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地名瞭解臺灣歷史

  臺灣有很多「港」字的地名,你們可以猜一猜臺灣的東港、西港、南港、北港、中港、小港、裏港、新港、伸港、楓港,它們究竟在什麼地方。
  臺灣有一些鄉鎮的名稱,把它們反過來用,也是鄉鎮的名稱。如:臺北有內湖,高雄有湖內;彰化有埔鹽,屏東有鹽埔;新竹有湖口,雲林有口湖;苗栗有西湖,澎湖有湖西。
  在講臺灣的歷史之前,當然就先會想到說臺灣為什麼叫做臺灣。臺灣的名稱來源,有好幾種說法,但外國人常說臺灣是福爾摩沙(Formosa ), Formosa是因葡萄牙人在西元1544年航行經過臺灣的東部海岸,發現了這麼一個青翠的、美麗的島嶼之驚呼聲而命名的。在明代的時候,中國的古書上,稱臺灣為雞籠,也叫做東番。在南明鄭成功子孫三代,稱臺灣為東都,或稱為東寧。臺灣的名稱,其實是源自臺南的一個「平埔族」,叫做西拉雅族支系,稱呼現在安平附近的「濱海之地」為「Taiwan」,或稱「臺窩灣、臺員、大員」而來的。鄭氏統治時期用「東寧」稱呼臺灣。直到西元1684年真正變成福建省臺灣府的時候,臺灣的名稱才正式使用。
  臺灣在十七世紀的重商主義此代中,北部曾經被西班牙人所統治,時間從西元1628年到西元1642年。西班牙人在西元1571年佔領菲律賓。他們在西元1626年沿著臺灣東海岸北上,到了蘇澳。其實,蘇澳以前是叫做聖羅倫斯灣。以後又航行北上,看到了臺灣北部最北端突出海面的岬角,他們把當地叫做聖地牙哥(Sandiago )。結果臺灣的人,就把這個聖地牙哥的音轉叫為三貂角。西班牙人也曾經佔領雞籠和淡水,也曾經在淡水建造了一座紅毛城堡,作為他們殖民臺灣的根據地。他們也從淡水的河口往上溯到關渡,關渡的西班牙語音是「Asidor」,所以我們一般人說關渡叫做「幹豆」,這就是轉西班牙語音而來的。
  然後,荷蘭人在西元1624年到公元1662年也統治過臺灣這個地方。臺灣人看到了陌生的外國人長相很特別,就叫他們為「紅毛仔」。在臺灣我們以前沒有看到過混凝土,所以我們現在仍然將水泥叫做紅毛土或是用日語沿用下來的「控固力」。另外,在臺灣這裏有很多的紅毛埠、紅毛港等稱呼,也都是反應臺灣早期的住民與外國人接觸的歷史遺留。
  臺灣在西元1661年4月30日,鄭成功率領軍隊打敗荷蘭人之後,從鄭成功到鄭經,又到鄭克琰,他們祖孫三代統治臺灣。鄭成功因為被南明的皇帝賜姓,被尊做國姓爺,所以臺灣也有一些地方的地名叫做國姓、國聖的,國姓與國聖閩南語音皆同,這種命名可能也是紀念鄭成功的:例如:南投有國姓鄉即是。臺灣有很多地方流傳關於鄭成功的神話。如,臺中縣大甲的鐵砧山有劍井,臺北也有劍潭,臺北野柳的附近有一個地方地名叫做國姓埔;而臺北縣的鶯歌石,也是傳說鄭成功的軍隊北上,有一只老鷹在那裏吞雲吐霧,鄭成功用炮轟死它,老鷹死在山上而留下鶯歌石。其實鄭成功來到臺灣,並沒有到過那麼多的地方,因為他來到臺灣不久之後,便病死在臺南。只是因為他已經成為一位神話式的人物,傳奇也就特別的多,甚至於民間認為他是開台聖王,所以留下了很多的傳說與地名。
  另外,鄭成功他們來到臺灣,因為軍隊很多,所以缺乏糧食,因此他們就在很多的地方實行軍事屯墾。我們在臺南與高雄等地都可以發現與軍事屯墾有關的許多地名。如:前鎮、後勁、左鎮、左營、右沖,楠梓區那裏有一個地名叫做右昌。其實右昌、右沖閩南語都相同。也曾仁武、柳營、新營、下營、林鳳營等地名,這些地方都是鄭家三代在臺灣實施軍事屯墾所留下來的地名。在臺南縣的柳營鄉,有一個地方叫做査畝營,有人以為是鄭成功也曾率領娘子軍來臺灣,所以有「査畝營」,也有說是調査土地面積及地籍的「査畝營」。鄭家從西元1661年到西元1683年,前後二十二年三代祖孫統治臺灣直到被施琅打敗為止。
  後來清朝把臺灣收入版圖。清朝統治臺灣後,福建省及廣東省的人民源源不絕、繼續不斷的紛紛移民臺灣。漢人大量的移民臺灣之後,首先接觸到的就是平埔族群。臺灣的平埔族群,分成好幾個亞族。像臺北主要是凱達格蘭族,宜蘭地區則住有晦瑪蘭族,所以宜蘭的舊地名就叫做噶瑪蘭。到現在為止,宜蘭縣的地名仍然有很多地方是平埔族的地名所遺留下來的。例如:蘇澳到羅東之間有一個站,叫做馬賽。馬賽就是凱達格蘭族或是噶瑪蘭族的一個支族。去宜蘭遊玩的人現在大約都會去冬山河,冬山河口的地方有一個地名叫做利澤簡,其實利澤簡就是當地噶瑪蘭族的話。臺北的萬華,以前叫做艋舺,艋舺就是平埔語。再往北孔廟那裏有大龍泵,現在叫做大龍桐,大龍泵就是平埔語,這些地名都是平埔族所留下來的。
  再往西南部下去,新竹以前有一支平埔族亞族,叫做道卡斯族,所以臺中縣就有大甲的地名。其實大甲就是道卡的諧音,也是平埔族的地名。在縱貫鐵路的海線,也有通霄、苑裏的地名,這些地名都是平埔族的話,通霄原來是吞筲,而苑裏以及山線的苗栗,這兩個地名用平埔族的話發音為「貓裏」,意思是一個比較平坦的地方。通霄是由平埔族話吞霄轉化而來的。再下一站是沙鹿,沙原的平埔族語音是沙落,閩南語言也是叫做沙鹿,所以沙鹿也是由平埔族語音轉化來的。嘉義有一個地方叫做民雄,是由平埔族語「打貓」轉化的,高雄也是由平埔語「打狗」轉化而來的。民雄與高雄,以前都是平埔族人所居住的地方,也是由於平埔族人逐漸漢化後,或是他們遷移後所留下來的地名,原來叫做「打貓」及「打狗」,日本人統治臺灣以後.將打貓、打狗,轉音改為民雄、高雄,而成為現在的民雄鄉及高雄市之地名。其實,該二地都是平埔族的地名。在臺灣也有很多地方叫做社。社的意思就是以前部落居住的地方。如臺北有社子,嘉義有番社。還有很多地方留有番字的地名,如:番子寮、番子厝、番子侖等等,這些地方原來也是平埔族人居住的地方。平埔族人因為他們從事開墾遊耕,和漢人的水川稻作不同,漢人移民來了以後.他們有的遷移到其他的地方去。例如:現在的埔裏以前就有很多從中部來的平埔族人遷居迎住。宜蘭地區的噶瑪蘭族人,他們也有遷移至花蓮去住的稱為加禮宛。加禮宛其實就是以前住在冬山河流域的一個很重要的部落。沒有遷移的就與漢人共同生活,文化產生很大的變化。
  漢人移民來到了臺灣之後,很多人從事農業的開墾與農事的耕作。而農業的開墾與農事的耕作需要很多的人力一齊來合作,所以就由大家平均分攤,出錢、出力來合作開墾土地。所以,就有很多的地名稱之為股,如:臺南縣有七股鄉;或者是分成幾份,如:臺北縣有九份,十份寮等等。在宜蘭此種情形就比較特別,他們既不稱股,也不叫份,而稱為結。所以,在宜蘭就有很多結的地名,從一結、二結、三結、四結、到三十九結都有。三十九結的地名在礁溪鄉。開發土地之後,漢人大多從事水田耕作,種植水稻比較多,因此很需要水利設施的興築,而開發水利的方法不是建埠塘,就是築水圳,屏東有新埠鄉,雲林有大堤鄉,彰化有八
  堡圳,這些地名都是與農業有關的水利設施。
  有的地名是因為漢人移民來到了臺灣以後,怕受到攻擊,所以會建築防禦工事以防禦之。剛開始的時候,也是簡單的用竹子圍起來而已,所以就有叫做竹圍的地名。也有的是圍了竹圍以後,再置有壯丁防守,叫做壯圍。或者是用木頭圍起門柵,所以臺北有個地方叫做木柵。甚至於也有一些地方,用土牆圍築防禦工事,叫做堵。從臺北往基隆的方向,沿途就有五堵、六堵、七堵、八堵等有堵的地名。或者是構築一項比較堅固的防禦設施,叫做城。所以宜蘭有頭城,其他也有二城、頂城、四城等地名。
  漢人與當地居民之間,經常衝突時時提心吊膽也不是辦法。後來雙方就商量出了一種方法、一方面可以由漢人來耕作土地,一方面可以繳租稅給當地居民,雙方就立一個碑以為界,來約束彼此,這種分界碑,後來變成石牌的地方之稱呼。例如:臺北有石牌這個地名。土地劃分了之後,就要來算面積的大小,才可以用面積的大小與多寡作為繳租稅的依據,而面積的大小,以甲為單位的就稱為甲。如:鳳山有五甲,臺南有六甲等地名;可是有的地方不是用甲來計算面積,而是用多少張犁來算面積。所以,臺北有三張犁、六張犁的地名。因為一張犁可以耕作五甲的面積。往新店的方向走,那裏本來有七張犁、十二張犁的地名,現在則被省去犁字,而被稱為七張、十二張,實際已經失去了原來的意思,因為幾張犁是表示那個地方的耕地面積的意思。
  在土地開發的過程當中,有些大地主,像是板橋的林家,他們就會派管事專門收租,這些管事專門收租辦公的地方,就叫做公館。苗栗有公館鄉,臺北市也有公館的地名,就是當時大地主的收租辦公地。除了種稻子以外,當然也有種甘蔗制糖的,制糖的場所叫做廊。如:臺中市西區有賴廓厝,宜蘭壯園也有廓後。有些地方,當地的人民所從事的行業,留在地名上的,也可以看岀來。如:高雄市有鹽埕區,也就是說住在鹽埕區那個地方的人,他們以前很多都是以曬鹽為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