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正大:航空科技的「無名英雄」

  葉正大是葉挺將軍的長子,廣東惠陽人。1950年2月,毛澤東給正在蘇聯莫斯科航空學院學習的葉正大題詞:「建設中國的強大空軍。」這一題詞激勵葉正大矢志不渝地為祖國航空科技事業不懈奮鬥。作為新中國第一代航空專家和國防科技部門的領導人,他參與了12種型號飛機的設計、研製和組織工作,為我國航空科技事業作出了卓越貢獻。
  【迷上飛機的將門虎子】
  1927年8月1日,葉挺率領部隊參加南昌起義,就在這個月,葉正大出生了。12月11日,葉挺參加領導廣州起義,起義失敗後被迫流亡海外。在漂泊的歲月裏,葉挺十分關心葉正大的成長,注意從小磨練他的意志,讓他明白遇到困難時不要害怕,冷靜沉著地思考解決方法才是正理。
  葉正大讀小學四年級時,學校組織初中部學生到郊外野營,要住上3天。葉挺特地到學校說服校長,讓9歲的葉正大參加。野營中,正大與哥哥姐姐們一起搭帳篷、洗衣做飯,十分開心。然而,到了第三天野營結束時,突然天降大雨,正大沒有害怕,在雨中奔跑回家,儼然一副小戰士模樣,父母高興地向他豎起大拇指。
  1937年全面抗戰爆發,南方的紅軍遊擊隊改編為新四軍,葉挺出任軍長。葉正大和弟妹們留居澳門,葉挺夫人李秀文則澳門、皖南兩邊跑。
  上初中後,葉正大迷上航模,還會自己動手用白木薄片製作飛機模型,在院子裏放飛。他告訴母親,自己長大後要當一名飛機製造師,讓中國人都有飛機坐。李秀文誇兒子有理想、志向大。為了支持兒子的興趣愛好,李秀文還托人在香港買了一些製作模型的圖紙和器材。那時,葉家的玻璃書櫥裏擺滿了葉正大做的航模。每當葉正大有新作品,李秀文就招呼客人和其他孩子一起到草地上看他放飛,眾人拍手喝彩給了他更大的動力。
  1943年夏秋之際,葉挺第二次被囚於桂林。在李濟深的幫助下,李秀文獲准帶家眷來到桂林與葉挺團聚。年底,葉挺被押解到恩施,他帶走了3個孩子正明、華明、揚眉。16歲的葉正大被留在桂林,與母親、姨父一起照顧弟妹、外祖母及姨父的家眷。
  抗戰勝利後,葉家遷居廣州,得到北平軍事調處執行部駐廣州小組中共代表方方的照顧。讓葉正大開心的是,他們與父親及正明、華明、揚眉取得了聯繫。
  國共《雙十協定》簽定後,經中共多次爭取,1946年3月4日,葉挺終於獲釋。葉挺掛念在廣州的妻兒,就請人為妻兒購幾張到重慶的機票。可是,當時只能買到3張機票,李秀文便帶著幼子阿九以及保姆飛往重慶,葉正大和幾個弟妹暫時留在廣州。3月13日,李秀文帶著阿九抵達重慶,與葉挺以及大女兒揚眉團聚。4月8日,葉挺、李秀文、揚眉、阿九乘飛機去延安,不料飛機在途中失事,機上人員全部罹難。
  19歲的葉正大得知噩耗,猶如晴天霹靂。父親一直是他的大山,他從未想過父親會猝然離開。一夜之間家破人亡,他非常痛苦,那段日子裏,他仿佛把一輩子的眼淚都流幹了。在周恩來的關懷下,葉正大輾轉北平、張家口,千裏跋涉到達延安。他見到了周恩來,卻什麼話都說不出,淚流滿面。周恩來安慰他:「孩子,到了延安,就是回了家了。以後你就是我們大家的兒子,你一定要繼承父親的遺志,做一個優秀的革命者。」毛澤東專門作出指示,要將葉挺的子女當做自家的孩子來照顧、培養。葉正大被安排在朱德、康克清家生活,朱德夫婦細心照料葉正大,還帶他去祭拜父母,紓解他的痛苦和思念。
  不久後,葉正大和大弟葉正明被送進延安外國語學校學習俄語,1947年隨校遷至哈爾濱。1948年,葉正大加入中國共產黨。這時,黨中央決定送包括葉正大在內的21名懂俄文的年輕幹部到蘇聯學習,為建設新中國儲備技術人才。初到蘇聯,葉正大先是強化俄語培訓,1949年再正式到莫斯科航空學院學習飛機設計與製造。他的這個選擇,既出於個人愛好,更飽含家國情懷。他知道,延安最高級的工廠是火柴廠,飛機製造說起來遙不可及,他立志學習航空,製造中國自己的飛機。
  莫斯科的學習比想像中困難,老師用俄語講課,葉正大聽得非常吃力,他只好在努力聽課的同時,課後借抄蘇聯同學的筆記。每天他都清晨就起床,深夜才睡下,抓緊一切時間追趕學業進度。
  1950年2月16日是中國除夕夜。出訪蘇聯的毛澤東、周恩來出席了大使館的春節聯歡活動。葉正大作為留蘇學生參加了活動,休息時,他拿著筆記本上前請毛澤東、周恩來題詞。周恩來為他寫下「艱苦奮鬥、努力學習」8個大字;毛澤東在題字時,親切問葉正大學什麼專業,當得知他學飛機設計時,便興致勃勃地揮筆:「建設中國的強大空軍。」自此,這個題詞成為葉正大的座右銘。
  【設計第一架噴氣式飛機】
  1955年,葉正大以優異成績從莫斯科航空學院畢業,學校在他的畢業證書上用俄文給出「取得了與別人不一樣的優秀成績」的評語。他謝絕了導師挽留他繼續深造的好意,回國參加建設。到二機部(國家軍事工業部)四局(航空工業局)報到時,副局長段子俊建議他先到基層去鍛煉。於是,葉正大到112廠(瀋陽飛機製造廠)當了一名車間工藝員。
  新中國成立之初,國家的航空工業發展方針是由修理到製造、由仿製到自行設計。在蘇聯的幫助下,僅用5年多時間就完成了由修理到製造的跨躍。在此基礎上,四局決定以112廠為依託,建立航空科研機構,探索自行設計飛機。
  112廠設立飛機設計科,首批選定38名重點學員,由駐廠的5名蘇聯專家分別授課和帶訓。根據蘇聯專家的建議,112廠特別設置主任設計員職位,由葉正大擔任。葉正大有了同米高揚設計局的代表克拉西沃夫貼身學習的機會,直接參與了殲-5等型號飛機的研製,協助處理技術設計問題,為成為我國第一代航空設計師打下了堅實基礎。
  1956年8月,112廠成立飛機設計室,徐舜壽為主任設計師,黃志千、葉正大為副主任設計師。徐舜壽、黃志千比葉正大年長十來歲,是留美「海歸」,分別在美、英參加過飛機研製,是富有經驗的飛機設計師。葉正大是留蘇畢業生,曾與蘇聯頂級飛機專家跟班學習1年多,是年輕的飛機設計師。這「兩中一青」的領軍人創立了中國第一個飛機設計室。他們帶領平均年齡只有22歲的第一代飛機設計團隊,開始了自行設計研製飛機的逐夢之旅。
  葉正大和同事們一邊學習蘇聯的產品設計資料和有關基本規範,掌握設計計算程式和方法;一邊在112廠實習,熟悉殲-5的生產工藝和流程。在此基礎上,開始部件和整個產品的實習設計,為研製飛機、發動機創造條件和培養人才。
  這時,空軍方面提出要求,既需要大量的新型戰鬥機,又急需訓練飛行員的高級教練機。葉正大他們經過多方調研,把自行設計的第一個機型定位在噴氣式殲擊教練機上,它兼備戰鬥機、教練機的雙重功能,在滿足訓練飛行員之急需的同時,還能為飛機設計團隊本身當「教練」,使設計團隊迅速成長起來。這架噴氣式飛機被定名為殲擊教練機1型,簡稱殲教-1。其設計原則是:噴氣式,但不是超音速;適合空軍需求,但不是戰鬥機。1957年1月4日,設計室正式向上呈報殲教-1的草圖設計書,很快得到批准。
  當時,112廠已經成功仿製蘇聯米格-17φ(米格-17F)殲擊機,掌握了製造噴氣式飛機的技術,但自行設計畢竟不同於仿製。葉正大等提出「不惟米格論」,要「熟讀唐詩三百首」,即對熟悉的米格飛機只能作為參考,不能抱著不放,要熟悉各國不同型號的飛機,做到爛熟於心,通過「工程綜合」形成新的設計思路。在設計過程中,葉正大等人突破米格飛機傳統機頭氣動佈局,大膽選用美、英飛機兩側進氣設計,騰出機頭的全部空間用於安裝機載雷達,為設計高性能殲擊機打下基礎。
  1958年3月,殲教-1的生產圖紙設計完成,112廠僅用了148天就完成了飛機的製造任務。7月23日,第一架殲教-1順利完成總裝下線;7月26日,成功實現首次試飛。葉正大作為領軍人物,在設計團隊的組織協調、解決關鍵技術問題上,都發揮了重要作用。
  喜訊報到中南海,黨和國家領導人高度讚揚。毛澤東還興致勃勃地觀看了殲教-1的飛機模型,說「我們很驕傲」。有人建議讓殲教-1在當年國慶觀禮時飛過天安門接受檢閱,周恩來說:「同志們幹得很有成績,但我們要留一手,做好點,不要什麼東西都給外國人看。告訴這架飛機的設計人員,要做無名英雄。」
  這時,葉正大到北京出差,向葉劍英彙報了殲教-1的研製情況和近期舉行報捷慶祝大會的情況。葉劍英十分高興,表示「一定去看一看」,當即讓秘書給空軍司令員劉亞樓打電話,一同前往。8月4日,葉劍英、劉亞樓專程到瀋陽參加了殲教-1的報捷慶祝大會,觀看飛行表演。操作殲教-1首飛的試飛員於振武擔任飛行表演任務,他的一系列精彩的低空特技動作,博得觀禮台上人們的喝彩。
  1958年國慶日後,兩架殲教-1飛往北京進行彙報飛行表演。此後,因空軍試驗體制改變,殲教-1的研製沒有繼續推進。但殲教-1對於剛剛起步的新中國飛機設計製造而言意義重大,它開啟了中國自行研製噴氣式飛機之先河,更重要的是,飛機設計團隊得到了鍛煉和提高,造就了新中國第一代飛機設計專家。
  在研製殲教-1期間,1957年9月,葉正大隨聶榮臻赴蘇聯訪問,經過35天的談判,簽訂了《中蘇國防新技術協定》,引進了米格-19飛機的技術。112廠在仿製(後定型為殲-6)中出現了品質問題,葉正大受命帶領團隊對米格-19飛機的圖紙進行復查,發現了很多技術問題,經過修改補充,為殲-6飛機重新發圖紙,確保了殲-6成為「功炳天疆、一代名機」。
  【研製首架高空高速殲擊機】
  1961年初,國防部第六研究院(航空研究院)成立。3月,劉亞樓率團訪蘇,葉正大隨行,引進當時先進的米格-21超音速殲擊機,回國時,葉正大還帶回了該機的技術資料和一批飛機散裝件。
  為了把當時國內有限的飛機設計力量集中起來形成拳頭,中央軍委決定,將空軍第一研究所、瀋陽飛機設計室,以及哈軍工參加飛機設計的師生,全部歸併到六院。1961年8月,以瀋陽飛機設計室為基礎,我國第一個飛機設計研究所——六院第一研究所(601所)成立,劉鴻志任所長,徐舜壽、葉正大任副所長,黃志千為總設計師。軍委確定了601所的科研方向是通過仿製走向自行設計的道路,即「摸透米格-21,在摸透的基礎上,自行設計比米格-21性能更好的飛機」。
  葉正大和團隊把主要精力放在了摸透米格-21上。他要求不僅要把圖紙資料消化清楚,還要把試驗分析計算清楚,並牽頭做了兩件事:一是成立散裝件組裝隊,聯合112廠,將從蘇聯引進的散裝件組裝成10架飛機,迅速裝備部隊;二是派人到空軍長期蹲點,瞭解殲-7在使用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徵求飛行員的意見,將設計、生產、使用有機結合起來。
  在摸透米格-21的基礎上,又對擊落外機的殘骸進行分析研究,掌握了外機設計中可供借鑒的新系統、新設備、新材料、新工藝,葉正大和同事們對設計出性能優於米格-21的新型殲擊機有了大致的輪廓。1962年5月31日,葉正大與徐舜壽、黃志千等共同署名,向六院提交了《關於設計什麼飛機和發動機的意見》,提出自行設計新型殲擊機的初步設想。
  經過3年的認真準備和反復醞釀,1965年4月,國防工辦主持召開的新型殲擊機方案審定會,同意了「雙發」設計方案。錢學森對葉正大說:「你要控制新型飛機所採用的新技術,要控制在30%以下,不能上得太多,否則風險太大,週期長,成功概率低;先把飛機搞出來,然後再逐步提高。」葉正大心領神會,回瀋陽後,新型殲擊機決定採用「機頭進氣」方案。
  5月17日,總參謀長羅瑞卿批准了新型殲擊機的研製任務,同時也賦予了這款殲擊機一個新名字:殲-8。9月,殲-8的研製工作全面展開。這時,副所長徐舜壽調離601所,總設計師黃志千因飛機失事不幸遇難,殲-8研製的技術領導重擔落到了38歲的葉正大肩上。
  1966年11月,殲-8研製指揮部成立,葉正大負責全盤技術工作。他召集副總設計師通報情況,研究解決設計工作中的關鍵技術問題,多方面徵求對殲-8總體方案的意見。同時調度601所500多人的現場設計隊伍進駐112廠,現場設計發圖。技術人員在異味很濃的地下室或噪音刺耳的車間閣樓上畫圖,住著臨時搭成的雙層通板鋪,許多人連續幾晝夜不離開工作現場,餓了啃口涼饅頭,困了趴在圖板上打個盹兒,醒來繼續幹。
  葉正大提出,必須堅持「生產、科研、使用」三結合,把實戰的需求作為研究改進的方向。為此,他與劉鴻志等多次帶隊到鞍山、南寧、海南等地的空、海軍多個部隊調研,與部隊指戰員座談,徵集了330多條意見。「三結合」不僅保證了設計方案緊密結合實際,性能符合使用方要求,工廠也能順利轉入試製,避免走彎路。
  殲-8上天前,彈射救生系統尚未研製出來,只好先用殲-7系統代替。在做扣合試驗時,正好葉正大到場。有人提出讓他這個「大個子」試一試,葉正大無所畏懼地說:「好,我願意試。」說完就想坐進樣機座艙。試飛領導小組成員高仲雲深知這樣做有風險,馬上予以制止。雖然親身試驗不成,但葉正大也因此發現了座艙蓋扣下來時容易壓住頭部,於是決定將艙蓋加高10釐米,同時將腳蹬前移,讓飛行員在駕駛中更加得心應手。
  1968年6月23日,殲-8終於在112廠總裝完畢。但對這架飛機能不能試飛,爭論很激烈。關鍵時刻,空軍副司令員曹裏懷來到瀋陽,坐鎮指揮。他問葉正大能不能飛,葉正大充滿信心地說:「可以飛。殲-8是單座,如果是雙座,我可以跟著上去!」
  1969年7月5日9點38分,曹裏懷下達放飛命令。試飛員尹玉煥首次駕駛殲-8飛上藍天,中國從此結束了不能自行研製高空高速殲擊機的歷史。曹裏懷激動萬分:「快向北京發電,向毛主席報喜!」幾天後,北京來電:毛主席很高興,要看殲-8模型。112廠連夜趕制有機玻璃包裝盒,把殲-8模型送到北京。
  【「蒼蒼兩鬢為設計,坦坦蕩蕩堪回首」】
  1973年3月,因工作業績突出,葉正大被提拔為六院副院長;11月,任國務院國防工業辦公室副主任。他從事飛機設計工作18年,領導和直接參與了12種型號的設計、研製工作,與601所結下了深厚感情。走上了主管國防科技工業全局性工作的領導崗位後,他對殲-8的後續研製工作給予了極大的關注和支持。經過多年的設計研製,1980年3月,國家軍工產品定型委員會批准殲-8設計定型,進行批量生產,裝備部隊。在此基礎上,經過不斷改進改型,後又形成殲-8戰機系列。
  1985年10月,殲-8白天型和殲-8全天候型飛機獲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葉正大為獲獎代表者之一。1987年,殲教-6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葉正大為獲獎人之一。1988年,葉正大又獲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同年9月,他被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中將軍銜。
  進入暮年,葉正大特別「新潮」,心態也與年輕人一樣,「玩轉」筆記本、電腦手寫板等科技玩意。他總是對新鮮事物保持著強烈的好奇心,對他而言,活到老、學到老就是人生宗旨。
  當然,一成不變的是他對祖國航空事業發展的關心和關注,這是融入他骨血的。瀋陽是葉正大事業起步的地方,他不僅對601所充滿深厚感情,對曾經工作過的112廠也一往情深。2001年,在沈飛成立50周年之際,葉正大前往祝賀。2015年6月11日,葉正大不顧88歲高齡,再次回到沈飛,坐著輪椅參觀了他既熟悉又陌生的工廠。6月15日,葉正大到中航工業氣動院瀋陽院區,他對後輩說道:「作為航空人,要習慣當無名英雄,發展過程中會遇到很多阻力,但一定要堅持。」
  解放軍原副總參謀長李景上將曾贈詩葉正大:「功名利祿非所求,戎馬生涯數十秋。蒼蒼兩鬢為設計,坦坦蕩蕩堪回首。」2017年12月14日,葉正大在北京逝世。他以60多年航空科研之奉獻、之經歷,固守了最本真的初心:「建設中國的強大空軍」,也驗證了中航工業集團莊嚴的一句話——「一代飛機一代魂。」
  (梅興無/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