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澳司法合作構建跨境多元解紛體系

  【中新社珠海10月9日電】珠海橫琴與澳門一水之隔,先天具備粵澳合作的地理優勢。
  自去年9月《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建設總體方案》出台以來,粵澳在司法交流方面破除「制度之異」,正逐步構建跨境多元解紛體系。
  記者9日從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人民法院(以下簡稱「橫琴法院」)獲悉,合作區成立一年來,該院共審結各類涉港澳案件數達1263件,其中,今年1至8月審結764件,同比上升66.81%。

破除「制度之異」
  今年6月,廣東省高級人民法院發布第四批粵港澳大灣區典型案例,其中,橫琴法院對一起涉澳門華人銀行訴內地居民金融借款合同糾紛案入選。
  「在審理類似案件時,我們除了通過當事人提供的法律專家意見書去查明相應的澳門法律,還會直接查閱一些澳門法律的書籍以及澳門相應的官網去綜合評判。」承辦法官聶斌華說。
  「目前這個案件已經大部分執行完畢了。通過這個案件,澳門的金融機構得到一個訊息,他們的債權在內地也是有法律保障的,也是可以在內地進行追索,並且得到執行。」澳門華人銀行代理律師林鋒告訴記者。
  類似這樣的探索,在橫琴法院已非個例。針對「域外法查明難」等涉司法規則銜接難題,今年9月,廣東省高級人民法院出台指引,對法律專家協助查明的情形、查明範圍、查明費用等十項內容作出規定。截至目前,橫琴法院已適用域外法審理案件24件,其中19件適用澳門特別行政區法律。
  澳門大學法學院院長唐曉晴一直關注內地法院探索「一國兩制三法系四法域」的規則銜接。他表示:「橫琴法院自合作區成立以來,充分體現了服務澳門的特徵,尊重澳門當事人的生活習慣,多次適用澳門法律,兩地法院密切交流溝通,在琴澳兩地融合方面交出了亮眼的成績單。」

「內地+港澳」聯動化解跨境糾紛
  走在橫琴街頭,隨處可見澳門牌照的車輛。澳門居民往來粵澳生活、工作已是稀鬆平常之事。
  記者在橫琴法院見到澳門籍調解員許冰。自擔任橫琴法院特邀調解員以來,她已參與調解糾紛53件。她告訴記者:「從橫琴口岸過關,僅用了30分鐘便從澳門的家裡來到橫琴法院。」
  橫琴法院院長陳曉軍說:「立足橫琴地理位置和糾紛類型的特殊性,我們建立了『內地+港澳』跨境糾紛聯合調解機制,其目的在於更好地發揮港澳籍調解員熟悉當地法律規定、社會觀念的優勢,提高解紛質效。」
  記者了解到,跨境多元解紛體系構建,一定程度上也為司法規則銜接提供了更廣闊的空間。隨著橫琴法院跨境糾紛聯合調解機制的逐漸成熟和完善,目前珠海全市調解聯動機構和組織已達11個,為跨境糾紛的高效化解提供了「最優解」。
  「橫琴法院推動的非訴訟爭端解決方式在大灣區具有廣泛的推廣價值。」全國人大代表、澳門力圖律師事務所資深合夥人林笑雲對記者說。

全方位提速打造橫琴訴訟模式
  走進橫琴法院訴訟服務大廳,一摞摞標記著「速裁」的綠色卷宗整齊擺放著。在審理一起涉澳速裁案件時,速裁法官當庭宣判並送達判決書,僅歷時19天。
  「『橫琴速度』也得到越來越多澳門當事人的認可,當事人甚至會千方百計找到糾紛中由內地法院管轄的連接點,來我院立案。」速裁團隊法官鄭恒說。
  在最高人民法院的支持下,跨境「送達難」這一瓶頸也得到有效解決。根據最高法院授權,橫琴法院與澳門法院建立了直接委託送達和調取證據機制,實現琴澳直接對接司法協助,減省轉遞環節,目前已委託送達100餘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