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經貿去壁壘 台灣何去何從

  【香港中通社4月27日電】中國商務部日前宣布對台灣地區啟動貿易壁壘調查,共涉及2455項農工紡織商品,一時之間,台當局和業界均始料未及,卻也讓台灣長久以來單方面限制大陸產品輸入的問題暴露出來。是兩岸關係緊張已波及到經貿層面,還是台灣當局築起的歧視性壁壘實難再忍受。當兩岸經貿遭遇逆風,台灣經濟又將何去何從?
  大陸與台灣於2001年底、2002年初先後加入世貿組織。按照世貿組織規則,台灣加入後,就應解除對大陸相關貿易限制。然而台當局至今仍單方面限制大陸2400多項產品輸入。兩岸貿易處於極不平等狀態,至少已有20年。
  目前ECFA是台灣唯一對主要出口市場享有關稅優惠的經貿協定。民進黨2016年執政後不承認「九二共識」,導致兩岸關係緊張。即便如此,大陸這些年來也幾乎未在經貿議題上做文章。
  反觀,民進黨當局不但不採取措施解除對大陸的歧視性貿易限制,還不斷變本加厲。他們一方面「抗中保台」,升高兩岸對抗,限縮打壓兩岸經貿交流合作;另一方面充當美國馬前卒,配合其對大陸進行經濟脫鉤。
  觀察最新台灣貿易數據:今年3月出口352億美元,同比減少19.1%,連續7個月呈現衰退,其中對大陸及香港出口衰退達28.5%,成為「重災區」;一季度出口977.5億美元,同比減少19.2%,創14年來同期最大跌幅。形勢可用「春寒料峭」一詞形容。民進黨當局配合美國企圖對大陸「脫鈎斷鏈」、打壓封堵兩岸經貿的錯誤政策,已出現反噬惡果。
  兩岸風向又變了,這一次是經貿。台商憂心,以ECFA為基礎的大陸「單方面讓利時代」恐怕要結束了,取而代之的是大陸調整兩岸貿易結構,「照規矩辦事」。民進黨當局還在說大陸此舉是「政治掛鈎」,「過度政治化無助於兩岸交流」。
  兩岸之間長期存在的不公平貿易,確實無助於兩岸交流。但事實是,遭受歧視性對待的是大陸,不遵守規則的是台灣,就此進行貿易壁壘調查完全是在情理中。民進黨不思改善兩岸關係,積極去除歧視性貿易限制,還污名化大陸產品,「又吃又拿又要罵」,甚至據傳私下委託台商探聽大陸會否在調查後取消ECFA早收清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