肯尼迪遇刺案迷霧重重

  2023年是美國前總統約翰·肯尼迪遇刺60周年。1963年11月22日,時任美國總統肯尼迪在德克薩斯州達拉斯乘車巡遊時被槍擊,舉世震驚。就任總統不到3年的肯尼迪為何遭到刺殺?是誰實施了刺殺?現場究竟有幾個槍手、發射了幾顆子彈、幾顆子彈擊中了總統?儘管美國政府曾給出官方調查結果,但不少人認為這個結果過於「簡單」。圍繞遇刺案或大或小的問題,數十年來人們的分析、猜測和討論層出不窮。以該案件為原型還衍生出多部電影、電視節目、小說等。
  就在近日,前美國特勤局特工保羅·蘭迪斯出版回憶錄《最後的證人:肯尼迪特勤局特工60年後打破沉默》,其「證詞」對肯尼迪遇刺案的官方結論發起挑戰,給撲朔迷離的案件再添迷霧。
  「總統座位上的子彈」
  蘭迪斯現年88歲。60年前的他是一名年輕特工,陪同總統夫婦出訪達拉斯,負責保護第一夫人傑奎琳·肯尼迪的安全。刺殺發生時,他就在緊跟總統座駕的一輛黑色凱迪拉克上,直到總統被送往醫院,全程在場。
  蘭迪斯根據親身經歷撰寫了《最後的證人:肯尼迪特勤局特工60年後打破沉默》,書中披露了這樣一個細節:總統乘坐的汽車到達醫院後,蘭迪斯在肯尼迪坐過的汽車座位上發現一顆子彈,他推測這顆子彈擊中了肯尼迪背部,然後掉在了汽車裏。他把這個重要證據撿起來裝到了口袋裏,在急救室的時候,把子彈放到總統躺的輪床上,希望能夠幫助到醫生。「沒有人在那裏保護現場,這是一個非常非常大的麻煩,」蘭迪斯接受採訪時表示,「這一切發生得太快了。我擔心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證據,我不想讓它消失或丟失。」蘭迪斯還認為,這顆子彈就是後來官方在當時陪同的得州州長康納利輪床上發現的那顆。
  美國官方調查遇刺案時,蘭迪斯從未被傳喚作證。在目睹刺殺案後,蘭迪斯也患上了嚴重的創傷後應激障礙,睡眠受到影響,多年來有意回避刺殺案的相關內容,直到這次決定向世界「打破沉默」。
  對官方調查結果提出挑戰
  刺殺案的整個過程是這樣的,1963年11月22日中午,肯尼迪在達拉斯巡遊,與妻子、康納利等人坐在一輛車上,車隊在轉向埃爾姆街時遭到槍擊;下午1時,肯尼迪在醫院被正式宣佈死亡,隨後其逝世的消息被官方公佈和報導;下午2時左右,肯尼迪的遺體被專機從醫院送回華盛頓。
  肯尼迪遇刺當天下午,槍手李·哈維·奧斯瓦爾德就被抓捕。奧斯瓦爾德時年24歲,是美國前海軍陸戰隊的一員。兩天後,達拉斯警察局準備轉押奧斯瓦爾德,當地夜總會老闆傑克·魯比卻在轉押過程中潛入警局,開槍打死奧斯瓦爾德。幾年後,魯比也死在監獄。
  肯尼迪去世後,繼任總統林登·詹森成立由首席大法官厄爾·沃倫領導的調查委員會,並委派該委員會調查此案。歷經近10個月的調查,沃倫委員會發佈調查報告——奧斯瓦爾德單獨開槍射殺了總統。報告顯示,子彈從附近教科書倉庫大樓的6層窗口射出,共3顆,第一顆子彈沒有擊中目標;第二顆子彈從背後擊中肯尼迪,穿過其喉嚨後繼續向前,擊傷坐在汽車前排的康納利的背部、胸部、手腕和大腿;第三顆子彈擊中肯尼迪頭部,造成致命傷。沒有發現其他人或集團參與刺殺陰謀。
  蘭迪斯披露的細節對沃倫委員會的官方調查報告造成威脅,如果是這樣,當時坐在車上的肯尼迪和康納利就不是被一顆子彈擊中,現場就不止一個槍手,因為槍手不可能在如此短的時間內射出兩顆子彈。
  這引起人們對肯尼迪遇刺案的重新審視,因為沃倫委員會的調查結果並不被所有美國民眾認可。英國雜誌《今日歷史》援引美國廣播公司2003年的一項民意調查結果稱,70%的美國人懷疑肯尼迪的死是一場陰謀,超過一半的美國人認為奧斯瓦爾德「不是單獨行動」。這次的新證詞讓很多人再次陷入思考——究竟是誰殺了肯尼迪?
  究竟是誰殺了肯尼迪?
  美國總統多為壟斷資本集團的代言人,肯尼迪身後是美國東部權勢集團。1963年,肯尼迪宣佈準備改革美國的稅收政策,這直接觸犯了美國眾多石油壟斷集團的經濟利益。
  此外,1961年4月入侵古巴的「豬灣事件」慘敗使肯尼迪與中情局結下矛盾。事件的慘敗讓美國政府大為難堪,不僅沒有如願推翻古巴革命政權,還遭到美國國內外諸多非議。肯尼迪成為全球媒體嘲諷的對象,不得不在美國公眾面前表態,稱對該事件負全責,並表示這是一個不能再犯的錯誤。
  事後肯尼迪對中情局進行一次大整頓,很多人員被替換,中情局局長艾倫·杜勒斯也不久後被迫「體面辭職」,中情局成為事件的「替罪羊」。
  1963年11月肯尼迪的達拉斯之行是一場「冒險訪問」,德克薩斯州的一些勢力對肯尼迪並不友好,很多人認為總統的這次訪問不夠明智。但肯尼迪認為,在選舉拉票上,他在民權問題上的立場讓他很難在大多數南方州獲得優勢,因此需要投入更多努力來贏得德克薩斯州的支持。
  11月22日當天,擁擠的人潮中也有一些持批評意見的團體和個人,他們高舉各類抗議標語,進行示威。人們的擔心不無道理,肯尼迪最終命殞於此。
  肯尼迪遇刺事件反映了美國國內不同利益集團之間複雜深刻的鬥爭關係,在這些複雜關係背後,肯尼迪遇刺案的真相註定讓人猜測連連。
  (張紅菊/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