擦亮澳門大健康品牌名片

陳觀生
  中央港澳工作辦公室主任、國務院港澳事務辦公室主任夏寶龍在澳考察調研時,多次提到將澳門的「金名片」擦得更亮。如考察澳門中華總商會並與企業家代表座談時提出,更好發揮澳門的獨特地位和優勢,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齊心協力把澳門國際大都市「金名片」擦得更亮。夏寶龍也形容本澳教育「做得好」,是本澳的金漆招牌,也是亮麗的名片。澳門要打造擦亮更多的品牌名片,打造「澳門監造」、「澳門監製」、「澳門設計」等,也包括大健康產業等。
  澳門各界要擦亮金名片
  夏寶龍指出,習近平主席高度重視澳門發展,十分關心澳門同胞的福祉。中央始終全面準確、堅定不移貫徹「一國兩制」方針,全面落實「愛國者治澳」原則,全力支持行政長官和特區政府團結帶領社會各界,抓住國家發展帶來的歷史機遇,不斷推進具有澳門特色「一國兩制」成功實踐。回歸祖國廿五年來,澳門經濟實現跨越發展,社會保持長期穩定,居民生活持續改善,多元文化交相輝映,城市面貌獨具特色,國際影響力和國際知名度大幅提升,已發展成為國際大都市。
  夏寶龍表示,澳門始終與祖國血脈相連、休戚與共,在我國革命、建設、改革各個歷史時期都作出獨特而重要的貢獻,回歸以來,在中央的全力支持下,澳門開創歷史上最好的發展局面,形成具有澳門特色的獨特地位和優勢,為可持續發展打下堅實基礎。
  夏寶龍指出,澳門回歸祖國時,只有21.45平方公里,中央多次批准澳門填海造地,並劃定陸地邊界,澳門的陸地面積增至33.3平方公里;一五年,中央將澳門的海域面積明確為85平方公里;二一年中央正式把106.46平方公里的橫琴島作為粵澳深度合作區,粵澳雙方實行共商共建共管共用的新管理體制,使澳門的發展空間擴大到224.76平方公里。澳門已經不再是「小澳門」,發展空間已經增至回歸時的十倍多。
  澳門與一百二十多個國家和地區建立穩定的經貿關係,是一百九十多個國際組織和機構的成員,獲得一百四十五個國家和地區的免簽或落地簽待遇。澳門營商環境不斷改善提升,保持單獨關稅區和自由港地位,實施簡單低稅制,是全球企業所得稅最低的地區之一,是世界貿易組織認定的全球最開放的貿易和投資經濟體之一。澳門與葡語國家聯繫緊密,是中國與葡語國家交流合作的重要平臺。在澳門設立的中葡論壇是我國目前唯一以語言為紐帶的多邊合作機制,已覆蓋所有以葡語為官方語言的國家,設立以來,中國與葡語國家貿易增長約二十倍。
  澳門GDP由一九九九年的519億澳門元增長到二○一九年的4,445億澳門元,保持年均11%的增長率,在發達經濟體中位居前列。疫情防控平穩轉段後,澳門去年GDP增長高達80.5%,按購買力平價計算的人均GDP排名世界第五,財政儲備達5,800多億澳門元。去年特區政府公佈首個經濟適度多元發展規劃,明確「1+4」產業發展方向,為經濟增長注入新動能。今年來,澳門經濟開局良好,一季度就有887.5萬人次旅客湧入澳門;中央先後公佈開通十個內地城市赴香港、澳門的「個人遊」,更多惠澳政策措施還將陸續有來。
  澳門具有東西文化交融的歷史,多元共存的宗教、豐富多樣的語言、千姿百態的建築,各族群友好共處,體現出澳門中西方多元文化交匯的鮮明特色和獨特價值。澳門大三巴等在內的二十多座中西式建築及廣場前地連接而成的「澳門歷史建築群」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成為澳門旅遊的靚麗名片;澳門「格蘭披治大賽車」連續舉辦七十年,是公認的世界上最佳的街道賽事之一;「澳門國際音樂節」已舉辦卅五屆;澳門擁有世界級的表演和會展場地,全球國際會議城市排名亞太區第二十位;澳門還是全球擁有福布斯五星級酒店數量最多的城市,有四十八家米芝蓮餐廳,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為「創意城市美食之都」。這些都是澳門吸引四方來賓的獨特魅力。
  夏寶龍強調,今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七十五周年,是澳門回歸廿五周年。澳門站在了新發展起點上,大家要全力支援行政長官和特區政府依法施政,更好發揮澳門的獨特地位和優勢,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齊心協力把澳門國際大都市「金名片」擦得更亮,在強國建設、民族復興中更好發揮澳門作用。
  區域聯合品牌助拓市場
  今年以來,因博彩旅遊業帶動,經濟保持穩步復甦。中央接連公佈多項惠及澳門經濟、促進「一加四」經濟適度多元發展的政策措施,為澳門長遠可持續發展提供政策支持。除用好政策紅利,強化自身優勢,更要進一步拓展國際市場。
  如今澳門在經濟轉型發展過程中,已成功開拓新出路,部分行業更有望追回疫前。在此喜人的成績上,如何再走向新台階,各界亦積極探索。結合國家惠澳政策,以及夏寶龍的講話要點,澳門除要用好國家政策,鞏固社會、經濟、民生的發展底氣,更要在此基礎上積極進取,開拓國際市場,發揮澳門自由港、獨立關稅區、簡單低稅制以及「一國兩制」政策優勢,在國際舞臺上發熱發亮。
  在產品市場開拓方面。早前,「澳門監造」、「澳門監製」、「澳門設計」標誌在深合區正式發佈。截至目前,已有三家企業的七款產品提交標誌使用申請,其中六款產品已完成授權此舉作為深合區促進澳門經濟適度多元發展的又一標誌性成果宣告落地。「澳門監造」系列標誌的正式啟用,對促進深合區內澳門品牌工業等「四新」產業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是協同澳門「1+4」多元產業發展的重要舉措,也是深化琴澳規則銜接、機制對接的具體實踐。澳門廠商聯合會、澳門生產力暨科技轉移中心與深合區澳質品牌促進中心簽署合作協議,推進「澳門監造」標誌與M嘜澳門產品優質認證計劃,三方將立足各自優勢,共同打造區域聯合品牌,助力澳門特色優質產品拓展海內外市場。
  「澳門監造」系列標誌正式啟用,為澳門製造業突破制約瓶頸,提供新的思路和路徑,有助樹立澳門品牌形象,對澳門整體製造業發展帶來眾多益處。廠業界應認真研究、積極把握深合區各項有利政策,爭取讓政策紅利惠及澳門企業。
  業界期待「澳門監造」系列標誌可被打造成具有影響力的知名品牌,從而為產品賦予更多品牌價值。作為企業,核心任務是做出好產品、把好質量關,希望與政府及業界一道,共同推動標誌的品牌化建設,讓琴澳優質產品獲得市場和消費者的認可與信賴。
  據生產力暨科技轉移中心新聞稿指出,為助力澳門特色優質產品拓展海內外市場,對已獲「澳門監造」標誌的產品,在申請「M嘜」認證時,符合「M嘜」認證計劃章程所指的技術審核和其他審批要求,亦可獲「M嘜」認證。
  「M嘜」計劃是一項澳門自願性產品認證計劃,獲得「M嘜」澳門產品優質認證證書的產品均通過持續的工廠審核及產品檢測,符合指定的質量標準。「M嘜」推出以來,已完成認證81宗個案,受認可產品類別主要涵蓋食品、保健食品、中成藥、成衣及純銀製品等。
  琴澳大健康產業整合融合
  政府全力推進「一加四」發展策略,中醫藥、大健康是新興產業之一。
  在「旅遊+大健康」方面。推動業界開發與大健康相關的產品,結合水療和康養等休閒設施,以大健康作為主題宣傳,吸引消費者來澳體驗;鼓勵業界整合澳門與橫琴的資源,開發大健康融合旅遊產品,促進澳琴旅遊業融合發展。
  醫療旅遊是高增長、高消費的產業,也是國際上增速快的產業。疫後成為許多國家地區經濟復甦政策措施之一,以打造具特色的醫療旅遊服務,吸引各地消費者。當前世界醫療旅遊業最發達是泰國。有數據顯示,印度、泰國、馬來西亞、印尼和新加坡五國的醫療旅遊產業年收入合計高達卅四億美元,約有二百九十萬外國人到上述國家觀光旅遊兼治療。
  澳門旅遊業去年迎來兩千八百萬旅客,基本瞄準本地的旅遊、娛樂、商務為主調,倘能成功把醫療旅遊為訪澳目的,進一步優化旅客結構,為其他行業創造市場空間。把發展旅遊、大健康產業兩者有機結合,發揮一加一大於二的效應。有意見建議為由內地來澳參加醫療旅遊的人士及陪同人發出醫療簽註,以便他們在治療期間多次往返澳門,需配套措施支援。
  相關行業可開發旅遊+養生的旅行套餐。如與綜合酒店合作,於酒店房間提供不同的養生茶包。旅客回到酒店後可提供中醫特色服務,如中藥浸浴、中醫美容、穴位推拿等。中心應持續優化服務流程,打造積極的服務口碑。未來服務範圍可涵蓋遠程醫療諮詢和健康管理計劃,以迎合患者不同的健康需求。
  對於大健康產品市場開拓。近年不少傳統中藥房因應區域融合發展、市場擴大,不斷研發迎合市場需求的養生產品,增加競爭力。由於有關產品的包裝和宣傳乃至銷售點,受嚴格規範,在培育市場發展空間並符合當局的監管要求兩者間如何取得平衡,值得深思。
  有中醫藥產業界人士認為,中央給予橫琴作為澳門工業的延伸地,澳門工業要配合發展政策,充分利用現有優勢及橫琴優惠政策。建議:一、加強宣傳區域聯合品牌以及粵港澳大灣區共通執行標準清單,爭取澳門產品符合灣區標準,實現內地市場開拓。二、協助澳門製造及品牌產品開拓其他市場。打造澳門產品優質形象,加強消費者信心。多組織澳門製造及澳門品牌企業參與海外展銷會,開拓企業視野,讓澳門產品遠銷到不同國家及地區。三、配合特區政府吸引國際客源,開拓更多市場。滿足不同旅客需要,如助澳企開拓清真食品市場。四、在澳門生產具備註冊條件的中成藥約有逾百款產品,但註冊數量仍未如理想,因每款中成藥可能涉及註冊費用高昂,中小企資金能力有限,難在短期內把品牌全部註冊。政府可考慮為這些企業提供擔保,讓更多中成藥盡快註冊。五、協助建立澳門中成藥標桿企業,打造澳門品牌。澳門有為數不少的外用中成藥及大健康產品,但澳門缺乏集群效應,標桿品牌量少,未能成功打造中醫藥大健康產業的形象。故希望政府著力推廣協助打造澳門中醫藥及大健康品牌。六、支援中藥廠的生產廠房達到GMP規範標準。政府呼籲澳企到橫琴投資設廠的同時,可否研究在技術及資金上鼓勵澳門現有的中藥廠優化,提升生產技術及水準達到GMP的規範,利用橫琴作為「澳門製造」的延伸,提升「澳門製造」的產能,增質、增量,以應付內地及海外市場需要。
  發展大健康產業是推動澳門產業的重要一項,但因處起步階段,各方仍在探索,雖有外地經驗借鑑,但無法完全照搬來澳門,難有捷徑可走,須要持續實踐,總結經驗。宜聽取不同持份者的意見,針對堵點難題,共同優化完善空間,為市場創造合適環境,加速行業成長和發展,推動新興產業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