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琴澳聯遊啟澳琴產業多元

陳觀生
  隨著琴澳寬關運作,兩地資源進一步融合,當中旅遊業被看高一線。澳門旅遊資源獨特且難以複製,橫琴則有大型主題樂園,疊加實施「團進團出」人員可多次往返琴澳,為兩地協同發展如虎添翼。趁著澳門經濟復甦的勢頭,加快落實「1+4」規劃,以實事求是的態度推進經濟適度多元發展。
  「團進團出」後市樂觀
  內地居民七天內可多次往返澳琴的「團進團出」政策實施。有導遊表示,新政策可延長旅行團遊澳時間,將增加相對冷門的行程,提升團客旅遊體驗,期望增加導遊工作機會。另有導遊認為,新措施既降低組團成本,又可體驗澳琴兩地旅遊資源,提升旅行團競爭力,但要注重管理問題,確保團客合規、守秩序。
  「五·一」假期結束,有旅遊業總結假期表現表示,今個「五·一」假期料日均客量符合政府預期,酒店平均入住率八至九成,房價平穩。「團進團出」人員多次往返琴澳實施,對後市感樂觀。「五·一」假期過後迎來「團進團出」琴澳多次往返的新政策,相信能刺激團隊遊數量。從首季的旅客數據來看已恢復至一九年的八成多,隨著日後有不同政策支持,希望今年整體客量水準能追上一九年。
  數據顯示,去年訪澳旅客迎來二千八百多萬人次,成績亮眼。橫琴主要景區遊客量逾一千一百多萬人次,比二二年增長逾三倍,表現強勁。如今政策東風將可為兩地旅遊業擴容,但有意見擔心分薄澳門旅客資源,且將消費轉移至橫琴;亦有意見認為澳門旅遊硬體出色,通過資源整合有助「做大蛋糕」,增加澳門旅遊目的地吸引力,更有利推動深度遊,延長留澳時間甚至帶動賭收。
  澳門團隊遊正由過往粗放型轉為精品遊模式。但澳門地方細,公交便利,缺乏誘因推動小團遊快速發展。而橫琴旅客多以家庭客、親子遊為主,這些客群有一定的消費能力;同時,琴澳正著力推動「一會展兩地」發展,未來會展、商務客群體增長潛力大,倘若善用在琴的家庭客、商務客進一步延伸活動至澳門,有助推動小團遊高質量轉型發展。
  全球旅遊業在疫後都有新變化,團隊遊往小團化、個性化、專業化方向發展,旅行社積極設計獨特新穎的旅遊產品,包括將不同的旅遊景點、打卡點、美食餐廳串連,為團客提供優質的旅遊體驗。
  中央出台讓內地旅行團「團進團出」多次往返澳門的政策,希望澳琴兩地配合國家政策,共同推出多元產品旅遊活動,加強旅遊合作推廣,同時加強促進與大灣區體育、文化交流。今年是本澳實施「一加四」經濟適度多元化規劃的開局之年,政府積極依循規劃要求及落施相關工作,其中一個主題是加強澳琴文旅聯動。因應珠澳兩地各有特色的旅遊資源,形成錯位發展、優勢互補。
  促澳琴一體化發展
  但「團進團出」措施亦考驗是澳門旅遊吸引力,否則「玩一日已足夠」,便難有意慾再到澳門。故澳門需持續豐富多元的旅遊元素,同時優化體驗和配套,如通關方面要更方便和快捷,團隊遊的營運車輛爭取以單牌車模式到橫琴。
  橫琴深合區今年三月一日起實施「一線放開、二線管住」的分線管理。普遍認為有助澳門各業發展,並爭取更多優惠政策,增加企業投資信心。封關後,澳琴將加強在產業項目、人才、基礎設施等合作,形成優勢互補、資源互通的融合發展格局;將積極探索「澳門註冊+橫琴生產」「澳門研發+橫琴轉化」等新模式,實現澳門優勢領域從研發、設計到生產、展示、交易的全鏈條覆蓋。
  去年受綜合旅遊強勁帶動,今年經濟進一步修復,料可回到疫情前九成,前景可期。經濟穩步上揚,但疫情三年對市場的衝擊,至今還未完全擺脫,包括業務結構轉變、市場需求改變,甚至科技加速滲透到不同領域的影響。是喜是憂,難以一概而論,卻成為各方加快適應市場的推動器。
  橫琴實施分線管理,創新的管理模式迎來轉變,各界冀成為澳門騰飛發展又一有利因素。澳琴融合一體化,利用橫琴政策、資源優勢,突破澳門發展中存在的制約,憧憬可以一加一大於二。
  封關運行啟動,兩地間的經貿合作與人員交流加速,將為澳琴一體化發展及相關政策落地提供多樣化應用實踐,未來還將進一步促進兩地市場環境、政務環境、法治環境以及金融市場等融合,為澳門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創造更好條件。
  工商界人士表示,橫琴作為澳門產業多元的延伸,在規劃內亦設定為宜居地方。分線管理大方向是打造在橫琴生活趨同澳門,有利吸引及便利澳門居民在橫琴生活。只要有商機,自然可吸引投資者及人才進駐橫琴。
  就生產來說,當中涉及原料進入橫琴的申報、保稅、運輸、出口及退稅等一系列的措施,企業會涉及保稅的資金周轉問題。如橫琴屬於「一線放開」,形式上等同原料及產品在橫琴可自由進出,只有產品進入內地,才要徵收稅項。期望在「一線放開、二線管往」實施後,汲取經驗,評估運作情況,爭取更大的放開,讓澳企在橫琴生產的模式等同澳門,大大增加企業到橫琴投資設廠的信心,為澳門產品提供擴融增量的目的及實效。
  金融界人士表示,隨著粵港澳大灣區融合發展優勢顯現,深度合作區首階段目標即將實現,各項政策逐步落地,銀行業將用好用足現有現代金融開放政策,以「封關運作」、「澳門新街坊」投入使用等重點工作為牽引,聚焦澳資澳企和澳門居民的切實需要,以深合區產業發展、民生服務、跨境金融等重點場景為依託,持續提升金融服務澳琴民生便利化水準,以及在大灣區深度展業,銀行業發展空間進一步擴大。
  在澳琴旅遊產品創新方面,可按澳門實際情況和迎合不同市場創新旅遊產品,如迎合內地、香港市場設計「打卡」旅遊路線;針對國際客設計世遺、歷史文化路線。在未來迎合澳門「演藝之都」、「體育之城」作出創新,透過跨界融合豐富旅遊產品內涵。隨著澳琴融合發展步伐加快,加上政策便利助增加旅客參團誘因,旅遊業界須要密切關注市場需求,迎合新變化,特別是做好團隊遊環節的優化工作,包括旅遊路線策劃、提高接待服務、導遊專業化,把握好政策機遇。
  共建澳琴產業多元
  澳門,作為國際自由港,有著「一中心、一平台、一基地」的發展定位,一直以來遵循與國際接軌的法律和規則標準體系。這種開放和國際化的管理模式,使澳門在國際上享有不錯的名聲。近年來,我國為了進一步推動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選擇了與澳門僅一河之隔的橫琴島作為粵澳深度合作區進行建設。這一決策不僅有利於解決澳門本身面臨的經濟社會與民生發展問題,還從大灣區區域一體化推進的角度來看,極具重要的戰略意義。深合區建設的初心是要助力澳門經濟適度多元發展,優化澳門本身生產要素不足的短板,解決澳門在經濟、社會和民生方面的問題。回歸以來,澳門經濟發展迅猛,土地資源面臨不足和人口密度逐漸增高,使澳門在經濟、社會和民生方面面臨諸多挑戰。深合區為澳門提供更多的發展空間,緩解澳門所面臨的壓力。深合區的建設有利於推進大灣區的區域制度一體化。在這一進程中,澳門的標準和規則將與橫琴島以及整個大灣區的其他城市對接和銜接。這將有助於形成一個更高效的區域制度體系,從而提高整個大灣區的競爭力。深合區實行共商共建共管共用新體制,將產生化學反應,實現制度上的融通貫通,有助整合各方資源,提高合作效率,從而實現共同發展。
  深合區自掛牌成立以來,圍繞《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建設總體方案》賦予合作區的戰略定位,橫琴大力發展重點「四新」產業,即科技研發和高端製造、中醫藥等澳門品牌工業、文旅會展商貿,以及現代金融產業的四大新產業,與澳門共建「1+4」產業發展高度配合。如何更好充分發揮澳琴兩地資源優勢,進一步激發產業發展活力,是社會各界理應積極思考的問題。隨著近年更多澳資澳企加快落地橫琴,「四新」產業發展日益壯大,為澳門經濟適度多元發展提供強而有力的支撐。橫琴正加速打造橫琴科學城、粵澳合作中醫藥科技產業園、橫琴·澳門青年創業谷、粵澳跨境金融合作示範區等各種產業新平台新載體,積極構建「澳門平台+國際資源+橫琴空間+成果共用」的澳琴產業聯動發展模式,為澳門產業多元發展提供廣闊空間。推動澳琴產業一體化和科技創新等方面的工作,可提升高端生產要素聚集,形成「新質生產力」。通過吸引國內外優質企業和人才,為澳琴兩地甚至整個大灣區的產業發展提供強大的動力。總的而言,澳琴一體化可發揮引領示範作用,更是推動大灣區區域「淺表一體化」向「深度一體化」轉變的關鍵所在。
  去年澳門總算走出經濟困難的低谷,迎來了復甦發展的新階段,整體澳門的經濟景氣呈現持續向好的勢頭。目前,豐富多元的旅遊盛事活動為澳門經濟注入新動能,給旅客和居民提供了不同種類的娛樂體驗,多項旅客相關指標,如旅客總量、酒店入住率已回復至疫前水準。
  今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七十五周年和澳門回歸祖國廿五周年,也是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成立三周年、實現總體方案第一階段發展目標之年。眾所周知,建設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是習近平主席親自謀劃、親自部署、親自推動的國家重大戰略,展示了中央支持澳門經濟適度多元發展的決心,國家領導層多次強調做好加快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建設這篇大文章。在此背景下,澳門特區政府近年加快步伐參與深合區建設,強化澳琴兩地產業聯動,構建富有澳琴特色產業發展體系,形成澳琴區域一體化格局。
  在遵循「一國兩制」的基礎前提下,橫琴構建民商事規則銜接澳門、接軌國際的制度體系。把握好澳門政策優勢,進一步強化及支援企業到橫琴發展意願,也推動澳門中小企業進入橫琴以至大灣區融合發展。另外,澳門以綜合旅遊休閒業GDP佔比最高,橫琴則以現代金融業GDP佔比達到近四成,由於在當前澳門與橫琴產業結構比重有所差異,有機會存在市場失靈的可能性,產業政策的重要功能之一是在於彌補市場機制的缺陷和不足,有效解決市場失靈問題。因此澳琴兩地制訂與「1+4」產業或「四新」產業有關的政策,應著重考慮資源互補,產業協同發展。
  當中,促進琴澳旅遊業進一步協同發展,「團進團出」改變港澳聯遊轉向琴澳聯遊,為兩地協同發展如虎添翼。令兩地旅遊業被看高一線,以此開啟澳琴產業共同實現多元化。
  澳門與橫琴在區域一體化背景下共建產業發展,面臨諸多挑戰與機遇,澳琴應當充分發揮各自優勢,加強政策合作與協調,優化產業結構,深化創新建設。從推進發展策略角度,構建澳琴區域一體化,引領經濟適度多元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