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觀生
會展業被譽為經濟發展的助推器,具有招商引資、孵化新興產業的功能。疫情三年,澳門會展活動在多方支持下,做到延期而不停辦,盡量保留行業底氣,令疫後各地為會展業尤其國際峰會「搶灘」爭取落戶時,本澳仍能凸顯舉辦國際會議的優勢。澳門在會展商貿上擁有自由港、國際水準硬體設施及高水準服務的優勢,深合區則擁有辦展成本、物流安排及場地配套等優勢。深合區二線封關之後,琴澳兩地在會展方面的優勢可以實現無縫銜接、充分互補,攜手構建「澳門平臺+國際資源+橫琴空間+成果共用」的產業聯動發展,業界須做好「一展兩地」的新模式,把餅做大做強。
會展業恢復情況較為理想
會展業是澳門「1+4」適度多元發展策略之一。據貿促局消息,今年本澳會展業開局良好,既有「重磅」國際會議展覽回歸,也有新項目到來,主題更對接到「1+4」發展策略,尤其金融方面越來越多。接下來,如何從「做大個餅」的角度推進,實現「量變到質變」,透過質優解決業界過去的痛點,提升會展專業性。
展覽方面,據統計局資料顯示,一九年舉辦58項,去年舉辦64項,已超過疫前水準。現時會展業恢復情況較一月初時的預期更為理想。今年將舉辦共700-1,000項會展活動,比去年同比增加至少4成,也有具規模的千人以至萬人會議在澳舉辦。
主題方面,內容更多元。自「1+4」適度多元發展策略公佈後,有更多配合「1+4」的主題活動舉行,包括科技、金融等。
其中因疫情一度暫別澳門的「亞洲國際娛樂展」(G2E Asia),已落實七月重返澳門舉行,更同期首辦「亞洲綜合度假村產業博覽會」,以推動亞洲綜合度假休閒業務多元化和澳門娛樂及旅遊業的發展。
新項目的到來,一是可為會展業帶來新動能,二是並非直接複製過去成功活動到本澳舉辦,而是因應澳門的獨特環境度身訂造開展的項目。
「亞洲綜合度假村產業博覽會」便是一例,足證澳門達致該水準。這亦與六大博企將在未來十年就休閒、文化、會展等非博彩項目投資逾千億元有關,部分更提出新建會展設施等計劃,帶出澳門綜合旅遊成熟的資訊。種種發展綜合旅遊的訊息加持下,定可吸引更多相關客商到來。
香港工展會停辦四年來首度回歸,也是主辦方在疫後首個大型跨境展覽會,反映港商對澳門市場的重視程度。尤其不少香港參展商「重手」備貨,對展期銷售充滿信心,港澳共贏發展,更突出融入大灣區發展的重要性。
國際會議方面,繼上月底在澳舉行的兩場國際會議,時隔四年的AI頂級學術會議將再度來澳舉行,反映行業未雨綢繆的努力。目前業界已競投十多個獲國際會議協會認可的國際會議項目,料全年將有近三十個國際會議在澳舉行。會展業今年迎來反彈,政府早前透露年內將有近千場展會在澳舉辦,高於去年。
解決現時會展業發展痛點
會展業是人群聚集的行業,持續三年的疫情給會展業帶來非常嚴重的衝擊,這幾年業界非常艱難,人員流失嚴重,擔心疫後復甦之後再聚攏人員困難。
現時本澳會展業發展亦遇到了多個痛點:一是會展從業人員隊伍建設及專業化水準需提升;二是進出關展品便利措施等可進一步優化;三是如何「把餅做大」,實現「量變到質變」,提升行業競爭力。
疫後經濟活動轉趨活躍,會展活動陸續落地,對人力資源需求隨之增加。有會展業者表示,出入境放寬以來,政府積極啟動吸客計劃,如旅遊局積極推出不同優惠措施、加大宣傳力度,令訪澳旅客不斷創疫後新高,對市場整體氛圍起著正面支持作用。由於復甦進度較預期快,企業業務步入正軌,需要不同的人力資源以支持復甦。如今各業重啟招聘步伐,會展業亦不例外。惟過去數個月,招聘成效一般,商會內企業會員均面臨人資緊張壓力。預期本澳會展業務大致復常至疫前七成,但目前人手僅恢復至疫前不足四成,小微企更甚。
疫下會展業人員流失嚴重,尤其具行業經驗人士,如有企業去年底已在招聘,薪酬在一萬二千元至一萬五千元、主管級則在兩萬元水準,已貼近疫前水準。但數個月以來,仍未能成功招聘。即使有應屆畢業生到企業實習,惟實習期結束就離開,尤其如今大企業也積極招聘,相比之下,中小微企競爭力低下。
人資問題窒礙企業營商,更影響復甦,如今各種會展項目接踵而來,且前期籌備、執行等各環節均需要人資,人手問題迫在眉睫。另一方面,業內正探討整合灣區資源,包括人力資源,如在內地、香港開公司,把部分工作轉移或延伸至到其他地區,以支持澳門發展。
當局表示,會展業人手安排與其他行業有所不同,會展業的活動需提前籌備,因此可預視到規模大小、參與人數等,預先做好各方面考量,自然在人手安排上可以配合。此外,會展業態的特性基本上涉及不同工種協作,甚少由一家企業全包攬搭建、司儀、公關、物流等工作,而是企業競投活動後,透過與不同領域公司以合作、聯組方式共同完成。但強調會展業人手緊張情況並非不存在,只是業態特性不同造成不一樣情況。
貿促局稱,因應現時會展業的新業態發展,培訓本地會展從業員將從三個方面出發:一是與國際會展組織合辦且具證書的課程,如「第34期CEMCHINA註冊會展經理課程」;二是市場拓展實務課程,可以掌握不同巿場的概況;三是技術性課程,例如搭建展館等。行業要發展,不是單靠外來人力資源作替補,必需有「主心骨」的行業隊伍工作,形成一定數量的層級模式,才能令行業可持續發展。如可爭取更多會展活動恆常在澳舉辦,便可透過數據分析預測行業未來發展,有利會展企業進行人員配置、培訓的籌劃,也在可預視行業發展下,有利青年做好的職業生涯規劃等,只有透過「量變」才能到「質變」,行業的痛點便可迎刃而解,更可提升會展專業性。
基建連通助實現優勢互補
會展業是澳門多元產業發展的指南針和助推器。會展商貿產業是國家十四五規劃支持澳門發展的多元產業之一。去年出臺《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建設總體方案》當中明確指出要促進澳門經濟適度多元的發展,更重點會發展會展商貿在內的「四大產業」。
大型的會展項目往往是高水準開放的視窗,可為投資經貿合作搭台搭梯,促進多元產業的招商引資和內外的貿易合作。以澳門國際投資貿易展覽會、粵澳名優商品展為例,認為這個品牌展會設置了葡語國家、內地省市展區,匯集各地投資者和新科技、新理念、新產品,各種元素在展會中碰撞、交流合作,為各地參展企業搭建高水準開放合作的視窗,為相關產業高質量發展對接創新資源,豐富多彩的元素和產品,還豐富澳門「一中心、一平臺、一基地」的內涵。會展業不僅可以為科技創新、現代金融、中醫藥的發展發揮重要的平臺和驅動作用,還可以帶來龐大的客商群體,為疫後澳門經濟復甦注入重要的動能。
疫情帶來的衝擊,令會展業界積極謀求轉變。業界一方面創新辦展模式,加大線上線下的融合力度,積極拓展雲會展、雲簽約等服務模式;另一方面積極策劃「一展兩地」、「一程多站」的會展項目,加快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的步伐。
去年年底,中國(澳門)國際高品質消費博覽會暨橫琴世界灣區論壇,在橫琴和澳門以「一會展兩地」模式舉辦。據瞭解,展會期間,符合條件的展會工作人員、專業參展人員、受邀人士及持有會展票務證明的參會人員,可向戶籍地或常居地公安機關出入境管理部門辦理簽注申請,在澳之外籍人士則可向外交部駐澳公署申請多次商貿簽證,在澳琴舉辦會展活動期間多次往返兩地。
該政策為參加「一會展兩地」模式展會的人士提供了更大便利。目前,琴澳兩地部門已加緊計畫推動更多會展活動以「一會展兩地」模式舉辦,預計今年將有6至8個會展活動採用「一會展兩地」模式舉辦。
澳門在會展商貿上擁有自由港、國際水準硬體設施及高水準服務的優勢,深合區則擁有辦展成本、物流安排及場地配套等優勢。深合區二線封關之後,琴澳兩地在會展方面的優勢可以實現無縫銜接、充分互補,橫琴深合區將成為澳門會展業邁向新台階的重要空間載體。
備受關注的第133屆廣交會正舉行。3月30日,廣州海關表示,將研究借鑒澳門—珠海合作模式,推動內地與香港採取「一展兩地」、大灣區「一展多地」等跨境參展方式,加快粵港澳大灣區會展產業優勢互補、深度融合。
據瞭解,在澳門—珠海合作模式下,珠海航展舉行期間,澳門舉辦了「澳門國際航太高峰論壇」,通過同一主題的「一展」在珠海、「一會」在澳門模式,實現了雙方相對優勢的結合。這種模式實現「以會帶展」「以展帶會」,促進兩地會展聯動合作。
澳門亦是廣交會的常客。過去秋季廣交會舉行期間,與澳門官方品牌展會檔期相近,成為海外內展客商無縫對接的展會活動,間接提升來澳參展的意慾。隨著交通網絡互連互通,可以擴大互送商務客的機會,包括毗鄰廣交會展館的琶洲港澳客運碼頭已獲臨時對外開放,開通琶洲至香港國際機場和香港市區直達航線;下一步琶洲港澳客運碼頭增開往返澳門國際機場航線,意味著增加商務旅客取道停留澳門的機會,對於澳門引客無往而不利。
如今各地都爭相以會展促經濟,要在眾多會展城市中突圍未必容易,但澳門具備的萬人會議場地、十五分鐘範圍內有逾萬間酒店客房等優勢,於區域中仍佔優。但要吸引遠程旅客千里迢迢來澳,單靠硬體未必有足夠的吸引力,故結合澳琴、大灣區「一程多站」優勢將是未來重點。
澳琴聯手打造「一會展兩地」已成為開拓海外市場的重點,甚至結合灣區元素將大大提高客商的參與度,這有望結合日益便捷的交通網絡。如未來經港珠澳大橋可直到香港國際機場路徑打通,以至鄰近廣交會場的碼頭船班可直到澳門國際機場,讓「一程多站」的可行性大大提高。
今年是中葡論壇成立二十周年,官方將舉行系列活動,並透露爭取今年舉行中葡經貿博覽,倘能乘此東風,推進更多中葡經貿活動在澳舉行,既有助活躍澳門的平臺,並可把經貿機遇輻射面擴大至大灣區區內。
國家高度重視刺激消費、擴大內需,目前內地各個省市紛紛推出打造「夜間經濟」系列舉措。澳門在這方面具有許多品牌IP,如澳門美食節、農曆新年花車巡遊匯演、澳門國際煙花比賽匯演及澳門光影節等等。可以積極與各地城市和業界合作,匹配城市品位和需求,在內地特別是大灣區各個城市打響澳門夜經濟品牌。如近兩年國慶假期舉辦的「澳門國際文化美食節橫琴站」吸引近百家大灣區餐飲企業參與,創造國慶期間10萬人參與的佳績。未來還可以配合大賽車、美食節等本澳特色活動,聯合海上資源,增設夜遊、遊艇打卡等海上項目。以「一展兩地」形式,在大灣區城市舉辦澳門特色活動大有可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