍事交通部部長;
  傅鐘,時任解放軍總政治部副主任;
  蕭華,時任解放軍總政治部副主任兼總幹部部副部長;
  甘泗淇,時任解放軍總政治部副主任;
  宋任窮,時任解放軍總幹部部副部長;
  賴傳珠,時任解放軍總幹部部副部長;
  洪學智,時任解放軍總後勤部副部長;
  周士第,時任解放軍訓練總監部副部長兼軍外訓練部部長;
  郭天民,時任解放軍訓練總監部副部長兼軍事出版部部長;
  周純全,時任解放軍武裝力量監察部副部長;
  楊至成,時任解放軍武裝力量監察部副部長;
  陳再道,時任解放軍武裝力量監察部副部長、武漢軍區司令員兼湖北軍區司令員;
  陳奇涵,時任解放軍軍事法院院長;
  王宏坤,時任解放軍海軍副司令員;
  蘇振華,時任解放軍海軍副政治委員兼政治部主任:
  劉亞樓,時任解放軍空軍司令員;
  劉震,時任解放軍空軍副司令員;
  陳錫聯,時任解放軍炮兵司令員;
  韋國清,時任駐越南軍事顧問團團長、公安軍副司令員;
  陳士矩,時任解放軍工程兵司令員;
  陳伯鈞,時任南京軍事學院副院長;
  鐘期光,時任南京軍事學院副政治委員兼政治部主任;
  宋時輪,時任解放軍總高級步校校長;
  朱良才,時任北京軍區政治委員;
  董其武,時任解放軍第69軍軍長;
  唐亮,時任南京、軍區政治委員;
  葉飛,時任南京軍區副司令員兼福建軍區司令員;
  楊得志,時任濟南軍區司令員;王新亭,時任濟南軍區第二政治委員、代司令員;
  黃永勝,時任廣州軍區司令員;李天佑,時任廣西軍區司令員;陳明仁,時任解放軍第55軍軍長;
  賀炳炎,時任成都軍區司令員;閻紅彥,時任成都軍區第一副政治委員;
  謝富治,時任昆明軍區司令員兼政治委員;
  陶時岳,時任新疆軍區副司令員、新疆生産建設兵團司令員;
  烏蘭夫,時任內蒙古軍區司令員兼政治委員;
  周桓,時任瀋陽軍區政治委員;楊勇,時任志願軍司令員;
  李志民,時任志願軍政治委員;趙爾陸,時任第二機械工業部部長。
  (附:1956年授予1人:王建安,時任瀋陽軍區副司令員;1958年授予1人:李聚奎,時任解放軍總後勤部政治委員)
  1955年9月授銜時,國防部被列爲各大軍事單位之首。蕭克、李達是時任國防部7位副部長中的兩位上將(其他5人爲黃克誠大將、譚政大將、蕭勁光大將、王樹聲大將、廖漢生中將),故排在開國上將名單中的前兩位。
  在上述按各大軍事單位順序和任職順序排名的55名開國上將中,大致是按照國防部、軍委各總部、軍兵種、軍事院校、大軍區、志願軍等的順序排列。趙爾陸儘管在人民軍隊中資歷也很深,但由於授銜時沒有軍職,故被排在最後一位。
  按授銜時級別分類排序的開國上將
  在開國上將的排序中,除了上述三種方式外,還有一種情况是按開國上將授銜時的級別分類排序。按照開國上將授銜時的級別,首批授銜的55名上將(不含王建安、李聚奎)分爲四類,常見的排序如下:
  正兵團級33名:張宗遜、宋任窮、趙爾陸、蕭克、王震、許世友、劉亞樓、鄧華、楊得志、王宏坤、李克農、李達、楊成武、李濤、蕭華、甘泗淇、賴傳珠、陳奇涵、宋時輪、蘇振華、陳錫聯、陳士矩、王新亭、謝富治、葉飛、黃永勝、朱良才、楊勇、傅鐘、周士第、陶峙岳、董其武、陳明仁。
  副兵團級19名:周純全、陳再道、彭紹輝、陳伯鈞、張愛萍、傅秋濤、韓先楚、唐亮、洪學智、李志民、周桓、李天佑、劉震、楊至成、王平、鐘期光、郭天民、韋國清、呂正操。
  准兵團級1名:賀炳炎。
  無軍隊級別者2名:烏蘭夫、閻紅彥。
  開國上將授銜時的級別是1952年確定的。1952年3月,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在《評定各級幹部等級指示》中明確規定了大軍區副司令員、副政委以下各級幹部的評級幅度。其中,兵團級幹部分爲正兵團級、副兵團級、准兵團級,評級標準也掌握得很嚴格。在隨後下發的《部隊及領導幹部評級幅度》中規定,兵團及相當於兵團的二級軍區司令員、政治委員,「一般應評爲正兵團級」。實際上,在1952年3月之前擔任過解放軍兵團和二級軍區司令員、政治委員的陳再道、張愛萍、唐亮、李志民、韋國清等人只被評爲副兵團級。
  1955年1月,中央軍委發布《關於評定軍銜工作的指示》,規定了正兵團級以下各級軍隊級別與上將以下各級軍銜的比照標準,指出以軍隊級別爲主要依據,參照編制軍銜確定軍官軍銜。「正兵團級,多數可評爲上將;副兵團級、准兵團級,多數可評爲中將」。
  因此,在1955年9月解放軍首次授銜中,參與授銜的36名正兵團級幹部大都被授予上將軍銜。只有3人例外,正兵團級幹部王樹聲、許光達兩人被授予大將軍銜;正兵團級幹部徐立清數度請求降銜,成爲唯一的—名正兵團級中將。參與授銜的42名副兵團級幹部,19人被授予上將軍銜。參與授銜的57名准兵團級幹部中,只有賀炳炎一人被授予上將軍銜。
  上述正兵團級、副兵團級、准兵團級以及無軍隊級別幹部的排序也是和前文1955年9月20日總幹部部上報的《元帥、將官名單》排序密切相關。在《元帥、將官名單》中的上將人選按正兵團級、副兵團級、准兵團級、無軍隊級別分類後,再分別按總幹部部上報名單中的順序排名,即是上述各類開國上將的排序
(水新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