逾五百港澳醫師 獲內地執業資格

  【中新社廣州2月25日電】香港長者劉先生三年前從香港搬到廣州南沙居住,以前他生病了選擇回香港看病。去年,他發現在南沙也能找到高水平的港式醫療服務,他花了30元人民幣就能與來自香港的全科醫生進行面診。
  「南沙這家港澳居民健康服務中心能看香港醫生,有問題能及時轉診,與我在香港看病區別不大。」劉先生說。
  香港在醫療人才培養體系、科技創新體系和氛圍等方面具有優勢,澳門在社區醫療體系比較完善,而內地則擁有海量的臨床醫療資源,醫生在臨床實踐和手術方面經驗豐富。
  《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發布五年多來,粵港澳加快醫療、教育、就業等公共服務體制機制的對接。與此同時,大灣區推動優質醫療衛生資源合作,加強醫療衛生人才聯合培養和交流。
  2023年,澳門醫生梁偉衡正式獲得在內地執業資格,讓他看到了與內地同行交流學習的機會和更大的發展平台,「大灣區對於青年來說,到處都是機會」。
  隨著職業資格認可、標準銜接範圍持續拓展,截至去年底,已有逾500名港澳醫師獲內地執業資格。廣東率先開展港澳醫師職稱評價改革,已有近50名香港醫生獲評內地高級職稱。
  粵港澳持續推進香港名醫診療中心、香港中文大學(深圳)醫學院及附屬醫院等建設,11個港澳外用中成藥品種陸續獲准內地上市,首批6個品種中藥製劑首次跨境澳門使用,推動中藥「灣區標準」建設,粵港澳大灣區中醫醫聯體和中醫醫院集群成立,5家粵港澳聯合實驗室建設,百名廣東護士赴香港交流……當前,「健康灣區」藍圖正在加快繪就,粵港澳跨境醫療不斷提速。
  長者醫療券計劃是由香港特區政府推出的一項私營基層醫療服務。在廣東省衛生健康委員會的支持下,香港特區政府近日選定了7間位於粵港澳大灣區內地城市的醫療機構納入「長者醫療券大灣區試點計劃」,讓符合資格的香港長者在大灣區使用醫療券時有更多服務點選擇。
  作為入選醫療券計劃的醫療機構之一,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年接診數千名香港患者,其中65歲以上長者佔比高。
  「目前已安排專門人員進行對接,後續將與香港繼續進行醫療券報銷系統對接等相關工作。」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副院長王子蓮介紹,為了更好服務香港長者,醫院還專門設立港澳居民服務點,方便港澳長者獲取信息並快速適應就醫流程。
  廣東省衛生健康委員會相關負責人表示,今年將繼續實施大灣區醫療人才交流計劃,推進醫護人員赴港澳和港澳赴廣東的交流計劃。而在資格互認方面,今年將推動實施內地護士在香港的有限度註册。此外,繼續探索推動粵港兩地救護通,在兩地指定醫療機構間實現救護車直通運送患者。
  推進「港澳藥械通」、港澳傳統外用中成藥簡化註册審批等政策落地,粵港澳產業融合發展還在藥品醫療器械領域率先取得突破,為大灣區居民的疾病治療帶來實在的便利。
  截至2024年1月8日,通過「港澳藥械通」政策纍計批准19家指定醫療機構,臨床急需進口港澳藥品醫療器械56個,共惠及4509人次,滿足民眾多種醫療需求。
  「港澳藥械通現階段主要強調『臨床急需』,我認為有需要進一步擴大現有藥品器械進口的試點範圍,豐富進口藥品的種類。」香港特區行政會議成員高永文此前在廣州參加會議時表示,香港和內地還可以促進在臨床科研創新、醫療技術和藥物醫療器械方面的合作,進一步確保國家在醫療領域自主自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