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學者倡灣區校企合作以項目留人才

  以粵港澳大灣區為代表的中國主要城市群,正成為推動科技和產業共享創新、從「製造」向「智造」躍升的強大主力。12月8日,在第二屆「大灣區科學論壇灣區科創峰會」上,澳門大學模擬與混合信號超大規模集成電路國家重點實驗室教授、代主任、2022年「科學探索獎」得主麥沛然在當天的主旨演講中指出,過去澳門高校裡學生畢業後各自求職,往往沒機會再繼續參與學校裡的科研項目,導致人才流失,通過與灣區企業進行合作,以項目落地的方式留住高校人才,可成為灣區人才集聚的最佳模式。

芯片是國家積極發展重要領域
  麥沛然表示,芯片是國家積極發展的重要領域,自2014年以來,集成電路芯片已多次出現在政府工作報告中,2019年集成電路進口總值達2,055.5億美元,連續2年位列所有進口產品首位,龐大的數據體現了集成電路的重要性與戰略價值。「作為一直聚焦芯片領域的澳門大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科研團隊,未來我們會把在澳門、橫琴、深圳三地發展國家重點實驗室作為整體布局方向。」

冀打通灣區各城市間體制機制
  截至2017年底,中國集成電路人才缺口達32萬人,每年大灣區芯片設計人才需求超過3萬人。談及科創人才,麥沛然坦言目前大灣區不僅存在「一國兩制」的制度壁壘,各灣區內地城市間也存在政策差異。「港澳的知名大學培育出來的科研人才大多把工作重心放在深耕專業領域,要發揮大灣區不同地區科學家團隊的合力,需要灣區打造一個讓科學家相互合作、科研項目在企業落地的平台,真正打通灣區『一國兩制』和各城市間的體制機制障礙。」

借助科技龍頭企業破行業限制
  要解決行業瓶頸,麥沛然認為,需要借助科技龍頭企業協助中國提高芯片設計能力。「目前昂貴的芯片設計軟件由美國企業主導,但騰訊擁有開源式芯片設計工具和AI計算工具;流片費用高昂,特別是先進製程,但華為有項目為內地大學提供免費流片支援方案,這些科技龍頭企業能夠幫助內地的大學和企業打破培養芯片人才的限制。」
  他還分享了自己這些年如何在澳門大學、珠海橫琴和深圳河套科技園三地奔走,連通研發、製造、應用和市場的經歷。「大灣區數實並重、軟硬一體的研發和產業生態,不僅讓產業鏈、基地、人才等優勢可以跨境利用,還能在與現實需求和市場的溝通對接中錘煉產品研發,提升創新『含金量』和競爭力。」

(《文匯報》 帥誠/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