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馬會」對臺灣社會有三大意涵

  「習馬會」對臺灣社會有三大意涵
  【香港中通社北京4月12日電】4月10日的第二次「習馬會」是在一次極不尋常的歷史時期的會面。尤其是在臺海局勢複雜嚴峻,臺灣當局即將進行權力交接的敏感時期,此次「習馬會」當然具有重要的象徵意義,不只是彰顯和平統一仍然是大陸在解決臺灣問題上的主基調,更表明大陸方面願意維護兩岸之間的和平穩定,這對於增進兩岸交流、降低臺海緊張局勢,其意義不可謂不大。
  就兩岸關係的實質而言,海峽兩岸客觀存在的文化和歷史之淵源,這是確保兩岸始終能夠一脈相承、心手相連和守望相助的根本,任何勢力都阻擋不了兩岸一統之大勢。事實上,臺灣問題形成至今,已逾75載,其間雖然一直有外部勢力的橫加干涉,更有「台獨」勢力的野心勃勃,但兩岸同屬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客觀事實無法改變。換言之,即便至今並未放棄「台獨黨綱」的民進黨多次上臺執政,綠營也一直在臺灣社會操弄「去中國化」,甚至刻意限縮兩岸交流,但其「台獨」迷夢茫然無存。
  正是在這樣特殊的時空背景下,「習馬會」再度登場的價值和意義自然不可輕忽。它對臺灣社會而言,主要有三大意涵的呈現:
  一則是兩岸要和平。大陸方面期待的兩岸統一,是兩岸心靈契合的統一。這是從同胞之情、一家人的思維認知出發。畢竟兩岸之事再大,也是兩岸中國人自己的事情,兩岸完全有能力處理好它。這與西方動輒槍棒威脅,制裁施壓的邏輯完全不同。當前,西方政客大肆操作臺海緊張局勢,無非是想從中漁利,從而禍害兩岸民眾。
  二則是兩岸要交流。交流可以增進兩岸之間的情感,有助於兩岸互信的累積。兩岸交流當然有其指向性,即只要認同兩岸都是中國人,是一家人,是自己人,就可以進行交流。大陸方面不只是為兩岸民眾的交流提供更多的便利條件,而且特別重視兩岸青年人之間的交流。畢竟兩岸青年人才是兩岸的未來。大陸不只可以為臺灣年輕人提供創業、就業及生活、工作的機會,更可以透過交流來增進兩岸青年群體的情感。
  三則是大陸有信心。兩岸在長達七十多年的對立對抗狀態下,相互之間自然存在制度的差異以及意識形態的對立,但這些並不影響大陸方面願意繼續推動兩岸各領域的融合發展。大陸政治經濟及社會制度的優越性正在日益呈現,大陸有信心能夠爭取臺灣民意的支持,更願意幫助臺灣同胞來大陸創業與發展,吸引更多的臺灣民眾參與到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進程中來。
  總之,「習馬會」呈現的是濃濃的兩岸同胞之意,家人之情,這才是綿延不斷數千年的中華文化的根本精髓。
  馬英九提「中華民族」 學者:指向更高層次兩岸共識
  【香港中通社4月12日電】兩岸矚目的「習馬二會」畫下圓滿句點,臺灣當局前領導人馬英九11日結束「二訪大陸」返臺。馬英九返臺講話後再提「中華民族」,受訪學者指,「中華民族」觀念內涵豐富,指向更高層次的兩岸共識,馬英九稱得上又一位兩岸「和平大使」。
  清華大學臺灣研究院副教授、清華大學學生海峽交流協會導師鄭振清向香港中通社記者表示,馬英九「二訪大陸」可以提煉出中華民族、青年交流、共同發展三大關鍵詞,其中「中華民族」觀念內涵豐富,指向更高層次的兩岸共識。
  對馬英九時隔一年再度訪陸,鄭振清認為,馬英九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盡其所能,此行用其親身經歷為臺灣民眾開拓出「認同中華民族、反對『台獨』、堅持九二共識」的兩岸交流通道,可以稱得上繼中國國民黨前主席連戰後,又一位兩岸「和平大使」。
  據臺媒報導,馬英九赴陸後,國民黨前主席洪秀柱、前「立法院長」王金平等多位政治人物都有意願參訪大陸。鄭振清表示,馬英九的「振臂一呼」為兩岸民間交流,乃至政黨交流引領潮流,在其促進作用下,未來兩岸往來交流可能較以往有所改觀。
  曾自稱「務實『台獨』工作者」的民進黨主席賴清德在2024年臺灣大選中當選,推升兩岸緊張形勢,外界多評價兩岸關係「兵凶戰危」,所幸有馬英九此番「和平之旅」從中緩和。鄭振清分析指出,儘管卸任的馬英九政治影響力有限,且臺灣分化的社會輿論難以對馬英九的參訪形成一致意見,但此次參訪獲得了很多藍白支持者和中間力量的肯定。
  「習馬二會」被看作是馬英九此次訪陸的重頭戲,鄭振清說,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的講話親切感人,有利於「中華民族」觀念的傳播。賴清德上任後若繼續推進「台獨」言行,動輒操作「反中」,恐會造成臺灣的社會撕裂,不利於政局穩定,「從這個意義上看,『習馬二會』也會對民進黨當局形成一定程度的牽制」。
  鄭振清進一步指出,大陸方面強調會盡最大努力追求「和平統一」,「不放棄使用武力」針對的是「台獨」分裂行徑,因此兩岸戰爭風險來自於「台獨」作祟。馬英九此番訪陸之行已經證明,在「認同中華民族、反對『台獨』、堅持九二共識」的路標指引下,兩岸交流大道可以暢通無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