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合澳門實際貫徹「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精神

  習近平主席在中共「二十大」報告中强調:「堅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進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發展。」這一論述明確了文化和旅遊融合發展的基本原則和根本方向,對于文化和旅遊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指導意義。在內地來說,「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提出,明確了文化和旅遊融合發展的基本原則和根本方向。一方面,文化建設要融入市場,借鑒旅遊業發展經驗,利用旅遊發展形成的龐大市場和多樣化載體,加快産業化市場化進程,讓更多的老百姓從發展中獲益;另一方面,旅遊發展要更加重視事業屬性,把社會效益擺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在促進物質共同富裕的同時,促進其在精神共同富裕方面發揮更大作用。對澳門特區而言,「以文塑旅、以旅彰文」也是促進澳門經濟適度多元發展的重要途徑,消淡博彩業對澳門旅遊業以至整體經濟的重要性,並讓內外遊客感受到「澳門歷史城區」的文化沉澱,進一步強化澳門以中華文化為主流、多元文化共存的交流合作基地的定位,並增強遊客們在澳門旅遊的獲得感。
  文化是旅遊的靈魂,旅游是文化的載體,二者有著天然的聯繫。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文旅的需求日益增長,現在的文旅活動已不再是少數人的出行觀光,而是大衆的休閑活動。同時,人們對于文旅融合也有了更迫切的需求。在此情勢下,文化就是旅游資源的重要來源,通過文化資源的挖掘利用,豐富旅遊産品類型和旅游活動內容,壯大旅遊業的規模體量。根據《旅遊資源分類、調查與評價》國家標準,人文旅遊資源類型占所有旅遊資源類型的近一半。在實踐中,人文資源更是受到了高度重視。內地三百多家5A級旅遊景區中大部分是以人文景觀爲主或者兼具自然、人文景觀。人文旅遊資源不僅包括歷史建築、古迹遺址等物質文化遺産,也包括非物質文化遺産和「活」的文化,如中國旅遊資源除了萬里長城、兵馬俑等世界著名歷史文化遺産外,還有中華書畫、京劇、中醫等仍在創新發展中的非物質文化遺産。文化事業、産業的發展爲旅遊業的發展提供新的資源,如博物館等文化場館和實景演出等演藝活動已經成爲很多旅游目的地的重要旅遊吸引物。文化和旅遊體驗相結合展現的魅力和價值。
  「以文塑旅」高度概括了文化建設對于旅遊業發展的支撑功能,而「以旅彰文」則突出强調了旅遊發展對于文化建設的促進作用,但「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是一個有機整體,實際上難以區分也沒有必要區分。只有做好「以文塑旅」,才能實現「以旅彰文」,反之亦如此。促進文化和旅遊優勢互補。依托文化資源培育旅遊産品、提升旅遊品位,有利于讓人們在領略自然之美中感悟文化之美、陶冶心靈之美,也有助于加大優質旅遊産品和服務供給,釋放旅遊消費潜力,發揮旅遊業對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作用。推進文化和旅遊深度融合發展,形成獨具魅力的中華文化旅游體驗,更好滿足國內外游客的精神文化需求。
  其實,澳門特區在過去的幾年,不管是有心還是無意,都已經在客觀上實施了一條「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路線,尤其是在《澳門特別行政區經濟適度多元發展規劃(2024—2028年)》中擘劃的「旅遊+文創」、「旅遊+體育」、「旅遊+會展」、「旅遊+教育」、「旅遊+大健康」、「旅遊+美食」、「旅遊+科技」,還有「拓展文化旅遊休閒空間,發展文化旅遊片區」等,都已經在不同程度上融入了「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概念。而執行這些規劃的各項工作,也已初步展現了成果。相信,在《澳門特區經濟適度多元發展規劃》全部完成後,澳門特區在「堅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進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發展」上,將會交出一份亮麗的成績單。
  當然,還需繼續與時俱進,根據習近平主席「堅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進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發展」的指示,結合澳門特區的實際情況,從中找出尚有的差距,填補「短板」,讓遊客們在澳門旅遊的過程中,通過參觀文化遺産和具有愛國主義教育意義的景點、體驗文化活動等方式,瞭解和體驗澳門中西文化融合的景觀,增長知識,提升審美和文化素養的旅遊形式,感受具有「一國兩制」特色的文化魅力。
  內地在貫徹「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方針時,很注意大力推動「紅色旅遊」,強調文旅融合要促進「紅色旅遊」發展。而在近年來,「紅色旅遊」産品的遊客群體也正在快速的年輕化,年輕人已成爲「紅色旅遊」市場大發展的一個重要支撑點和推動力量。據行業數據顯示,「紅色旅遊」人群年輕化特徵明顯,「95後」和「00後」占比近百分之五十,他們對紅色文化的接納和喜愛正在不斷提高,這也成了紅色文旅的重要趨勢。中共「一大」紀念館、西柏坡紀念館、福建古田旅游區……每逢假期,紅色旅遊景區都會迎來接待高峰,遊客們尤其是青少年遊客在此重溫紅色記憶、參訪革命遺址、聆聽紅色故事,感受家國情懷。
  澳門特區政府也很重視愛國主義教育景點的建設及推介,葉挺紀念館、冼星海紀念館、鄭觀應故居……等都進行了深度的經營,包括進行沉浸式演出等。但遺憾的是,未能將這些愛國主義教育景點連串起來,組織敘事性的旅遊路線。而且可能也有所「遺漏」,或是對某些極具深刻歷史意義的景點並未給予足夠的重視,如簽署「望廈條約」的石桌、林則徐巡視澳門時召見葡萄牙官員以宣示主權的蓮峰廟,還有柯正平與馬萬祺創辦、支援中共解放戰爭的新中行等,似是仍然並未被列入旅遊路線,或是沒有掛上介紹銘牌。
  其實,觀音堂內簽署「望廈條約」的石桌,曾經被北京作為有力的外交武器。中葡談判期間,葡方意圖將交還澳門的時間拖到二十一世紀,並在「國籍」問題上製造難題,導致談判受阻。中方代表團團長、中國外交部副部長周南,籍著來澳門訪問的機會,專程參觀觀音堂,並在簽署「望廈條約」的石桌旁大發感概。他指著由一大一小兩塊石板構成的桌面,敘述當年美國代表堅持要坐在大石板的一邊,要清朝代表坐在小石板的一邊。周南說,這就顯示,「落後就要挨打」。
  而林則徐是清朝唯一以國家代表的身份巡閱澳門的官員,體現了國家對澳門主權管理的高度重視。林則徐抵達澳門後的第一件事,就是在蓮峰廟的台案前接見澳葡官員,向他們表明中國政府禁烟的决心,爭取澳葡當局嚴守中立,挫敗了英國烟販以澳門爲囤貯販賣鴉片據點的陰謀。而「恰巧」的是,就在蓮峰廟附近的一塊巨石,正是義士沈志亮(沈亞米)襲擊肆行殖民擴張政策並欺壓漢人的阿馬留之處。兩者結合起來,再加上簽署「望廈條約」的石桌,應是向內地遊客尤其是青少年遊客進行具有澳門特色的愛國主義教育的極佳景點。在回顧中華民族受到外侮的屈辱史的同時,增強對驅逐列強,捍衛國家主權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