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花」十年, 臺青對政治變冷漠

  3月18日,臺灣「太陽花運動」過去整整10年了。它不僅阻礙兩岸經貿交流發展,也深刻影響了這10年整體的兩岸關係。在島內,「太陽花」雖然令一些人走上政壇,但更多的青年卻開始對政治冷感。
  「學運世代」退潮
  2014年3月18日,數十名學生以「馬英九當局未經逐條審查就試圖通過兩岸服務貿易協議」為藉口,沖進臺「立法院」,佔領議場長達24天,正式揭開「太陽花運動」的序幕。臺灣《聯合報》稱,島內隨即出現如「時代力量」等新興的第三勢力,該黨在2016年的「立委」選舉中拿下5席,並有多人在2018年地方選舉中當選議員。與此同時,一些年輕政客,如民進黨發言人吳崢、「立委」賴品妤等人嶄露頭角;林飛帆更是搖身一變,成為民進黨副秘書長。臺「中選會」委託學者進行的研究顯示,2016年臺灣地區大選中40歲以下投票率為56%-58%,而2020年大選40歲以下投票率超過七成。
  然而在2022年的「九合一」選舉中,臺灣就普遍目睹了「學運世代」的退潮,不少當年頂著「太陽花」光環的地方議員落選,2024年「立委」選舉,更是僅有少數人當選,「太陽花世代幾乎全軍覆沒」。臺媒分析稱,一來「學運」出身被社會賦予更嚴格的審視標準;二來「學運」降溫,當年一些青年加入政黨參政,慢慢撕下「政治素人」的標籤,進入政治的染缸,在選民眼中不再純真。尤其臺灣社會很健忘,「當新的世代出現,有了新的口號和理想,學運不再能為年輕人發聲,也無法有效解決支持者進入中年後所面對的現實問題,自然而然就被政治現實所淘汰」。
  不太關心公共事務
  隨著「太陽花」逐漸退燒,島內普通青年對參與公共事務的熱忱也逐漸消退。人才斷層不只出現在非主流社團,即便是受島內「大學法」保障的學生自治組織,也同樣遇到嚴重的人才流失問題。這反映在大學學生會主席選舉上,2014年平均投票率為22%,如今多數未達一成。根據臺「教育部」調查,全臺124所公私立的大學、技術職業學校、專科中,學生會主席投票率在20%以下學校的比例,從2020學年度的41.9%、2021學年度的49.2%上升到2022學年度的55.6%,低投票率的現象越來越普遍。
  東吳大學全校有1.5萬名學生,更有許多傳統文史科系,但學生會在3年前卻倒會,學生議會不久後也跟著停擺。今年就讀東吳大學政治學系三年級、同時也是學生議會議員的楊姿穎說,她讀大一時剛好沒有學生會,大部分學生雖無感,卻不知道自己權益無形中受損。2024年學生會雖成功復會,但卻因2023年底辦活動出現合同糾紛,大批學生會幹部紛紛請辭,好不容易復活的學生會又跌入穀底。
  臺灣政治大學學生會會長徐致遠稱,過去「太陽花」這類運動很容易激起學生參與公共事務的熱情,近年缺少類似大型社會運動,但大家仍在網路上分享議題觀點。臺灣大學研究生協會會長黃種賢則表示,「後太陽花時期」的現象是:校園內公共事務參與低落,且議題分散,只能靠彼此不斷橫向聯繫,才能凝聚不同成員。
  臺灣師範大學政治所教授曲兆祥分析稱,2014年前,臺灣年輕人政治效能感低,「太陽花」加上網路發達,年輕人通過網路關注政治,是當時投票率升高的原因。臺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教授劉嘉薇稱,「兩岸」仍是激發年輕人投票的關鍵因素,2024年大選缺少兩岸等外部因素,沒有「非投不可」的理由,年輕人投票率回歸基本面。
  在17日舉行的有關「太陽花運動」的座談會上,中正大學社福系教授呂建德表示,「太陽花運動」仍是一個未完成的政治計畫,「衍生青年世代轉向民粹主義」。「太陽花運動」當時的發言人之一賴鬱棻稱,看到更年輕的一代「支持一個民粹主義政客」,令人擔憂。曾為「太陽花運動」整理英文口述史的丘琦欣分析稱,對於更年輕的世代來說,在他們成年後,臺灣一直都是民進黨執政,國民黨反而顯得相對弱勢。他們自然希望看見政壇發生變化,並把焦點放在民進黨執政下的民生問題上。
  只為協助民進黨上位
  十年後再回顧「太陽花」,馬英九基金會執行長蕭旭岑稱,「太陽花」本質「反中」,卻用「反黑箱」號召是「無誠」;欺騙不滿現狀的年輕學子加入、用暴力入侵「行政院」等是「無法」,林飛帆等人的主張包括「兩岸協議監督條例完成立法」等無一落實,只是一場協助民進黨上位的政治動員運動。「年輕人在乎的改革,未在太陽花世代得到權力後有所落實,太陽花步入政壇也快速泡沫化。」臺灣聯合新聞網稱,如今年輕人低薪、買不起房,相對剝奪感強烈;而學生當時要求通過「兩岸協議監督條例」,民進黨當局近8年完全執政,卻冷凍迄今。
  「德國之聲」稱,這場運動產生了一個新的世代標籤。自「太陽花」之後,民進黨連續在大選中擊敗國民黨並執政至今。然而在今年1月的大選中,即便獲得史無前例的第三任期,民進黨對國民黨的勝負差距卻明顯縮小,當選的賴清德只獲得了約40%的選票,顯示大多數臺灣選民將票投給了主張與大陸加強關係的在野黨。
  (陳立非/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