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的一封海外來信

  如今的年輕人或許認為有「海外關係」是一件很榮耀的事情,想像不到在那個特殊的年月,有「海外關係」的家庭會有怎樣的遭遇。
  20世紀六七十年代,那時是很講究家庭出身成分的,「海外關係」是個很敏感的詞彙。一個家庭要是有人在美國或中國臺灣地區,戴上了「海外關係」這頂帽子,往往被認為社會背景複雜,並且有通敵嫌疑。據知情人說,我爺爺從青島逃到了大陸対岸那個叫臺灣的島上,爺爺的妹妹(我的三姑奶奶)則跑到了大洋彼岸的美國那邊去了。我家在幾十年裡一直沒有收到他們的任何消息。
  那時,每個人在填寫個人資料時,在社會關係一欄都要如實填上有無海外關係或港澳臺關係,這些關係對一個人的事業和社會處境有著重大的影響。我的大哥儘管在沂源縣(屬山東淄博市)一中學習成績優秀,但因為有「海外關係」,無緣高考或者參軍,畢業後只能務農。
  直到1980年,家裡終於收到了一封來自美國的信。大字不識的父親從大隊(即生產隊,後來改叫村)裡拿到了一封信皮上滿是洋文的信,緊張得心怦怦直跳,渾身出汗,也沒敢拆開,便急匆匆懷揣著那封信回到家,讓剛高中畢業的大哥讀。當時,全家人圍坐在一起,已經駝背的奶奶也拿著個小馬紮,步履蹣跚地湊過來。大家屏住呼吸,都很急切地想知道信裡寫了些啥內容。
  這是一封報平安的家信,是我三姑奶奶從美國亞特蘭大寄來的。信中告知我們,爺爺住在臺灣省臺北市,身體健康,生活得很好。可是不能給家裡寫信,因為臺灣方面查得很嚴。
  信中這樣寫道:「臺灣人不敢和大陸上的親友通信,類似漁民、農民、’商人與大陸上的親人偷偷摸摸的通信,還得托香港的友人轉交。給公家做事的人根本就沒有敢通信的。一旦被查出,不但職位丟了,恐怕還得坐牢。」
  這封信是爺爺和家人離別這麼多年後,家裡第一次得到他們的確切消息。這讓大家很是興奮,牽掛思念之情也更為深切。但都很無奈,始終搞不明白:中美系都好了,兩岸關係咋還這麼緊張,臺灣那邊管得可真嚴,咋就不能讓親人相互通信聯繫呢?
  那封信中還附有一張很漂亮的彩色照片,讓我們家人大開了眼界。要知道,當時彩色照片在國內很罕見,有的只是黑白照片。而且那張彩色照片上竟然有鄧小平同志(時任國務院副總理)。三姑奶奶在信仲介紹說,順便寄去一張照片,是鄧小平訪問美國亞特蘭大時與當地華人、華僑及留學生代表的合影。在鄧小平右側的那位是三姑奶奶的兒子,我的表叔,當時他是哈佛大學醫學院的博士。
  據三姑奶奶介紹,鄧小平對美國的訪問很是成功,所到之處,深受歡迎。在亞特蘭大,全城的人紛紛出來一睹鄧小平的風釆。而受到接見的當地華人華僑留學生代表都倍感榮幸,他們對鄧小平也都敬佩有加。
  1980年這封來自美國的不尋常的信,仿佛成了一個標誌和信號。從此,家裡人驚喜地覺察到,形勢開始悄悄發生變化,竟的政策也開始轉向了,「海外關係」不再讓人擔驚受怕。
  不久,鎮、村有關領導領著縣政協辦公室工作人員來到我家,很認真地翻看那張珍貴的照片,他們拿著相機不停地翻拍,說是要留存資料,並且還詳細地向家人講解國際國內形勢及中美關係、黨的有關政策等,讓我的家人心裡又暖又亮。
  果然,到了1982年夏天,我初中畢業報考中專時,沒有受所謂「海外關係」影響,我也很榮幸地成為村裡第一個考上中師的學生。
  一晃40多年過去了,如今臺灣海峽兩岸早已實現「三通」,青鳥難飛、家書抵金的苦澀歲月已成為歷史。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聯繫的方式也更加快捷方便。通電話,發資訊,發郵件,或者用微信軟體,隨時隨地都可以將親人的心緊緊地連在一起。
  解決臺灣問題、實現祖國完全統一,是全體中華兒女的共同願望,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然要求。我們期待著這一天早日到來!

(李振學/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