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襲青衫走天下 ——臺灣才子龔鵬程

  「現在兩岸很多人關心政治,我覺得最大的問題不在政治,多年來分隔造成的信仰和價值觀差異才是關鍵,這些問題處理不好,政治上恐怕很難統和到一起……」——龔鵬程
  北京大學中文系開設的《中國文化》一課深受青年學子的青睞,每次上課,教室總是擠得滿滿當當。很多人都期待這位號稱天下「第一才子」的臺灣國學大師龔鵬程那妙趣橫生的「中國文化之旅」。
  天下「第一才子」
  龔鵬程,自幼才華橫溢,精通中國文學、中國史學、中國哲學、中國宗教,且有很深的武術、書法造詣,可謂學貫古今、融會東西,是當代享譽海內外華人世界的頂級學者和著名思想家,人稱當今天下「第一才子」。
  帶著濃濃的敬意,記者在酷夏的北京有幸一睹了這位天下「第一才子」的真容:一身青衫布衣,溫和,文雅,說話時聲音永遠低八度,十足的謙謙君子風範。對於天下「第一才子」的稱呼,龔鵬程笑著說,「我頭銜很多很多,100個都不止,我還兼職臺灣自然醫學學會會長、民間博物館學會會長,但這都不重要。網上說什麽天下第一才子,我說這叫『呼我爲牛則爲牛,呼我爲馬則爲馬』,莊子說的,你叫我是什麽我就是什麽,但是我自己是什麽,我很明白很清楚,很多人說我是天才,其實我不是,我天資有限,靠的是積累,和古代的天才比,我差得很遠」。
  對於當下多如牛毛的「補習班」,龔鵬程說,這樣的教育環境很難出大家。他說,現在很多孩子的學習就是一招,反復記憶,反復練習考試,到最後,每個人都是答題機器,但却什麽也沒學到。龔鵬程說,學習最重要的是開啓孩子對閱讀的愛好和對知識的好奇心,這樣可以保證他無窮無盡地探索下去。真正的天才是在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驅使下誕生的。
  做官不如做學問
  龔鵬程1956年出生在臺北,祖籍江西吉安。受家庭傳統教育影響,他很小就對中國文化産生濃烈的興趣,常常看起書來就進入「忘我境界」。由於勤奮好學,在從國中升大學的考試中,龔鵬程以優異的成績,成爲全班唯一一個考上淡江大學外語系的學生。但入學後不久,龔鵬程就發現自己對外語學習幷不感興趣,於是他跑到淡江大學的注册組,提出轉入中文系的申請,讓他沒想到的是,當時注册組的老師很爽快地答應了他的要求。從此,龔鵬程一頭扎進國學世界30多年。
  正式成爲中文專業學生後,龔鵬程對國學研究變得一發不可收拾。他說,「剛上大一的時候,我就開始自己注解《莊子》,從市面上買來所有與《莊子》有關的書,再從圖書館裏借,全部看完後自己注解,整整33篇;第二年,做六朝時的謝靈運山水詩派研究;大三做朱子學說研究;大四做晚清陳三立和鄭孝胥的詩歌研究,寫了《近代詩家與詩派》」。上世紀70年代末,當臺灣年輕人普遍熱衷外語、經貿這些熱門專業的時候,襲鵬程却傾心於國學研究,他對中國文化的痴迷與同學們對西方文化的狂熱形成强烈反差,龔鵬程被視爲異類,却也因此名聲大噪。1979年,大學畢業後的龔鵬程因專業優異被選拔留校任教。這給了龔鵬程進一步深耕中國傳統文化研究的平臺和基礎,從任教時起龔鵬程每年堅持100萬字左右的寫作,邊學邊寫,學習不止,筆耕不綴。龔鵬程沉醉於學習,又積極投身教學實踐,留校任教5年後,他出任淡江大學中文系主任,1990年,又出任淡江大學文學院院長,成爲當時臺灣最年輕的大學校長。
  1991年,因爲對中國文化的瞭解和對大陸的熟悉,龔鵬程被任命爲臺灣行政當局大陸事務主管部門文教處處長。上任後,龔鵬程積極推動臺灣高校設立專門的大陸研究機構,由此臺灣學界對大陸的研究開始進入系統化、專業化。他說,「臺灣高校的大陸研究所當時就是在我主持文教處的時候推動建立的,我也算是爲中華文化的傳承做了貢獻。
  上世紀90年代初,臺灣社會已經有不少有預見性的人士前往大陸發展,隨行子女在大陸就學的案例也越來越多,但是當他們返回臺灣後,在大陸的學歷却不被臺灣當局承認,這給他們的就業造成不小困擾。時任文教處長的龔鵬程發現這一問題後,起草了臺灣承認大陸髙校學歷的提案,幷與當局教育主管部門進行溝通,取得同意後,由行政機構牽頭多個部門向當局提交了報告。但沒想到,當時李登輝看到這個報告後暴跳如雷,堅決反對。龔鵬程說,經過這次事件後,他對臺灣行政當局失去了信心,「做官不好玩那就乾脆不做,回去做我的學問」。
  鍾情國學,從臺北到北京
  長期的國學研究使龔鵬程對中華文化的祖地一大陸充滿嚮往。1987年,在香港參加一個學術會議的龔鵬程,通過香港當地的旅行社,來到離香港最近的廣州,「那時就覺得大陸太好玩,太有意思了」。
  1989年,龔鵬程參與組織了紀念五四運動79周年的兩岸交流研討會,這是1949年後兩岸學者第一次交流。1991年,辭官後的龔鵬程醉心於教育事業,陸續創辦了佛光人文學院、南華學院,將他的大部分精力投人到文化教育當中。2003年,應大陸學術界邀請,龔鵬程來到北京,在北大開設《中國文化》一課,效果出乎龔鵬程的預料,「很多大學生都對這門課感興趣,他們之所以喜歡這門課就是希望聽到平時聽不到的東西。我覺得這個時代需要我,只有來大陸我才能發揮自己的作用」。在考察了當時大陸的許多髙校後,龔鵬程覺得,傳統的授課和教育方式會讓很多精彩的內容變得枯燥和乏味,於是他創造性地調整了一些傳統學科的授課內容,「我們傳統的體育課無非是大家跑跑跳跳,或者是簡單地打打球,沒有太多文化內涵,很多學生都覺得體育課沒有太大意思,我在珠海(北師大珠海分校)任教時,把它改了一下。珠海不是離佛山很近麽?我就把佛山黃飛鴻的後代請過來,在我的體育課上表演中國傳統的舞龍舞獅,表演中國的傳統武術,隔一段時間就請一個門派的武術大師來講課,這樣一下子,大家的興趣就上來了」。對於這種顛覆式的教育方式,龔鵬程說,「我希望能够介紹一些大家想知道,但又不太懂的東西,像佛教、道教、儒家之類的學說,讓更多的年輕人瞭解中國傳統文化究競是什麽。當然這麽做也是爲了讓教育顯得更活潑、更吸引人’。
  2013年8月,在新疆天山舉辦的「武林大會」引起各界對中國武學的廣泛關注,這項活動的倡導者和推動者就是龔鵬程,「因爲我是臺灣武俠會會長,我在大陸已經辦了五、六届了(舞林大會),山東、河南、四川、北京都搞過。今年搞到天山去,目的是通過活動把傳統武術門派重新挖掘出來,讓全社會關注中國武俠文化的延續和發展」。
  孔廟新模式
  進入新世紀,中國大陸經濟的快速發展,使得地域文化的發掘和保護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打文化牌,拓展經濟發展內涵,成爲大陸各地普遍的發展共識。近年來,龔鵬程的團隊積極參與大陸各地的文化建設。2013年5月,協助四川都江堰重修孔廟,通過興辦國學教育、復興中華傳統「六藝」,在「水利都江堰」蕊礎上,塑造「文化都江堰」地標;6月,協助江西宋慶齡蕊金會籌辦江西王陽明文化遺産保護基金和陽明研究中心;7月,協助甘肅當地文化機構加强敦煌文化研究;8月,赴新腿參與舉辦「天山文化周」……
  在衆多的文化保護和推廣活動中,龔鵬程對孔廟的文化保護和傳承情有獨鐘,他立志要把都江堰孔廟打造成全國孔廟的代表。他說,「孔廟是一座國學公園,是大家體驗國學、感受國學、瞭解和認識國學的場所。核心是以孔廟爲依托的國學院,主要功能是教育,但是現在很多人到孔廟不是來聽課的,就是看一看玩—玩,那麽如何把教育和玩結合在一起呢?很簡單,禮、樂、射、禦、書、數。圍繞這些內容,我們都江堰孔廟每個月都會推出一種禮。開園之前,我們辦了射禮,開園以後辦了冠禮,如今正在推婚禮。我們現在的婚禮大多都在酒店辦,缺乏西方的那種神聖感,如果進入孔廟,就能重新恢復它應有的神聖」。
  對於自己在文化推廣上所做的種種努力,龔鵬程說,「國學是國人之學、當代之學。我們生活在當代,作用於當代,把當代生活過好,是對中國五千年文化最好的傳承和發揚」。
(盧偉峰/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