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總統的中國時刻

  1698年,法國傳教士白晉等人受國王路易十四派遣,乘「安菲特利特號」大型三桅木帆船朝著東方出發了。這是歷史上第一艘從法國開往中國的商船。
  1702年,曾追隨法國傳教士學習拉丁文和宗教教義的福建人黃嘉略遠渡重洋,定居巴黎,向法國人傳授漢學,被路易十四任命為國王的中文翻譯,成為到法國傳播中國文化的第一位中國人,也成為法國啟蒙思想家孟德斯鳩等人的良師益友。
  數百年來,中法文明互相吸引。正如習近平主席在中法建交50周年紀念大會上指出的,中法關係始終走在中國同西方主要發達國家關係前列。
  蓬皮杜,法國首位訪華元首
  1969年6月,喬治·讓·蓬皮杜接替戴高樂擔任法國總統,也繼承了戴高樂的政治理念。早在1944年8月,巴黎迎來解放之際,蓬皮杜像其他巴黎市民一樣,站在香榭麗舍大街一側歡迎戴高樂將軍的到來。在歡呼聲中,他看到人群中身高近2米的戴高樂偉岸的身影,心中對這位拯救了法國的英雄無比敬佩。「就是從那一天開始,我父親對從政產生了興趣。他決定追隨這位偉人,為他工作。」蓬皮杜唯一的孩子阿蘭曾在上海對《環球人物》記者說。
  戴高樂的一個遺憾就是未能實現訪華,這副擔子就落在了蓬皮杜身上。
  據中國前駐法國大使蔡方柏分析,蓬皮杜上任之初,發展對華關係在其對外政策中並不占優。但到了20世紀70年代初,蘇聯擴張對西歐的威脅日益突出,歐洲國家掀起了同我國建交的高潮:義大利在1970年,奧地利、比利時、冰島在1971年,聯邦德國在1972年先後與中國建交;加之中美關係開始解凍,中國在國際社會上發揮的作用不斷加強。在此背景下,蓬皮杜萌生了訪華的願望,只待中方發出邀請。
  毛澤東主席也歡迎蓬皮杜訪華。1972年7月10日晚上,毛主席和周總理在中南海會見了法國時任外交部長舒曼。舒曼轉達了蓬皮杜訪華的意願。毛主席說:「十分歡迎,十分歡迎啊!他來的時候,禮節比歡迎尼克森還要高一點。」
  「我的父親對毛澤東一直有種崇敬之情。」阿蘭說。得知毛主席的態度後,蓬皮杜趕緊行動起來。法方原提議蓬皮杜1974年4月訪華並主持法國工業展覽會開幕式,但蓬皮杜等不及了。他已患上了骨髓癌,全身浮腫。他必須抓緊。
  雙方很快就談妥了。1973年1月底,新華社提前7個多月就發佈消息:應中華人民共和國代主席董必武和國務院總理周恩來的邀請,法國總統蓬皮杜將於1973年9月11日起對中國進行正式訪問。
  「法方在訪問前營造了友好氣氛。法國電視臺於7月30日和9月6日先後播放了由法國人拍攝的介紹中國青少年的影片《接班人》和長達1小時20分鐘的電視片《愚公移山》。」曾擔任中國首任駐法國大使黃鎮的秘書兼翻譯的蔡方柏回憶道。法國的電臺還介紹了毛澤東詩詞和書法。
  法國著名議員、作家佩雷菲特對記者說,蓬皮杜總統訪問中國才是西方國家元首第一次真正訪華,1972年2月尼克森訪華是為了解除兩國間的敵對狀態,兩國還沒有建交,不能算數。
  1973年9月11日,蓬皮杜如期抵達北京。中法媒體都詳細報導了當天周總理和蓬皮杜在歡迎宴會上的講話。周總理說:「世界上就有那麼一些少數人總喜歡干涉別人的獨立。他們生活在20世紀70年代,卻做著18世紀封建帝王的舊夢。他們的主義或信條是『朕即世界』。他們的政策是一手拿著核武器,一手拿著所謂和平、安全的宣言和條約,招搖撞騙,強加於人。誰不聽話就整誰,哪里有空子就往哪里鑽。這就是國際緊張局勢的主要根源。」
  蓬皮杜說,法國與中國的看法完全一致。「當法國不遠萬裏並且越過制度和體制的不同而面向中國並向中國伸出友誼之手的時候,是想表達這樣的信念:在我們的星球上只有一個同一的人類。法國願意表示,它相信被歷史、地理、經濟或文化所分散的、分裂的人類可以在共同的和平、勞動和幸福的願望中重新統一起來。」
  第二天,蓬皮杜見到了毛主席。法國的電視臺捕捉到一個細節:毛主席與蓬皮杜的談話時間比與尼克森的談話時間長一倍。他們認為,這是一次歷史性會見。
  兩國政府發表了聯合公報。「在商談公報時,開始法方不同意寫上『霸權』二字,怕因此刺激蘇聯。在我方堅持下,蓬皮杜親自拍板同意寫上。」蔡方柏回憶道。
  蓬皮杜還參觀了雲岡石窟。10年前,法國前總理富爾作為戴高樂特使來華商議建交事宜時,也曾到這裏參觀。他們著迷於此,與法國漢學家沙畹有關。沙畹是學術界公認的19世紀末20世紀初國際上最有成就的漢學家之一。1907年,他以華北為中心進行文物古跡考察,特別是對雲岡、龍門等石窟做了詳細記錄,還首次用鏡頭來記錄雲岡石窟,成為第一個系統考察雲岡石窟的人,後來又出版《華北考古記》四卷本。從此雲岡石窟名揚天下。蓬皮杜參觀後說:真偉大,真了不起!
  返回巴黎後,蓬皮杜向各界媒體高度評價了這次訪問,強調法中兩國在民族獨立、加強防禦、不屈從於任何人等問題上有完全一致的認識。在阿蘭眼中,無論是戴高樂還是自己的父親,都是有國家意識和使命感的人。
  德斯坦,迎接第一位中國領導人來訪
  1975年5月12日,鄧小平副總理訪法,這是新中國領導人首次正式訪問西方國家。這時,愛麗舍宮已換了主人。1974年4月,蓬皮杜因病去世。5月,48歲的沙馬利埃市市長吉斯卡爾·德斯坦就任新一屆總統。
  德斯坦曾回憶:「有一件事讓我頗受感動。1974年我當選總統前,我的前任4月份去世了。就在此前幾個星期,一位訪華的非洲國家元首會見了毛澤東,他們談到了下屆法國總統的人選,因為那時蓬皮杜總統已經生病了。毛澤東對這個來訪者說:『我知道下屆法國總統是誰,是吉斯卡爾·德斯坦先生。』那位非洲元首很吃驚,我也很驚訝,他竟然知道我,而我當時很年輕,名氣又不大。可見毛主席是非常瞭解法國政治的,並且還有很正確的判斷力。」
  擔任總統後,德斯坦為迎接中國領導人的訪問做了精心準備,邀請鄧小平下榻在只有國家元首正式訪問法國時才能入住的法國瑪麗尼國賓館。德斯坦後來接受媒體採訪時說,法國歷來高度重視發展對華關係,「鄧小平當時並不是中國的國家元首,我此前與他也沒有接觸過,但我決定,按照國家元首的禮賓規格接待來訪的鄧小平,因為他在中國政壇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通過會談,德斯坦發現,「鄧小平表述問題簡潔清晰,思想很開放,是一個充滿智慧、很有個性的領導人」。
  後來,正是以鄧小平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作出把黨和國家工作中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歷史性決策。中法兩國在多個領域的合作快速發展。
  「以前中法也有交流合作,但常常是點對點的。我們的國門打開以後,中法真正的全面合作開始推進。德斯坦任期雖然很短,1981年就卸任了,但做了不少有意義的事,比如推動雙方互設領事機構、簽署1980年至1981年文化交流計畫等。」中國法國史研究會會長、浙江大學教授沈堅告訴《環球人物》記者。
  中法兩國雖然早在1964年就建立了外交關係,但直到1980年10月德斯坦訪華時,雙方才在北京正式簽署了關於設立領事機構的協議。協議規定,中國政府同意法國政府在上海設立總領事館,其領區範圍為江蘇省、浙江省和上海市。法國政府同意中國政府在馬賽設立總領事館,其領區範圍為阿爾卑斯濱海省等9省。
  這次訪華,德斯坦還來到復旦大學演講。沈堅說,這是第一位在中國大學演講的西方國家元首。德斯坦開篇便引用了《莊子》中的一段話:莊子與惠子遊於濠梁之上。莊子曰:「鰷魚出遊從容,是魚之樂也。」惠子曰:「子非魚,安知魚之樂?」莊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
  據親歷這次演講的復旦大學檔案館特聘研究員張國偉回憶,大禮堂聽眾始終報以友善的歡笑和掌聲。復旦大學時任校長蘇步青在致辭中用他那帶有浙江口音的普通話說:「一位外國元首在我校演說,這在復旦75年校史上,還是第一次……」一位外事專家在介紹會上說,德斯坦之所以選中復旦大學,是因為他比較特立獨行。20世紀70年代,美國總統尼克森到訪過清華大學。德斯坦不想步美國人後塵,就選擇了北京以外的一所高校。
  「雙方簽署的文化交流計畫後來是有實際成果的,最重要的成果之一就是法國和武漢大學的合作。武漢大學專門設立了法語系,這在我們國內是比較少的,法國派了專家過來。武漢大學的數學系也是由法國專家幫助建設的。法國對武漢大學的法語系和數學系影響都很大。」沈堅說。
  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研究人員李雲逸曾在巴黎第一大學留學,研究中法關係史,後來從事中法科技交流研究。他告訴《環球人物》記者,1978年1月,中法簽訂了科技合作協議。這是中國政府與西方國家政府簽訂的第一個政府間科技合作協議,意義重大。雙方的科技合作領域不斷拓展,碩果連連。「德斯坦在任期間,積極推動了法國向中國轉讓核電領域的壓水堆技術。我們消化吸收,並且再創新,如今我們已經從核電領域的跟跑者變為了領跑者。」李雲逸說。
  希拉克,對中國青銅器的研究達到專業水準
  德斯坦上任之初,任命了年僅42歲的雅克·希拉克為總理。不過,僅兩年後,希拉克就辭職了。
  1978年9月23日,希拉克以法國前總理、時任巴黎市市長身份造訪西安,參觀了兵馬俑。秦兵馬俑坑是1974年被發現的,希拉克來時這裏還沒有對外開放。
  接待人員回憶道:「那天下午,陽光西斜,秦俑館正處於文物現場發掘和基建之中。希拉克在參觀完秦俑一號坑後,從北側土路返回時,顯然還沉浸在剛才參觀時所受到的巨大震撼之中,他顯得有些沉思,又有點激動。希拉克語調緩慢卻十分清晰地對中國朋友說:『世界上現在公認的有七大奇跡,即埃及胡夫金字塔、巴比倫空中花園、奧林匹亞宙斯神像、摩索拉斯陵墓、阿爾忒彌斯神廟、羅德島太陽神金屬塑像、埃及亞曆山大燈塔,而這個發現(指秦兵馬俑)可以說是世界第八大奇跡。』」「世界第八大奇跡」的說法由此在世界上傳播開來。
  希拉克說,他自小就深愛中國文化。他年少時,父親專門聘請了一位白俄羅斯家教指導他學習東方文化。漸漸地,他迷上了中國。
  上海博物館原館長、青銅器研究專家馬承源便是希拉克的座上賓。中國前駐法國大使吳建民曾回憶:「希拉克非常尊重馬先生,有些外國政要去法國,他可能不接見,但馬老去,他一定會接見。」
  1997年,即希拉克當選法國總統兩年後,馬承源和希拉克第一次正式見面。在上海博物館青銅器陳列館,希拉克一邊端詳展品,一邊同馬承源討論:看外形,這個應是調酒用的盉(音同盒),那個應是盛酒用的觚(音同孤);根據紋樣判斷,這件青銅器應產於商代晚期,那件應產於西周早期……馬承源認為,希拉克是他見過的對中國古代歷史瞭解最深的西方政治家,對中國青銅器的研究達到專業水準。上海一別後不久,「中國文化周」在巴黎舉行,馬承源參加。希拉克問他:中國最古老的文字是不是甲骨文?馬承源說,一般認為是甲骨文,但確切說,比甲骨文更早的文字在古陶器上。
  的確,中華文化猶如燦爛星河,越瞭解它就越容易愛上它。
  20世紀90年代,法國政府曾經批准對臺軍售。雖然後來法國政府明令禁止,但還是有人想打這個主意。1996年1月,時任中國駐法國大使的蔡方柏參加法國總統府舉辦的駐法使節新年團拜會,並靠近希拉克說,自希拉克上任以來,中法關係出現了良好的發展勢頭,中方對此感到高興。但是,如果法國停止正在醞釀的對臺軍售,中法關係還會發展得更好。
  「我已決定不再售臺『西北風』導彈了。」希拉克說。
  「可是你們外交部發言人還在說,法國仍在同台灣繼續進行此交易的談判。」時任中國駐法國大使館參贊的趙進軍插話說。
  「我是總統,是我說了算。」希拉克立即說道。
  1999年到2000年,兩國元首互訪。1999年10月,江澤民主席訪問了希拉克的故鄉科雷茲;2000年11月,希拉克回訪了江澤民的故鄉揚州。曾任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院長的曲星在接受《環球人物》記者採訪時說:「國與國之間的關係,說到底還是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首腦外交的品質對兩國關係如何發展影響深遠。在我的印象中,時任國家主席江澤民和時任法國總統希拉克互訪故鄉,應該算是『情感外交』的經典案例。這次外交實踐,在國際社會引起了強烈反響。這裏面一個突出的特點就在『故鄉情』上,因為它是人類共同的情感認知。正是在這樣的基礎上,那時中法很快建立起堪稱典範的全面戰略夥伴關係。」
  雙方還共同確定舉辦中法文化年。2003年10月至2004年7月率先在法國舉辦中國文化年活動,接著在中國舉辦法國文化年活動。當法國巴黎的埃菲爾鐵塔染成紅色時,北京的午門也被燈光打成法國國旗三色。
  「1997年,希拉克訪華期間,江澤民主席與希拉克簽署聯合聲明,決定建立面向21世紀的全面夥伴關係。2004年,胡錦濤主席在中法建交40周年之際訪問法國,同希拉克簽署了旨在加強中法全面戰略夥伴關係的聯合聲明。法國成為第一個與中國建立全面夥伴關係和全面戰略夥伴關係的西方大國。」沈堅說。
  希拉克自詡為戴高樂主義傳人,曾在一本書中寫道:「戴高樂既不是右派,也不是左派,既不是自由主義者,也不是經濟統制論者,他是根據經驗來選擇他認為最佳的道路。戴高樂主義是實用主義,高層次的實用主義。政治決策應符合總體利益,而不應只是技術性的反應,或是一種政客的算計。」
  馬克龍,與華建立首個碳中和中心
  希拉克2007年卸任總統後,薩科齊上臺,向美國靠近,追隨美國軍事干預利比亞局勢。2012年,奧朗德當選總統,重拾戴高樂主義,在一系列外交問題上努力發出法國獨立的聲音。2017年5月,39歲半的埃馬紐埃爾·馬克龍入主愛麗舍宮,成為法國歷史上最年輕的總統。他也宣稱是戴高樂主義的繼承者。
  對美國,馬克龍曾以禮相待,希望勸說美國時任總統特朗普回到「守規則」的道路上。可美國我行我素,退出了《巴黎協定》,發起了貿易戰。馬克龍公開批評美國的政策,呼籲歐洲自強,警告歐洲國家,美國已「拋棄了我們」,歐洲需要思考自己的戰略問題,否則「無法掌控自己的命運」。
  馬克龍的執政理念裏暗含東方智慧。據法國媒體報導,他曾自稱「毛派」。他還曾援引鄧小平的名言「不管黑貓白貓,能抓老鼠的就是好貓」,意在突出自己超越左右政黨之分、專注高效辦事的政治理念。
  馬克龍曾表示「希望每年都去中國」。2018年他偕夫人布麗吉特首次訪華,第一站選擇中國文化之都和古絲綢之路的起點——西安,首個活動是參觀兵馬俑。2019年11月,他在上海豫園古戲臺欣賞了古老的昆劇表演。
  2023年4月,馬克龍又來到廣州,特意感受了中國茶藝、汝窯青瓷以及千年古琴曲《高山流水》裏蘊含的深厚東方韻味,成為第一位到訪廣東的在任法國總統。4月7日下午,習近平主席同馬克龍「不打領帶」,在庭園散步,邊走邊聊,觀賞嶺南園林的獨特景致。在松園白雲廳,兩國元首欣賞古琴演奏《高山流水》。馬克龍饒有興致地問起樂曲的名字。「這是中國古代一個很優美的故事,講的是俞伯牙和鐘子期,體現的是『知音』,只有『知音』才聽得懂這首曲子。」習近平主席向客人介紹,還囑咐工作人員送一份曲譜給馬克龍總統。
  2019年3月,習近平主席訪問法國時,馬克龍也贈送了禮物——《論語導讀》法文版原著。馬克龍介紹說,《論語》的早期翻譯和導讀曾對孟德斯鳩和伏爾泰的哲學思想給予啟發。這部《論語導讀》原著目前僅存兩本,一本送給習近平主席,另一本存放在巴黎的法國國立吉美亞洲藝術博物館。習近平說,這個禮物很珍貴,我要把它帶回去收藏在中國國家圖書館。
  發展對華經貿合作是馬克龍的重要日程安排。2019年來華參加進博會期間,馬克龍變身法國葡萄酒的「超級推銷員」,品嘗了產於勃艮第、波爾多等地的葡萄酒和用法國著名的蓋朗德鹽調味的3種牛排,介紹法國美食。2023年4月,在數十位法國商界領袖的陪同下,馬克龍開啟第二任期內首度訪華之旅。其間,習近平主席和馬克龍共同見證簽署多項雙邊合作檔。此前一年,中法雙邊貿易額超過800億美元(當時約合5380億元人民幣)。而馬克龍此行,僅160架空客大飛機一單就幫助法國收穫200億美元(當時約合1376億元人民幣)。
  兩國元首還見證簽署了關於建立中法碳中和中心的意向聲明。這是中國與外國政府建立的首個碳中和中心,將推動中法科研機構在碳中和領域開展長效科技交流與合作。2023年11月24日,中法碳中和中心正式啟動。中國外交部長王毅在啟動儀式上說:「8年前,中法攜手推動聯合國氣候變化巴黎大會達成歷史性的《巴黎協定》。近日,兩國元首就氣候變化迪拜大會協調立場,再次展現出雙方共同應對全球性挑戰的積極意願。」
  近年來人們常看到題為《習近平同法國總統馬克龍通電話》的新聞。2023年11月20日,習近平主席在電話中說,2024年,我們將迎來兩國建交60周年。雙方要傳好歷史的接力棒,堅守建交初心、賡續傳統友誼,推動中法關係邁上新臺階。
  (田亮 馮璐/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