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樣元素促進世界旅遊休閑中心建設

  在疫情爆發、內地經濟發展受挫導致民眾旅遊消費力下降,及打擊跨境賭博活動等因素交織在一起之後,終於讓澳門特區政府「覺醒」,中央交付澳門特區建設「世界旅遊休閑中心」的任務,不能只停留於計劃及叫口號,而必須是付諸行動促使實現的。因此,最近的各項政策措施,都有圍繞建設「世界旅遊休閒中心」而推展的跡象。尤其是在修訂《博彩法》時,也增加了參與競投賭牌必須具有吸納外國賭客的能力的條件內容。實際上,吸納外國賭客也是建設「世界旅遊休閑中心」的其中一個要素,因為博彩顯然也與「旅遊」、「休閑」這兩大元素密切相關,但卻並不是主要因素。不過,卻是與廣招世界各地遊客的最主要目標極為吻合。
  其實,倘是單就「博彩」這個元素而言,在二零零三年內地開放其居民赴港澳「個人遊」之前,澳門博彩業的主要客源,還是來自我國的香港、台灣地區,及日本、東南亞國家的。作為「貴賓廳」鼻祖的「賭團」,就是以東南亞客源為主流。因而在二零零一年首次開投賭牌時,開放給美國賭團參與,除了是希望能夠引進美國博彩業的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及會展和全家老少遊樂等因素之外,還有一個功能,就是引進國際高端賭客。後來,因為內地開放「個人遊」,博彩業者做內地旅客的生意「做到做唔切」,也就將招徠外國高端賭客拋諸腦後了。待到現在「驀然驚醒回頭看」,東南亞等國家的賭場已經「成行成市」,而且因為各國各地區的防疫政策不同的原因,新加坡等地的博彩業收入已經超越澳門,拉斯維加斯也再次「爬頭」,澳門失去「世界第一」的地位。澳門已經被別人「搶飲」疫後博彩業復甦的「頭啖湯」,所謂「執輸行頭,慘過敗家」了。
  但仍不能氣餒,還應繼續努力,相信疫情總是能夠過去。而按照以往大規模傳染病大流行的規律,病毒的毒力總會代際遞減,再加上疫苗、特效藥的開發,或許就真的會「流感化」。屆時澳門或將與內地同步,打開大門,迎接海外來客的蒞臨。
  因此,應當及早未雨綢繆,做好迎接海外遊客的準備。這不但是促進經濟復甦,促使博彩業客源市場「堤外損失堤內補」,補償內地客源可能會消減的需要,更是建設「世界旅遊休閑中心」的需要。
  這些年,特區政府尤其是旅遊局、文化局、市政署等相關單位,為推動建設「世界旅遊休閒中心」花了不少心血。比如,今日召開的澳門文化發展咨詢委員會二零二二年度第三次全體會議,梁惠敏局長向各委員介紹文化局明年度的重點工作計劃,將以鄭家大屋、崗頂劇院、海事工房作爲試點,引入具有澳門特色的常駐品牌演出項目,幷開放海事工房和荔枝碗船廠片區等,讓業界利用歷史建築商業化營運。她還透露,文化局共發出八百張「藝游人」卡,以澳門表演人員爲主。未來將向優化場地的開放性與多元化方向努力,提高藝人演出的靈活度。澳門文化發展咨詢委員會主席、社會文化司司長歐陽瑜在會議中聽取多名委員提出想法後,也回應說,未來政府應會著重解决街頭藝人的發展問題,並意通過部分文化活動引入葡語系國家的表演團體來澳交流。
  這些計劃及設想,雖然是屬於文化的範疇,但卻也與「旅遊」「休閑」這兩個元素結合起來。如果處理得好,引導有方,不但能促進文化產業發展,而且也能對促進「世界旅遊休閑中心」在文化旅遊領域的發展作出貢獻。
  其中「街頭藝人」的設想,就是一個值得推動的項目。雖然其在文化產業的「產業」能量可能不大,但卻能夠活躍澳門的「旅遊」、「休閑」氛圍,其實就是在一定程度上能夠促進產業的發展。倘若允許國際遊客以「街頭賣藝」來籌儲旅費,就必然會營造濃郁的「世界旅遊休閒中心」氛圍。而且,既然澳門要建設「世界旅遊休閑中心」,也既然「澳門歷史城區」已經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而且也擁有多項「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其中有一些就是可以當作「街頭藝人」演出的,如廣州北京路的「雞公欖」等。在探討「促經濟,紓民困」時,也可將之當作是「以工代賑」的一種手段,對某些具有一定藝術基礎的待業人士進行培訓後,讓其在街頭表演各種澳門傳統特色的藝術及「非遺」操作項目,就是推動「世界旅遊休閒中心」建設與解決就業問題的「一箭雙雕」。
  街頭表演藝術,也稱街頭藝術或街演,是一種在街頭上的表演藝術,此類藝術表演可能是即興,也可是表演者每天的謀生活動。街頭表演藝術的表演形式通常有唱歌,樂器演奏,默劇,作畫、魔術、書法等。街頭表演藝術在全世界各地都有,尤其是在大城市、商場、車站出口、廣場及行人隧道,人流極多的交匯點。他們跟乞丐的行爲明顯不同,前者的重點是展現自我才華的行爲,後者目的是懇求捐贈。無論是內地的「西單女孩」,還是國外的「地下樂團」,除了維持生計,他們還擁有夢想,成爲一道特有的風景。街頭藝人是都市里的一種文化現象,一個城市要有多樣的文化,街頭藝術就是其中的一種。街頭藝人管得好,會成爲一道城市風景,會成爲一張宣傳城市文化的名片。
  因此,許多國際旅遊城市,都允許遊客進行「街頭賣藝」,也安排當地的藝人在街頭進行職業表演。當然,也制定了相關管理辦法,進行規範化管理。在悉尼,街頭藝人是受政府監管的正式職業,這些人往往身懷絕技,每年的澳洲達人秀以及其他綜藝電視節目中都有很多從街頭走上熒幕的藝人。同時,賣藝人需要填寫稅號以備交稅。在倫敦,街頭藝人執照的獲取相對寬鬆,但是也有一些限制性的行爲準則,例如風笛和電吉他「被勸阻使用」,因爲可能會擾民。在我國的台北市,爲了推動街頭藝術健康發展,二零零五年台北市政府公布了六十八個公共空間作爲「街頭藝人表演場地」,其中包括公園、廣場與部分景點。與一般公共空間不同,要進入表演場地,就必須取得街頭藝人證照,使得表演活動有規可循。
  在內地各地,近年來也鼓勵和推動街頭藝人事業發展並進行規範管理。上海市有多名獲得資質證書的街頭藝人持證「上崗」,深圳街頭藝人抽籤派位到固定區域進行表演。作爲歷史文化古都的西安市,相關部門對街頭藝人的管理也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澳門文化局曾經構思,在大炮台、南灣雅文湖畔和龍環葡韻設立三個地點為街頭表演的區域作試行,期間表演者亦可以收取賞金。街頭表演類別分為藝術、表演及手工製作,若試行效果成熟,會再考慮開放其他地點。表演者須年滿十八歲,持有澳門身份證或來澳合法證件,由文化局發出許可證,在規定的公共地方和時段,進行街頭表演。但後來卻未見實質推展開來。而且,可能涉及「非法工作」等問題,曾經有外來遊客在街頭賣藝時遭到警員拘捕,甚至被驅逐出境。對此,必須制定相關政策指引,甚至修訂法例,裨益澳門的街頭藝術文化成為一道美麗的風景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