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忠職守中國年

  某年春節前夕,由中國香港導演陳可辛執導、根據真實事件改編的賀歲短片《三分鐘》,撥動了許多人的心弦。車窗內是連年春節在列車上值班的女乘務員,月臺上是沖著媽媽站立的窗口背誦「九九乘法表」的男孩——好一段辛酸的3分鐘母子相聚。
  春節又至,當我們把目光投向海外,會發現,無論是駐在國出現局勢動盪,還是發生重大災難疫情,總有一些中國人為守護國人、維護世界和平,正在忠誠履職。
  回國計畫又「泡湯」了
  「疫情一出,我就知道,今年春節又回不去了。」中國駐非洲某國大使夫人告訴《環球》雜誌記者。
  據介紹,這是大使夫婦輾轉駐外的第I0個年頭。從那時起,就沒在家過過春節。
  「今年我愛人剛好到了退休年齡,加上雙方父母都已年屆耄耋,所以,我倆商議今年無論如何都要回家過年,和親人一起吃頓團圓飯。」
  誰知剛過元旦,當地就突發了嚴重的霍亂疫情。短短十來天,疫情發展到高峰,3000多人感染,79人死亡。當地政府採取了一系列緊急措施:餐館、超市暫時停業進行衛生檢查,強拆了一萬多個路邊攤位,關閉露天市場,學校推遲開學,同時,禁止6人以上的集會,疫情集中的幾個區禁止人員出入。
  中國使館也在第一時間啟動了應急機制,當地的華人華僑是重點保護對象「使館第一時間召集了中資企業代表和僑領幵會,並佈置疫情防控工作。由於很多人不懂英文,看不懂當地新聞,我們每天會整理疫情向同胞們通報。另外,我們還協調了國內派來援助的軍醫組和醫療隊,配合他們製作了霍亂防治手冊和視頻,向同胞發放。」使館工作人員告訴《環球》雜誌記者。
  由於當地的華人華僑數量較多,如何組織是一大難題。為此,使館對當地同胞的數量進行了登記,分期分批組織,使館還向當地政府協調,找到足夠大、適用的場地,同時對場地進行臨時改造,比如接種人員進出口、停車地點、衛生間等,並專門幵辟急救角。
  與此同時,中國政府也緊急派出了由國家質檢總局和各地的傳染病學專家組成的防控霍亂衛生檢疫工作組「工作組的接待工作也由使館承擔。有些成員還不適應當地的環境,所以使館的任務就是做好後勤,在物資上給予支持,來保證他們幵展工作。」使館工作人員介紹說。
  有的企業和人員地處偏遠,開車需七八個小時,工作組人生地不熟,為此使館方面組織專人一路護送,隨時提供協助。
  值得一提的是,當疫情暴發時,使館還有一個重要任務:分析當地的實際情況並向國內提出援助建議同時,使館也號召當地的中資公司、僑社捐款捐物,與當地民眾齊心抗擊疫情。中方的表現贏得了當地民眾的好感。
  大使夫人感慨地說,「春節回國的計畫雖然『泡湯』啦,不過,在異國他鄉也能和大家一起包餃子、看春晚、放煙花,感覺很熱鬧!」
  華人社會就是「第二辦公區」
  對於在加拿大的華人來說,過年期間多倫多的「歡樂春節」活動無疑是其中最精彩的專案之一。自I月初到2月底,京劇藝術、茶文化、交響樂、廟會……19項「歡樂春節」系列活動讓整個大多倫多都籠罩在火熱喜慶的氣氛中,而藏在這一派喜氣洋洋之下的,還有中國駐多倫多總領館文化領事們付岀的努力與辛勞。
  從2017年底開始,文化組辦公宅的燈總是到夜裏很晚才熄滅。每臺節目的策劃,人員、場地的安排,領事們都要過問處理。更多的時候,他們不得不隨身攜帶正裝,在不同的活動間連軸轉,眼睛都熬紅了還得馬不停蹄地奔向下一個會場……對此,文化組組長小韓總是笑著回應:「我們是忙點兒辛苦點,但這麼多觀眾都盼著咱的春節聯歡活動呢,能給他們帶來歡樂,不也是挺好的一件事嗎?」
  據悉,每年都有約70萬華裔在多倫多地區過年,春節慶祝活動已成為當地華人為其他族群帶來中國文化大餐的一個重要平臺。
  多倫多不僅是加拿大最大的華裔聚居地,也是重要的中國公民旅遊和留學目的地。據統計,2017年持中國護照赴加旅遊、留學的人數超過61萬;2018年又適逢中加旅遊年,預計赴加的中國遊客人數將再增長23%。
  規模龐大的赴加人流給領僑組帶來了巨大壓力:因語言不通而產生的誤解,因舉目無親而引發的心理失衡,因文化差異而導致的族裔隔閡等,成為一系列擺在僑領組面前的難題。總領館的工作人員常說,華人社會就是領僑組的「第二辦公區」,面對各種各樣的問題,領事保護官員們永遠沖在最前方,也永遠在路上。
  對此,負責領保熱線的小宋很有發言權。「咱們領區人多,一天至少有好幾十個求助電話,特別是淩晨兩三點也總有人打來,半夜常被驚醒。」說著,小宋有些不好意思地撓撓頭,「可再怎麼說都是咱同胞兄弟姐妹,該幫的忙一點兒都不能少!」
  隨著中加兩國交流日益密切,總領館領區的辦證需求也大幅上升。從面向中國公民的護照、旅行證,到發給外國公民的赴華簽證,駐多倫多總領館證件組的辦證量歷年都高居全球前十、加拿大第一,工作十分繁重。隨著春節臨近,僑胞返鄉的心情也愈發迫切,各項證件的申請留都在此前後達到高峰。為此,負責簽證業務的小劉原本可以利用春節假期「休養生息」,但她卻主動推遲了春節帶女兒去迪士尼樂園遊玩的行程,承擔起證件組過節期間的值守工作。「小孩上哪都是玩兒,更何況突發的工作也不能耽誤,萬一又遇上有人因為家人突然病重必須馬上申請簽證回國探望怎麼辦?」小劉語速飛快,手上的工作卻絲毫未停,「而且最近來自國內的遊客那麼多,萬一有人丟了護照,得趕緊給人處理。」
  「人民的信任對外交人員來說是厚重的責任。面對這份信任,我們義不容辭,必當全力以赴。」中國外交部長王毅曾如是說。
  穿上軍裝的擔當
  還有一些人,我們或許感受不到他們的存在,但他們總是在國人團聚的歡樂時刻,在遠方履職——他們是在海外執行維和或其他任務的中國軍人。
  「去年是我人生的一次大考驗。先是小孩出生,後來是母親生病,但很慶倖,我和家人都挺過來了。」任非洲執行任務的某部教官陳暉(化名)告訴《環球》雜誌記者。
  2016年I2月中旬,陳暉突然接到上級通知,要求2017年I月赴非洲執行任務,當時她的妻子懷孕9個月,醫生告訴他,預產期就在20I7年I月左右。「我妻子30多歲了,算是高齡產婦,雙方父母又不在身邊。」一邊是妻子待產,一邊是上級的命令,陳暉內心很矛盾。「那幾天睡覺都不踏實。」陳暉說,正當他備受煎熬的時候,妻子安慰他:「安心去吧,我和寶寶等你回來。」
  軍人以服從命令為天職,帶著妻子和家人的囑託。217年I 月 I3日,陳暉隨部隊踏上征程。一周後,當他與戰友交接工作時,收到了人生中最重要的一條資訊:「生了,是個女寶,母女平安!」資訊是妻子發來的。
  營地的生活單調又艱苦,女兒誕生給了陳暉最大的精神支撐。然而,2017年9月1日,家裏傳來噩耗:年邁的母親因急性腎炎暈倒被緊急送往醫院搶救,經過6天的治療,病情還不見好轉。天各一方,母親怕熬不過這關,第一次主動讓父親告訴兒子,想和兒子通電話。「在電話裡,母親對自己的病情隻字不提,只是不停叮囑我保護好身體,讓我安心工作,不用擔心家裡。」陳暉說,「後來,得知我的特殊情況,醫院方面全力搶救,單位的領導同事以及同學親友也紛紛伸出援助之手,母親才終於脫離了危險。」
  「現在最幸福的事,就是女兒會在電話裏叫爸爸了。」談到沒有見過面的女兒,陳暉難言喜悅。
  回望過去一年的經歷,陳暉感慨:「既然穿上了這身軍裝,就意味著責任和擔當。」
  (黃紅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