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反間諜:隱蔽戰線走向臺前

  罕見地,國家安全部公開點了「直接對手」的名。
  在剛剛過去的8月,國家安全部官方微信公眾號接連披露兩起美國中央情報局(CIA)間諜案,披露CIA特工趁中國敏感部門人員出國期間,將其發展為間諜的事件。
  而這,只是中國近期維護國家安全組合技中的一記直拳。
  隱蔽戰線走向臺前
  此次國安部門公佈間諜案,也與應對他國挑釁相關。
  7月24日的外交部例行記者會上,有記者提問:據報導,20日,美國中央情報局局長伯恩斯出席一場安全論壇時應詢稱,美在華情報網絡重建已取得進展,正努力構建強勁的人力情報收集能力,以補充其他情報獲取管道。請問中方對此有何評論?
  外交部發言人毛寧回應稱,「我們注意到有關報導,對此表示關切……中方將採取一切必要措施,堅決維護國家安全。」
  組建於1983年的國家安全部,作為反間諜工作的主管機關,是重要的國家情報工作機構,同時承擔維護政治安全、海外安全保衛等職能,由於其工作特殊性,過去多年裏,一直是國務院部委中最神秘、最少見諸媒體的。
  近年來,國安部門卻頻頻出現在大眾視野,逐漸從幕後走向臺前。
  2021年1月,在首個中國人民警察節到來之際,「國家安全部新聞辦」以答記者問的形式出現在《法制日報》報導中。
  今年7月1日,新修訂的《反間諜法》正式施行——這是黨的二十大之後,國家安全領域的首部專門立法,也是新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通過的第一部法律。
  7月11日《法治日報》報導:近日,國家安全部黨委以視頻會議形式舉辦「新時代國安大講堂」,專題學習新修訂的《反間諜法》。「新時代國安大講堂」是國家安全部最新建立的學習機制,於今年3月公佈的《中共國家安全部委員會關於十九屆中央第九輪巡視整改進展情況的通報》中被首次提到。
  之後,7月14日,全國國家安全系統表彰大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上一次公開報導的全國國安系統表彰大會,還是在2015年。英雄無名,因為工作需要,此次受到表彰以及與會的國安幹警的真實姓名和事蹟依然大多無法公開。
  就在表彰大會召開當天,「國安宣工作室」發佈了國家安全機關形象宣傳片《有我》。片中提到了多起隱蔽戰線為鞏固和捍衛黨的執政地位,維護國家主權、安全和發展利益所參與的事件,向公眾簡略彙報了些許英雄的功績。
  7月31日,國家安全部官方微信公眾號開通,之後發佈多篇推送——國家安全機關在開展隱蔽工作的同時,越來越重視公開性。而據《北京日報》新媒體報導,這是國家安全部組建40年來,首次面向公眾在互聯網開通官方發佈平臺。
  國家安全戰線,正在打一場「認知」戰。
  「把維護政治安全放在第一位」
  「境外間諜情報機構和境外反華媒體等多個機構正在軍事、社會各個領域協同,對中國發起一場『攻心』的戰爭。」近日,央視新媒體「玉淵譚天」在文章中寫道,境外勢力「從傳統的竊取國家機密和軍事情報,到現在已經發展成為從認知層面影響人對事件的判斷,製造線上、線下兩個世界,通過改變我們對事情的預期,進而影響我們的決策。」「社交媒體的認知爭奪確實已經迫在眉睫。」
  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國家安全學院副教授趙輝在採訪中也指出,根據他的觀察研究,近幾年境外反華媒體和外國間諜更加注重對社會領域的滲透破壞,「利用我們的社會矛盾、熱點問題、重大事件,挑起社會衝突,製造群體的分裂」。
  這與國家安全部部長陳一新在前述署名文章中所做的判斷一致,「近年來,各類間諜活動的主體更加複雜、領域更加廣泛、目標更加多元、手法更加隱蔽、危害更加嚴重」。
  基於此判斷,陳一新在文章中對接下來隱蔽戰線的工作有了最新部署,他要求,「把維護政治安全放在第一位」。
  黨的二十大報告對「推進國家安全體系和能力現代化,堅決維護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作出專章論述和戰略部署,提出「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發展格局」的重大要求——設置專章論述國家安全,這在黨的歷次全國代表大會尚屬首次。
  數月後,2023年4月,第十四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次會議表決通過了新修訂的《反間諜法》。該法已自今年7月1日起施行。
  2014年11月制定的《反間諜法》是中國貫徹落實「總體國家安全觀」的第一部重要法律,也是規範和保障反間諜鬥爭的專門法律,為維護國家安全發揮了重要作用。
  時隔近9年,中國面臨的安全威脅日趨多元,反間諜鬥爭形勢更加嚴峻複雜。在此背景下,立法機關對《反間諜法》進行大修,這是新形勢下落實總體國家安全觀和加強反間諜鬥爭的需要,為國家安全機關確保國家安全提供有力法治保障。
  中國政法大學訴訟法學研究院院長熊秋紅接受媒體採訪指出,此次《反間諜法》修訂很重要的一點,是建立「反間諜工作協調機制」。國家安全機關作為反間諜的主管機關,並不等同於反間諜的唯一機關。
  換句話說,明確了反間諜工作並不是國家安全機關的「單打獨鬥」,而是需要各個相關部門的協調與全民共擔。
  通常認知裏,間諜似乎是影視作品裏的故事,但事實上,間諜有可能就在普通人身邊。相當多已披露案例表明,情報竊密無孔不入:某部委外文翻譯張某,無視法紀,數年間向對方提供了數十份涉及中國內政外交的涉密檔資料;女工程師落入「美男計」,拉丈夫販賣情報17年;趙某找到的「好工作」,是拍攝港口中停泊軍艦進行維護的照片……
  就此,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研究員、反恐問題專家李偉向媒體表示:「非傳統領域的間諜活動日趨猖獗……手段變得越來越狡猾,僅僅靠國家的反間諜專門機構已不足以更加全面、有效、深入地來進行反間防諜工作,也需要我們老百姓參與進來。」
  (白嶄/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