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2月16日,日本正式通過新版《國家安全保障戰略》《國家防衛戰略》和《防衛力量整備計劃》三份安保政策文件,提出日本將致力於擁有對敵攻擊能力等政策主張,並將在未來5年大幅增加軍事開支。
這一動向標誌著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來日本防衛安全政策的重大轉向,也被視為日本摒棄「專守防衛」政策路線、背離和平憲法理念的危險之舉。日本激進擴軍,對內業已引發「軍國主義」復活的擔憂,對外則將給地區和平穩定帶來新的衝擊。
「專守防衛」名存實亡
二戰結束後,日本走上「重經濟、輕軍事」的發展道路。1947年5月施行至今的《日本國憲法》第9條明確規定:「日本永遠放棄以國家主權發動的戰爭和以武力威脅或行使武力作為解決國際爭端的手段,為此不保留陸海空軍及其他戰鬥力,不承認國家的交戰權」。在此基礎上,日本形成了保持最低限度自衛能力的「專守防衛」政策準則。
冷戰後隨著內外形勢變化,日本保守政治大行其道,政治大國野心膨脹,在軍事安全領域不斷突破戰後禁區,先後通過海外派兵、解禁集體自衛權等變相架空和平憲法的約束。而此次三份文件在軍事突破上邁出的步伐之大可謂空前。三份文件明確了日本今後5到10年安保領域的基本戰略取向和政策方向,從其核心內容看,日本防衛安全政策將呈現三大顯著變化。
一是更富攻擊性。新版《國家安全保障戰略》宣稱日本應擁有可打擊敵方導彈基地的「反擊能力」,為此將部署各類遠端攻擊型導彈,包括將大批採購美制「戰斧」巡航導彈,將國産「12式」導彈射程增加至1000公里以上,加快研發高超音速導彈和高速滑翔彈,採購攻擊性無人機,與美軍共用「綜合防空導彈防禦係統」。文件還寫入了加強太空、網絡、電磁等「新領域」作戰能力,並首次明確所謂為防止網絡攻擊可以「入侵敵方伺服器或解除其破壞力」。此外,日本還在加快推進「加賀」「出雲」號兩艘直升機護衛艦的航母化改造,以起降F-35B型隱形戰鬥機,提升遠洋作戰能力。
二是更加外向型。三份文件顯示,日本將突破諸多二戰後的軍事禁區,包括進一步放寬「防衛裝備轉移三原則」,擴大武器對外出口和對外聯合武器研發等,同時將進一步強化日美同盟一體化「威懾力」,以意識形態劃線與所謂「志同道合」國家及北約等深化防務安全合作,更深度介入國際地區安全事務。日本媒體評論稱,隨著「自主防衛」能力的提升和軍事活動範圍的拓展,日本在日美同盟中的角色將由「盾」向「矛」轉變,「美主日從」的同盟關係將發生深刻變化。
三是更具突破性。為實現擴軍強軍目標,文件將2023年度至2027年度的日本防衛開支總額定為43萬億日元,是近5年防衛開支總額27萬億日元的1.6倍,並明確2027年度防衛開支將達到國內生産總值(GDP)的2%。日本政府宣稱,防衛費倍增將使日本與北約標準實現接軌,有助於全方位提升七大防禦作戰能力,從根本上夯實日本的防衛力量。鑒於戰後日本長期遵循防衛費不超過GDP的1%的政策規定,這一突破也被視為日本背離「和平主義」發展路線的標誌性動向。
「軍國主義」死灰復燃?
根據2022年「全球火力指數」等國際機構的排名,日本自衛隊綜合實力位居全球第五,日本早已是實力強大的隱形軍事強國。隨著未來5年內防衛費實現翻倍,日本軍費開支也將從目前的全球第9位升至第3位,成為名副其實的「軍事大國」。「軍國主義」的慘痛教訓仍在眼前,日本軍力出現「由守轉攻」「由強到大」的新變化,不能不引起外界對日本未來走向的憂慮。日本前山口大學副校長纐纈厚指出,安保三文件意味著日本放棄了「專守防衛」,事實上可以決定實施「先發制人攻擊戰略」,這無疑將給東亞各國帶來重大威脅,是一種「新軍國主義」。
近代以來日本幾度大起大落,多次孤注一擲「豪賭」國運,對外戰略中的偏執衝動往往取代理性權衡,表現出「盲動主義」「冒險主義」的傾向。如今的日本,對內深陷少子老齡化加劇的國力衰退困境,對外面臨新興國家的競爭擠壓和國際格局的動蕩衝擊。在「內憂外患」刺激下,日本重拾激進擴軍路線,折射出國家發展理念的重大變化,蘊含著再度迷失發展航向的危險。
環顧當今日本政壇,自民黨一黨獨大,一眾保守政黨佔據國會90%以上議席,傳統左翼勢力幾近消亡,保守右傾政治已全面主導日本社會。經過自民黨政權長期的政治動員和輿論操弄,如今日本社會彌漫著「反俄抗朝」「遏華厭韓」的民粹躁動,烏克蘭危機、朝鮮射導等都成了自民黨政權推動強軍擴軍的絕佳借口。聯想到上世紀30年代的日本國內政治氣氛,當前日本社會氛圍難免讓人嗅到一絲似曾相識的危險氣息。展望未來,在步步為營的漸進式軍事突破中,日本和平憲法的制約終將被蠶食殆盡。在「舉國一致」的「外部危機」意識驅使下,日本未來軍事發展可能更加肆無忌憚。
當然也要看到,對於激進軍事政策調整,日本國內也不乏質疑和反對聲音。根據日本廣播協會(NHK)2022年12月的一份民調,仍有36%的日本民眾反對大幅增加防衛開支,31%的民眾反對擁有打擊敵方基地的「反擊能力」。日本國內和平反戰團體也組織了大規模的市民抗議活動。
《朝日新聞》發表社論指出,「對敵基地攻擊能力」使「專守防衛」原則空心化,防衛費「倍增」將使日本走上無節制擴軍之路。不少軍事專家和學者指出,增量防衛開支被大量用於採購美國武器裝備,脫離一線部隊實際需求的新版防衛力量整備計劃無法從根本上提升日本「自主防衛」能力,且三份文件決策過程未經國會審議和全民討論,存在嚴重程式瑕疵。
在關鍵的財源問題上,日本國內圍繞增量防衛費出處進行了激烈爭論。盡管岸田政府東拼西湊,仍有1萬億日元的缺口需要通過增稅來填補。岸田政府擬通過增加法人稅、所得稅和煙草稅來籌措資金,引發不少企業和民眾不滿。日本共同社2022年12月中旬的民調顯示,64.9%的民眾不讚成岸田政府的相關增稅計劃。在野勢力已計劃在新年國會召開後對政府增稅計劃展開嚴厲追究,未來岸田內閣要落實相關政策仍需經歷艱難博弈折衝。
「以鄰為敵」破壞地區和平
在這一輪推動擴軍強軍的政治議程中,日本竭力渲染所謂的中俄朝「三面威脅」,煽動民眾危機意識,這一切成為自民黨政權推動政策闖關的「不二法寶」。
值得注意的是,為給安保政策轉向和擴軍備戰找借口,三份文件還大肆渲染「中國威脅論」,將中國定位為「迄今最大戰略挑戰」。日本軍事評論員前田哲男指出,在三份文件渲染「中國威脅論」、大幅調整防衛政策的背後,既有美國推動的因素,也有日本謀求自身軍事松綁、成為所謂「正常軍事大國」的意圖。
而更為實質性的危險在於,依托深厚軍力積累和強大産業技術實力,日本防衛政策「由守轉攻」的調整,將給地區軍力平衡和戰略穩定帶來嚴重衝擊。據日本政府內部人士透露,觸發「對敵方基地反擊」行動的情形主要有兩種事態:一種是研判朝鮮可能向日本發射導彈,日本可先行攻擊朝鮮陸上導彈發射架或位於朝鮮領海的導彈發射艦艇;另一種是與日本關係密切的國家或地區遭到攻擊,使日本面臨明確危險時,可能觸發2016年生效的「新安保法案」中規定的「存立危機事態」,日本可據此採取先發制人的打擊。對此有分析指出,日方上述政策取向會引發地區國家對日本的強烈戒備警惕,並有針對性地強化對日軍事防範和部署。從結果上看,日本此舉不僅會加劇地緣矛盾和陣營對抗風險,還可能觸發新一輪地區軍備競賽。
值得注意的是,同為美國盟友的韓國也表達了強烈不滿。韓國外交部和國防部分別召見日本駐韓官員就日方文件中涉及日韓爭議島嶼提出抗議。韓國軍方人士表示,日本以朝鮮半島為對象行使反擊能力,可能對半島安全和韓國國家利益帶來重大影響,應事先同韓方協商並徵得同意。韓國最大在野黨共同民主黨黨首李在明批評尹錫悅政府「對日屈從外交」導致韓國領土主權受損,朝鮮半島面臨戰爭威脅。該黨首席發言人安浩永稱日本將「反擊能力」寫入安保戰略是「日本事實上成為戰爭國家的宣言」。
在二戰結束70多年後的今天,日本與中韓朝俄「四鄰」仍未實現和解,根源在於日本始終未能就對外侵略和殖民擴張歷史作出深刻反省。在此情況下,日本重拾激進強軍擴軍路線,只能勾起地區國家對日本軍國主義歷史的慘痛記憶。
日本需要認清,「遠交近攻」解決不了日本自身面臨的發展困境和安全關切,如果無法贏得周邊鄰國的諒解和尊重,日本不可能贏得實至名歸的大國地位,「以鄰為敵」的政策取向只會破壞東亞地區來之不易的和平友好合作局面,日本自身的國家安全也無從談起。
(項昊宇/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