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島規劃是「沒有辦法」中的唯一可行辦法

  海事及水務局自二零二三年十二月二十九日起就《海洋功能區劃》、《海域規劃》及《海域使用法》展開為期五十天的公開諮詢,諮詢期已於二零二四年二月十六日結束。由於未來《海洋功能區劃》、《海域規劃》及《海域使用法》的適用範疇較小,並非所有澳門居民都是「利益相關者」,因而所進行的諮詢活動,反應就沒有其他事關「全局性」的項目的諮詢活動那樣熱烈。不過,仍然有不少「利益相關者」尤其是航運、漁民等涉海專業團體踴躍參與,並提出其專業理論及實踐的意見和建議。相信,海事及水務局是能夠實事求是地以科學合理的態度進行梳理,並接納其中的有益有建設性的意見及建議的。
  也有保育環境團體,透過不同方式表達質疑意見。其中最主要是針對在《海域規劃》中,規劃在路環黑沙龍爪角對開一公里的海域填「生態島」用作處理建築廢料的議題,指出該海域是中華白海豚重要的覓食和遷徙棲息地,如果在此建設「生態島」,可能會對白海豚的活動及繁殖造成嚴重影響,因而建議擱置在此海域填海建「生態島」的計劃。至於堆放建築廢料的地點,則改為選址新城A區東面或港珠澳大橋人工島南面的海域。
  對此,行政長官賀一誠在新春期間回應媒體詢問時指出,有辦法的話都不希望在此填海,但本澳過往已在內地堆放了不少廢料及淤泥,如廣東的台山,目前已不讓本澳再堆放。而「生態島」是中央有關部門研究出來的成果,選址需經專家評估。中華白海豚好多地方都有,「但垃圾又擺邊度呢?」
  環保局長譚偉文則指出,「生態島」並非傳聞把垃圾直接倒落海,是會先做堤堰,再填一部分底部,再慢慢分類填上去,這些物料全部都是經過篩選和符合國家標準的填海物料,機場填海擴建則會率先使用經篩選的建築廢料,用量約四百六十萬立方米。而島上將不會有工商業和民居。他又指,建築廢料是建築業必然產生的產物,若澳門要可持續發展無可避免一定要有建築業,但堆填區已飽和,在澳門、氹仔近岸亦沒有條件做堆填區,故解決和處理建築廢料是城市必須要面對的問題。他還強調,該處並非中華白海豚經常出沒的地方,而且有一個幾百平方公里的中華白海隊保護區在選址八公里以外,該處為牠們主要活動和棲息的地方。同時,參考以往的環評資料,中華白海豚集中在澳門活動的地方於機場跑道的南端,而不是現時生態島的選址。他解釋為何要堅持選址該處,稱澳門水域管轄範圍共有八十五平方公里,但因應部分位置作為航道、機場跑道等,故可以選擇的地方不多。同時,澳門處於珠江口西面,被一條排洪、排沙線制約著,不能再向東面填,希望公眾理解不是特意選取該處,而是在許多制約情況下,這是相對適合的地方。
  也就是說,在路環黑沙龍爪角對開一公里的海域填「生態島」,是未來一段較長時間處理建築廢料的唯一辦法,在中央劃撥給澳門特區的八十五平方公里海域中,唯有此處可行。其實,有保育環境團體提出的其他水域,如新城A區東面或港珠澳大橋人工島南面的海域,才更是白海豚「成群結隊」活動的區域,「生態島」所在海域雖然也有白海豚活動,但較少較為零散,可以說是伶仃洋中的「伶仃」區域,因而是「伶仃洋裡嘆伶仃」。
  澳門的垃圾處理問題,已經困擾澳門接近半個世紀。以往澳門垃圾的處理方式,是運往青洲鴨湧河邊堆填。由于堆填量越來越多,已經越界堆到了珠海境內的茂盛圍。在改革開放前的內地物資匿缺時代,這座「垃圾山」可被內地相關機構和人員視為「百寶山」。因為被運往該處堆填的垃圾,有不少是可循環再用的物資,以粵澳兩地對「垃圾」的不同認知標準,澳門的垃圾對內地人來說就是「寶」,何況有時甚至還有整輛報廢的汽車。因此,當地相關機構和人員,每日在這座「垃圾山」上翻搜收集可供「廢物利用」的物資。因是「無本生利」,幷滿足了內地當時某些匱缺的物資所需,故而利潤甚高。因此,當時這座「垃圾山」,是極受「歡迎」的。
  但隨著內地改革開放深入進展,內地的物質供應日漸豐富。更隨著內地官民的環境保護意識日漸高漲,這座已經跨「侵佔」珠海領地的「寶山」,就逐漸「淪落」成鬼憎鬼厭的「百毒之源」。不但是「侵占」珠海領地,幷爲偷渡客提供偷越邊境「缺口」便利,而且其所發出的臭氣及蒼蠅亂飛,嚴重影響「國門」的觀瞻和環境衛生。因此,珠海市政府要求澳門終止在此堆填垃圾,並將之改造為公園。澳葡政府自知理虧,簽署了協議。這就是今日的「孫中山紀念公園」的由來。
  但澳門地區狹小,寸金尺土,垃圾往哪兒堆填?于是,在談判過程中,澳葡政府一方面要找尋臨時替代堆填地點,初步堆安排在路氹連貫公路西南側即今日的東方基爾夫球場之處,另一方面則希望能與珠海市政府合作,以「粵澳供電模式」,由澳門出錢、珠海出地,興建可供兩地共同使用的垃圾堆填區,但却遭到一心要打造連空氣也能裝罐出口的清潔城市的梁廣大市長的拒絕。于是,澳門政府只好采用歐洲技術,在氹仔北安填海區興建了垃圾焚化爐。但是,垃圾焚化爐並不能處理建築廢料,前任行政長官崔世安曾經與其家鄉的父母官協商,在台山市安排堆填澳門的建築廢料,可能是內地也強調環保(國務院於二零一七年七月發布《禁止洋垃圾入境推進固體廢物進口管理制度改革實施方案》,禁止二十四類固體廢物進口),及運費高昂等原因,後來卻沒有下文。相反,在二零一一年間,發現有大量工業物料由內地運往本澳的垃圾焚化中心及建築廢料堆填區弃置處理的情况。
  然而,澳門每年產生四百萬立方米的建築廢料,每日有一千輛車進出位於澳門國際機場附近的堆填區,現已堆至十多米高。其範圍已至機場跑道引橋,即將飽和,也影響到路環發電廠的排水。因此,趁著中央將八十五平方公里海域劃撥給澳門特區,規劃建設「生態島」以堆填建築廢料,就是唯一的解決辦法。而現在的「生態島」選址,也是唯一的可行水域。
  至於白海豚保育問題,其實有關將「生態島」選址在接近港珠澳大橋澳區水域的建議,才是「背道而馳」。實際上,當年在計劃興建港珠澳大橋時,對興建人工島的規劃,香港和澳門的環保團體都強烈質疑甚至反對,認為將會妨礙白海豚的生息。但結果卻是,港珠澳大橋各項環保措施史無前例,實現了環境「零污染」和中華白海豚「零傷亡」,大橋建設兌現了「世紀工程完成、白海豚不搬家」的承諾。在去年十二月十五日港珠澳大橋旅遊開始試運,遊客就經常在東人工島的海面見到白海豚在自由自在地遨遊,高興得直呼「值回票價」。
  基於此,說不好在「生態島」建成後,也將成為澳門居民在近岸觀賞白海豚的最佳地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