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若能評定為「東亞文化之都」又將增添一張「金名片」

  由中國、日本、韓國聯合發起的文化領域合作重要項目「東亞文化之都」,今年五月十日在北京舉行二零二五年申報城市的終審活動。澳門特區作為六個入圍城市之一,由社會文化司司長歐陽瑜擔任代表團團長,率領代表團一行參與終審,澳門以優異的城市創建計劃,獲得評審委員一致高度評價,二零二五「東亞文化之都」當選城市結果將於稍後正式公佈。倘若澳門特區能夠當選「東亞文化之都」,就將為建設「澳門世界大都市增添一張「金名片」。
  「東亞文化之都」是爲落實二零一二年五月中日韓三國領導人在第五次中日韓領導人會議上達成的重要共識,以及二零一二年五月第四次中日韓文化部長會議簽署的《上海行動計劃》而開展的一項文化活動所創建的重要國際區域文化合作品牌。十一年間三國有三十一座城市獲此殊榮,其朋友圈越來越大,受衆面越來越廣,關注度越來越高。文明因多樣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鑒,因互鑒而發展,「東亞文化之都」秉承「東亞意識,文化交融,彼此欣賞」的宗旨和「共生•創新•和諧」的理念,深入挖掘、整理、宣傳三國之間的文化聯繫與歷史紐帶,在講述、傳播與創造東亞文化交往交流交融故事的過程中不斷提煉「亞洲價值」,深化了三國之間的人文交流,促進了民心相通。
  從文化城市發展的規律來看,「文化之都」是文化城市發展的高級形態,是指文化城市的影響已經超越城市本身,對國際區域內其它地區産生文化影響、文化輻射和文化帶動,從而成爲一個國際區域性的文化中心城市。在實踐中,「文化之都」往往經過多國政府或第三方國際機構對既定的城市文化建設、交流與合作成果評定幷認可之後的一種區域的或國際的文化城市品牌。
  實際上,「文化之都」源起于「歐洲文化之都」,它旨在「突出歐洲文化的豐富性、多樣性及其共有的特性,增進歐洲民衆互相之間的瞭解,促進一種同屬于歐洲共同體的意識」。文化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成果和進一步發展的重要動力,城市是文化的主要載體,貯存、傳播和創造文化是城市的基本功能。全球的「文化之都」當選城市一般通過集中展示本地區的文化亮點、文化遺産和文化活動等,吸引其他成員國的藝術家、文化機構前來交流合作,也吸引全球各地的游客前來旅游。正因爲如此,旅遊往往是「文化之都」的主要産業之一,幷且由于與文化兼容性强,而成爲城市文化交流主要産業載體。「文化之都」不僅給獲評城市帶來榮譽,也爲城市的有機更新、重建再生、轉型復興提供機遇。據有關資料顯示,「文化之都」帶給當選城市帶來十年以上的高速發展期。此外,「文化之都」作爲超國家共同文化項目,對區域一體化進程發揮著重要的作用。而東亞地區擁有悠久的城市發展史,曾産生了豐富多彩、特色鮮明且充滿自信的城市文化。
  文化强國建設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十四五」規劃中明確提出「到二零三五年建成文化强國」,中央首次明確了建成文化强國的具體時間表。當前是我國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强國的重要時期,「文化强國」的建設首先要涌現一批「文化强市」,「文化强市」支撑「文化强國」的實現。而「文化之都」是國際區域性的文化中心城市,是文化城市發展的高級形態,對文化强市的建設具有示範和引領作用。目前,我國對「東亞文化之都」的建設標準遠高于一般文化城市的要求,它要求建立高質量的現代化城市文化和旅遊産業體系,包括文旅資源體系、與時俱進的文化和旅遊産品體系、國際化和智能化的文旅設施與服務體系、國際文旅人力資源體系等,幷要求以文化引領城市的有機更新、轉型升級和國際化發展。因此,我國「東亞文化之都」對國內而言,其首要使命是建設「文化强國」典範城市,提升城市文化軟實力,助力我國「文化强國」建設,將在我國「文化强國」建設中發揮「中流砥柱」的作用,幷帶動周邊文化城市的共同發展。
  從二零一四年到二零二五年,我國歷年被評定為「東亞文化之都」的城市,有泉州、青島、寧波、長沙、哈爾濱、西安、揚州、紹興、敦煌、溫州、濟南、成都、梅州、濰坊、大連等城市,基本上是每年一座城市,但二零二二年至二零二四年這三年間,卻是雙城市:溫州和濟南,成都和梅州,濰坊和大連。已經評選出來的我國「東亞文化之都」城市均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集大成者或發源地,每一個「東亞文化之都」當選城市都成爲可以代表中國特色的名片,都是可以詮釋中國傳統與現代文化的絕佳代表。因此,我國的「東亞文化之都」是推進「國際傳播能力建設,講好中國故事,闡釋中國特色,彰顯中國精神,傳播國家形象」的重要平臺和窗口,更是踐行習近平主席提出的「親、誠、惠、容」周邊外交理念的具體行動。「東亞文化之都」營造一種健康和先進的城市文化生活方式,幷推動城市文化向城市精神升華,進而沉澱爲一種城市文明,爲市民和國內外遊客提供國際化主客共享的美好文化旅游生活空間,吸引國際友人,就地傳播中華優秀文化和國家形象,提高對外文化開放水平,極大地提高我國海外文化生産力,提高文化和旅遊服務貿易能力,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走出去」。
  「東亞文化之都」的評審分為初審、終審兩個階段。評選終審活動由候選城市領導上台發言陳述申報理由、進行現場答辯、評審委員會專家打分三個環節組成。澳門特區的終審陳述及答辯內容是:「東亞文化之都」城市創建工作成效;城市中長期文化體系建設;活動實施方案的計畫和設想;澳門獨特的文化特色;城市建設及經濟適度多元發展的規劃政策;展示國家賦予澳門「一中心、一平台、一基地」的發展定位。
  今次入圍二零二五年「東亞文化之都」並參與終審評定的中國城市有六座:澳門特別行政區、瀋陽市、湖州市、亳州市、南平市、大理白族自治州,競爭頗為激烈。不過,澳門特區具有別的城市不可比擬的優勢。其一是在十二年來,首次有實行「一國兩制」的特別行政區參與,出於政治原因,國家文旅部必定優先考慮澳門特區。實際上,當年國家在提名「澳門歷史城區」申請「世界文化遺產」之前,就已經準備好一批「預備名單」,其中的殷墟、哈尼梯田等條件可能比澳門更佳,但在世界遺產委員會決議每年壓縮個國家的評定名額的情況下,國家卻是優先提名「澳門歷史建築群」,並改為「澳門歷史城區」,而且為了讓「澳門歷史城區」「一擲即中」,當年只是提名單一名單。相信今次對「東亞文化之都」的終審,也有這方面的「表現」。
  其二是其他五個城市所在的大區,如瀋陽市所在的東北,湖州市、亳州市、南平市所在的華東,大理白族自治州所在的西南,都已經有城市被評定為「東亞文化之都」,因而即使是對二零二五年「東亞文化之都」的評定,中國只有一個名額,也將會優先考慮澳門特區;倘是「雙都」,澳門特區的機會就將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