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幣貶值已經有段時間了,美元兌人民幣在2022年3月曾達到過6.3(美元兌6.3元人民幣),然後就一路貶值,到2022年的11月達到最低穀的7.3後開始了短暫的調整,但在3月份沖到6.7之後又開始貶值,一直跌到目前的7.2,並且貶值的趨勢目前看還沒到底穀。
人民幣一直貶值的這種情況正不正常呢?其實看一般的經濟規律,就挺正常的。美國那邊一直在升息,我們這邊卻在降息,兩邊現在有了不小的息差,人民幣如果不貶值,那才比較奇怪。
但現在卻在流傳一種說法,說如今人民幣的貶值,主要是因為俄羅斯與阿根廷兩國收到人民幣之後,很多企業或個人就利用種種機制將人民幣兌換成美元或歐元來進口他們所需的西方商品,這就導致了人民幣的大幅貶值。這種說法可謂一石驚起千層浪,被不少人拿來諷刺我國的對外政策,甚至還有人把矛頭指向了人民幣國際化的國家策略。
這些說法有沒有道理?
其實,這波對人民幣國際化的輿論風潮,就是典型的認知作戰。它把一些看似事實的東西斷章取義,篡改了前因後果來給中國潑髒水,顯然是其心可誅。
首先俄羅斯和阿根廷有人在拋售人民幣嗎?答案是,當然有。別說拋售人民幣,拋售美元的也大有人在,正常商業行為有什麼值得大驚小怪的呢?俄羅斯被西方制裁之後,應對國際支付幾乎只剩下人民幣可以當做國際貨幣了,俄羅斯要向國際釆購物資,不用人民幣用什麼?阿根廷當然也是一樣,現在美元稀缺,阿根廷剛用人民幣的支配額度償還了10億美元。因此阿根廷央行不但允許其國內商業銀行開設人民幣帳戶,還鼓勵阿根廷企業使用人民幣向海外付款。
其次中國銀行的確對俄羅斯客戶向西方國家的銀行進行人民幣轉賬進行了限制,這個限制並非是俄羅斯濫用人民幣支付,而是因為歐盟和美國共同施壓的結果。因為俄羅斯通過中國銀行向西方銀行匯人民幣來和西方交易,這就等於規避了西方的制裁,這是西方所不能接受的。因此如果中國銀行不做限制,那麼西方就會對中國的所有銀行進行二級制裁或各種限制。中國顯然不可能為了俄羅斯一家和整個西方金融體系硬剛,所以才會做出這類限制。其實這也不是中國一家這麼幹,包括阿聯酋、哈薩克斯坦等第三國的銀行都做出了類似的限制。因此中國對俄羅斯做出這類限制和俄羅斯拋售人民幣毫無關係。
現在有人在網上故意混淆視聽,攻擊中國與其他友好國家簽訂的本幣互換協議,就像剛提到的俄羅斯與阿根廷。有人就造謠說這些國家利用本幣互換協議獲得了大量人民幣然後拋售得到美元,然後去購買西方的產品。其實這些是徹頭徹尾的謠言。本幣互換協議中的人民幣都是在岸人民幣,是受到我國央行管控的,而非離岸人民幣。不論俄羅斯、阿根廷這樣的國家持有多少在岸人民幣,都無法在中國的外匯交易中心賣出兌換成其他貨幣,因此根本無法影響在岸人民幣匯率,更和我們看到的人民幣離岸匯率毫無關係。
人民幣貶值的原因其實很簡單,就是因為中美兩國的利差不斷加劇導致外資流出使得人民幣貶值,還有因為西方需求的減弱導致我國巨大的貿易順差減小,導致外匯流入減少導致的。除此之外,人民幣還有投資屬性不夠的問題。要知道全世界的資產,基本上都可以用美元來買,但人民幣除了購買中國商品之外,就很難作為投資貨幣來使用。我們跟很多國家簽訂本幣互換協議,這些國家的企業賺到了人民幣之後,如果沒有大量進口中國商品的需求,就很難再花出去。保值增值的功能相對美元就弱太多了,如今兩邊還有不小的息差。如果不考慮風險,最直接的辦法當然是儘量將人民幣兌成美元然後存銀行吃高額的利息。畢竟現在美元的定期存款利息高達5.5%,而人民幣的存款利息才3.25%。
人民幣出海當然會有各種各樣的問題,看到問題其實是一件好事,只有經歷了各種嚴酷的打擊,我們才能讓人民幣真正取代美元成為世界貨幣,目前人民幣國際化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毅品/文)
中華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