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玖勝
澳門戶外表演區建造工程已於本月開始,預計將在今年11月竣工。文化局局長梁惠敏日前表示,按目前計劃,11月內將完成建設場地的硬體設施,但部分設備仍需要準備。整體規劃是朝著於年底完成有關工程及內部設備設施,並於年底或明年初舉辦首場活動。戶外表演區首場活動由特區政府籌劃,一方面期望同賀「雙慶」,另一方面為場地的啟用進行預熱,讓大眾體驗大型演出活動,共同見證場地的落成。
容納數萬人的戶外表演場地,對本澳來說確實十分重要。這是對施政報告提出要充實「一基地」內涵,塑造文化之城,打造「演藝之都」的「變現之步」,有關部門應給予重視,抓緊項目,規劃好各方面設施配套,吸引海內外籌劃大型室外文化節慶、演藝節目及巡演活動的機構來澳舉行國際級演出,優化旅客的體驗,為建設「演藝之都」這張「金名片」助力加油,讓文化成為澳門經濟新動力,發揮澳門作為「以中華文化為主流、多元文化共存的交流合作基地」的作用及「文化+」的聯動效應。
事實上,全球一些知名城市都以演藝事業作為發展定位,如「倫敦西區」和「紐約百老匯」等成功案例,因演出活動而聚攏的人氣會輻射到住宿、餐飲、交通及旅遊購物等多個領域,隨著近年演藝經濟成為城市旅遊觀光與消費的新模式,香港、北京、上海及澳門等城市均提出了「盛事之都」或「演藝之都」的建設構想,並希望將演藝活動帶來的客流量轉化為文旅消費增量。數據顯示,2023年中國內地專業劇場演出的場次、票房收入和觀演人數與2019年同期相比分別有大幅增長,顯示出演藝業的經濟效能和社會功能逐步放大。
本澳提出打造「演藝之都」,這是有底氣的,澳門不但有基礎更有優勢。因澳門是一座文化城市,擁有中西文化薈萃、國際交流的獨特優勢,保存了相當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已經形成了一批代表澳門形象和知名度的文化項目和品牌盛事,「一基地」的建設正有序推進和深化。豐富的傳統、文化和多樣性是旅遊的主要動因之一。旅遊業是一個建立在人與人之間互動基礎上的部門,是促進文化和推進文化間對話的主要工具之一。澳門作為中國與外界交往的最早門戶之一,一直是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場所,也是多元文化和諧共存的典範。文化是旅遊的靈魂,文化產業和旅遊產業的融合發展會增加兩種產業的附加值及市場吸引力。通過推動文化旅遊,不斷完善澳門具有多元和豐富文化內涵的旅遊體驗,在帶動旅遊業發展的同時,澳門可以繼續發揮中西文化交流紐帶作用,達至雙贏。
「文化+旅遊」概念觸發盛事停不了。去年政府及民間企業舉辦的大型演出超過2千項,各項藝文活動總共超過1萬場次,各類國際性的流行音樂演唱會、世界古典名家的演奏會、百老匯式的音樂劇、實驗性的舞臺演出、與體育項目結合的特色表演,吸引各地遊客來澳體驗獨特的一面,參與人次接近2千萬,綜合度假休閒企業大型演唱會等活動觀眾達到100萬人人,產生約11億票房的經濟價值;今年同樣繼續發力,根據統計局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澳門的入境旅客約1,672.9萬人次,日均近9.2萬(91,918)人次,較2023年同期上升43.6%,並恢復至2019年同期82.5%水準。國際旅客方面,今年上半年,訪澳國際旅客近117萬人次,同比上升146.4%,恢復至2019年同期67.2%水準。數據反映,旅客來澳旅遊及消費意慾持續上升,澳門旅遊業發展態勢良好。今年首季來澳觀看演出或賽事的旅客人均消費按年增一點一倍至逾五千八百元。假設今年其他季度,觀看演出或賽事的旅客人均消費維持首季水準,六家綜合休閒企業的演唱會活動續吸引百萬人次入場,即產生數十億元的經濟價值,帳面數據可觀,這些亮麗數字亦顯示出澳門具有文化消費的觀眾市場。
特區政府公佈的《澳門特別行政區經濟適度多元發展規劃(2024-2028年)》,文化產業作為推動本澳「1+4」經濟適度多元發展的重要一環,希望藉此發揮跨界聯動的加乘作用,打造全新的城市文化名片,促進文化與旅遊相輔相成,拓寬發展空間。特區政府也提出了相關策略。其一,持續擴大藝文節慶影響力,豐富本澳文旅元素。透過舉辦「澳門藝術節」、「澳門國際音樂節」,以及「相約澳門——中葡文化藝術節」等藝文盛事,不斷引進更多高質素節目,持續擴大本澳演藝盛事的品牌效益,加強演藝領域在文化產業中的融合發展,積極將更多國際知名演藝作品引入澳門,進一步豐富的澳門演藝形式和文旅內容,讓更多人感受澳門的文化多元與城市魅力。其二,優化演出項目配套,加強文化資源創新利用。利用專業演出空間助力本澳劇場創作創新。又聯動六大綜合度假休閒企業推進歷史片區活化工作,開發更多本地元素的旅遊、美食、音樂、藝術及演出等跨領域融合的文化消費項目和特色體驗,促進文化旅遊深度融合發展,藉此豐富演藝之都的文化內涵。
其三、扶持本地創作,打造藝文精品。本地演藝團隊是打造「演藝之都」的基石,為培養本澳人才梯隊,推動本澳藝文團體朝專業化、市場化發展,特區政府通過文化發展基金的一系列資助計劃,⿎勵演藝界善用澳門獨有的文化資源,創新打造具代表性的本地藝文精品,塑造澳門品牌。基金並不斷搭建平臺,推介本澳優秀節目到外地進行公開演出,鼓勵文化展演領域的機構向商業運作轉型,擴闊商演機遇。利用舉辦國際藝文活動的契機,鼓勵本地藝團與外地藝術家及藝團進行更廣泛交流創作,促進本地演藝產業的成長及發展。透過大型節慶盛事,為本澳演藝界創造更多展演機會,重點支持業界打造更多文化藝術精品,推動本地藝團走向專業化。
其四、加強文化傳播力,促進亞洲文化與旅遊發展。借助「一基地」聯合工作委員會的機制,澳門與內地加強推進開展多項活動,不斷深化文化交流及合作,吸引更多內地及國際知名藝團和劇目來澳,更可藉此擴大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文化交流,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推動中華文化從澳門走向世界。
文化局稱,近年多項大型演藝活動相繼在本澳舉辦,在室內場館以外,業界亦對大型戶外演出場地產生需求。「澳門戶外表演區」將設有供舉辦大型演出活動的基本設施及配套,發揮新建場地配套優勢,引進國際級演藝節目,並吸引海內外籌劃大型室外文化節慶、演藝節目及巡演活動的機構來澳舉行國際級演出。
「澳門戶外表演區」的到來,無疑可令演唱會經濟更上層樓。有旅遊業者就表示,澳門新增大型戶外表演場地,意味著有能力舉辦更大規模的活動。由於有能力號召五至八萬人觀演的巨星不多,料多是兩至三萬人的表演項目,包括演唱會、嘉年華活動。看好受內地旅客歡迎的韓團,其粉絲群體龐大、消費力強,備受追捧。除舉辦大型演唱會,各界應共同努力營造具有文化、旅遊的氛圍,豐富旅客訪澳體驗,避免旅客「睇完即走」。參考海內外成功的表演活動,會有周邊產品銷售、美食元素等。澳門的戶外表演區,可考慮在演出期間設置露天嘉年華項目,吸引本澳零售、餐飲的中小企進駐,企業可爭取做生意,也可優化旅客觀演體驗。酒店配套方面,相信琴澳兩地酒店房量可應付未來需要。如近期演唱會密集,部分旅客到橫琴住宿。由於旅客一般會先購演唱會門票,再通過旅行社安排酒店住宿和交通接送等配套服務,這種模式存在分離性和不便性。建議在旅遊產品創新方面,主辦單位可與旅行社深度合作,預留部分門票給旅行社,讓旅行社可把門票、酒店住宿、交通接送等服務整合為一條龍產品,提升旅客體驗,實現資源優化配置,增加旅遊業經濟效益。另有旅遊業者表示,去年以來密集的演唱會和大型表演活動,成為吸引旅客和刺激消費的新引擎。從旅客消費數據看,來澳參展、觀看演出的旅客,人均消費較普通訪澳旅客高。隨著更多大型表演場地落成,建議政府和演藝業界可加強與全球知名的娛樂公司和經紀人建立合作關係,吸引更多頂級國際演藝人員和大型巡演來澳,既配合澳門吸引國際客的目標,也提升澳門作為「演藝之都」的全球認知度。旅遊業則可配合開發獨特的旅遊產品,如「音樂+藝術+美食」等旅遊線路,以增強吸引力。
有演唱會業者則表示,去年澳門演唱會經濟爆發性增長,今年則趨向平穩發展。業界固然期盼「澳門戶外表演區」的到來,可邀請到國際頂流歌手到來,為來年演唱會經濟更上層樓。但每個地區的歌手與演出商簽約模式不一,華人歌手相對容易來澳,這也是疫後以華人歌手來澳演出居多的主因,基本上頂班歌手已先後來澳演出。日韓、歐美也有部分頂流曾來澳演出,但當地制肘大,歌手並非「話來就來」,如巡演更要視乎整個地區的演出場數。其次,國際頂流歌手一般以五萬入場觀眾「起跳」。「澳門戶外表演區」設置舞臺後的空間,是否仍可容納五萬人,暫時是個疑問。「五萬(觀眾)減半,(演出商、歌手)收益大減,難吸引國際頂流。」借鑑新加坡演唱會經濟的成功,特別是泰勒絲的演唱會表現尤為突出。當地政府為其每場的演唱會提供補貼,有效降低主辦方的風險,保證演唱會品質。臺灣高雄演唱會經濟也相當成功,包括但不限於提供財政激勵,還有簡化安全審批流程。這些措施有效降低主辦方的操作難度,提高演唱會吸引力。但更重要是當地投入資源改善交通網絡,保證演唱會期間人流順暢,提升參與者整體體驗。每場成功的演唱會,背後離不開政府的支持。如今「澳門戶外表演區」即將竣工,與演唱會相關的設施宜一併優化,期望政府與演出商聯手合作,吸引更多國際頂流歌手來澳,繼而將可吸引數以萬計的歌迷前來「朝聖」,拉動澳門的飲食、零售、服務等行業生意。
誠然,「演藝之都」的成功建設,離不開建設規劃的頂層設計、設施配套的完善,以及對本地演藝行業的政策支援。尤其在國內,不少城市均以此為發展目標,單單是大灣區內,廣州和深圳亦同樣以文化娛樂和演藝表演作為推動方向。現時,本澳雖透過政府和企業的合作,邀請不少知名項目來澳舉辦,但若僅僅是承辦單次性的演藝活動,未必能為藝文產業發展提供充分條件,未來本澳如何在區域發展中善用本澳的文化及歷史優勢,打造具特色的城市定位,以及如何部署本地產業鏈條的人才培育,值得當局重視。
總之,打造演藝之都,提升澳門旅遊吸引力,是豐富世界旅遊休閒文化中心內涵的重要一步,這需要政府、藝術界和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和支持。
百家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