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工總組團訪大陸 盼提升兩岸產業合作

臺灣工總組團訪大陸 盼提升兩岸產業合作
  【中新社北京4月19日電】臺灣工業總會大陸經貿參訪團17日起展開為期5天的參訪行程。多位臺灣企業家表示,希望拓展兩岸產業合作領域、融入大陸新發展格局,加強在戰略性新興產業方面的合作。
  臺灣工業總會由157個產業公會組成,涵蓋10萬多家生產型企業,近7萬家會員企業在大陸投資。此次由理事長苗豐強率領的參訪團一行近40人,包括電子、化工、鋼鐵、紡織、建築等20多個行業公會負責人,18日在北京分別拜會了工業和資訊化部、中國工業經濟聯合會等。
  「工業在宏觀經濟大盤中扮演著『壓艙石』作用。」工信部副部長張雲明會見參訪團時介紹,2022年,大陸全部工業增加值突破40萬億元人民幣大關,占GDP比重達33.2%,其中製造業增加值占GDP比重為27.7%,規模已經連續13年居世界首位。
  他說,大陸經濟韌性強、潛力足,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改變,具有超大規模的市場和完備的產業體系。「兩岸產業互補性強,合作空間巨大,大陸正在推進新型工業化,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台商紮根大陸,將會與大陸的工業一起增長,共同實現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的轉型升級。」
  苗豐強表示,希望進一步構建兩岸產業鏈供應鏈的密切連結,做得更好更強,「兩岸攜手開拓全球市場」。工總會員企業將加大電子、汽車、鋼鐵、有色、石化等產業在大陸的投資,也希望擴大參與5G、AI、工業互聯網等新基建專案,以及新能源車、太陽能、量子計算、綠色低碳、生物製造等產業。
  臺灣電機電子工業同業公會理事長李詩欽說,新冠疫情期間大陸方面對於台商臺企在防疫及減稅降費方面的支持,使該公會會員企業在大陸的3萬家工廠不僅實現了穩產增產,還提升了競爭力。「大陸正在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我們希望能夠加入大陸的工業互聯網聯盟、綠色供應鏈聯盟等重要組織,並探索如何快速轉型升級,為大陸廣袤的市場和發展機遇做好準備。」
  秦榮華創辦的敏實集團在大陸紮根逾30年,伴隨著大陸的改革開放與經濟發展,成長為全球領先的汽車零部件設計製造公司。他說,大陸有一流的團隊和很好的發展環境,台商也要努力提升自身競爭力,對於在大陸的發展前景抱有堅定信心。

國民黨二階段立委提名 36人搶24選區
  【香港中通社4月19日電】臺北消息:中國國民黨2024立委選舉第二階段提名,領表登記19日截止,此階段列入24個選區,共有36人完成登記。
  國民黨備戰2024立委選舉,將分三階段完成提名,第二階段共納入24個選區,涵蓋臺北、新北、桃園、高雄等多個縣市。
  國民黨表示,24個選區中,共有36人完成領表登記。若選區有多人競爭,將根據提名辦法進行協調、初選等程式,提名名單最晚在5月24日提報中常會核定。
  根據國民黨公佈的名單,共有11個選區有2人或以上登記,11個選區1人登記,苗栗縣第一選區以及臺中市第六選區則無人登記。值得注意的是,前縣長徐耀昌登記參選苗栗縣第二選區立委,現任立委徐志榮未領表登記,另一位黨籍苗栗縣立委陳超明,則是因為官司遭到國民黨停權,無法登記。

臺灣學者呼籲:兩岸不合作 臺海無和平
  【香港中通社4月19日電】臺北消息:臺灣「民主文教基金會」日前在臺灣大學舉辦主題為「美國霸權的衰退和墮落」研討會。多位與會學者認為,美國霸權加劇臺海局勢動盪,臺灣正處在「戰爭與和平」的十字路口,民進黨操弄的「倚美抗中」只會危害臺灣利益。
  基金會創辦人關中在研討會上發表主題演講。他表示,中美關係所有的問題都是美國製造的,是美國蓄意要為難中國。兩岸問題的癥結是美國在製造臺海危機,不斷掏空一中原則,企圖阻撓中國超越美國。
  在關中看來,臺灣問題絕非無解,前提是美國要尊重一中原則,臺灣要放棄「反中」、「抗中」。兩岸關係發展要以和平統一為前提,「兩岸不合作,臺海無和平。」
  臺當局前外事官員介文汲表示,臺灣對美國言聽計從是非常危險的,必須懂得跟美國說不。
  嘉義大學歷史學系教授吳昆財指出,美國整體實力衰落是不爭事實。其外交政策受此深刻影響而發生變化,導致世界局勢更加不穩定和不可預測。最明顯的例子就是美國對臺策略變為現在的操弄兩岸衝突,甚至不惜「毀臺抗中」。這種變化引發臺灣社會產生巨大的「疑美論」。
  臺灣東海大學教授潘兆民認為,臺灣的處境是越來越「工具化」,極易落入危險境地。臺灣只有回到「九二共識」,才能避免成為工具性角色。從過去「九二共識」發揮的作用看,其確實展現定紛止爭、促進臺灣經濟發展和兩岸和平發展的效益。
  有輿論指出,近年來,民進黨當局操弄「倚美抗中」,讓臺灣社會付出了巨大代價,與此同時,美國還試圖掏空臺積電等臺灣有競爭力的產業。這些專家學者的分析、評論或警言,值得所有關心臺灣安危和兩岸關係的各方人士關注和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