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政局可能將會趨向兩黨政治發展

台灣第五屆「立法院」於本月一日選舉產生正副「院長」之後,已定於本月十九日正式開議。而開議討論的第一項議題,就是由「行政院」提交的「財政收支划分法覆議案」。目前,針對這個「覆議案」的態度,很明顯地是分為兩大陣營──即以民進黨為主、「台聯」為次的「贊同派」和以中國國民黨為主、親民黨為輔的「反對派」。通過正副「院長」選舉和表決「覆議案」的運作,可能會使「立法院」內正式形成兩大陣營,並將會催生「兩黨政治」,使台灣地區的政治生態進入一個新的階段,並對台灣地區未來政治社會發展產生深遠的影響。

實際上,台灣地區在解除黨禁之後,一下子冒出了近一百個政黨。相對於已有一百零七年歷史的中國國民黨而言,在這些新政黨中,除了民進黨、新黨、親民黨、「台聯」、建國黨能透過選舉拿下「立法院」的議席之外,其餘的政黨均是一些「蚊型」政黨,有的僅是「十幾個人,七八枝旗」就拉起了一支隊伍。在這些政黨中,有的也曾參加過「立委」選舉,但無奈不是因其政治理念未被民眾接受〔如勞動黨和工黨所宣揚的社會主義信仰〕,就是不具影響力,而鎩羽而歸;有的根本就沒有動過要參加「立委」選舉的念頭。而在今次「立委」選舉之前,雖然也有幾個政黨的選舉得票率跨過百分之五的「政黨門檻」,並獲組織黨團的資格,因而被稱為「大黨」,但國民黨在「立法院」內所佈議席仍居過半優勢,其他幾個「大黨」都無法單獨對國民黨形成制衡能力。因此,過去某些政黨為了某種政治利益,往往不顧意識形態的分歧而曾一度合作,如「統獨」觀嚴重對立的新黨和民進黨,就曾一度「大和解合作」。但在特定議題完成後,又分道揚鏕。因此,台灣地區的政黨政治,並非是西方傳統上的「兩黨政治」。

去年底的「立委」選舉,民進黨雖然躍升為第一大黨,但仍未能過半,無法掌握「立法院」的主導權。不過,在正副「院長」選舉的過程中,出於意識形態趨同的原因,曾對民進黨推出的「副院長」參選人洪奇昌充滿敵意的「台聯」,卻與之「合流」,兩黨議席接近「立法院」議席的一半。另一方面,雖是同門兄弟但兩黨領袖卻曾互相猜忌,因而被民進黨看死「不能合」的國民黨和親民黨,卻攜手合作,推出「國國配」,並以九票之差擊敗了「民台合」。至此,並非是出於政黨利益之爭、僅只是因為意識形態對立、勢均力敵的兩大陣營,基本成形。

而對在春節過後進行審議表決的「覆議案」,民進黨和「台聯」的態度基本一致;親民黨雖然對是否力挺馬英九的「財劃法」有不同於國民黨的看法,主張「可有第三條道路選擇」,認為可透過對「馬英九版財划法」進行修訂的辦法解決,但對於「行政院」提出「覆議案」,卻是與國民黨一樣抱強烈反對態度。因此,在本月十九日的「覆議案」表決中,勢必會再次形成以民進黨和「台聯」為一方,國民黨與親民黨為另一方的對峙狀況,這就將會使已經成形的「兩大陣營」,更為鞏固。

但是,與正副「院長」選舉的情勢有所不同的是,「國親合」要否決「行政院」提出的「覆議案」,有一定的難度。這是因為,按照現行「憲法」規定,在野政黨只有掌握全體「立委」二分之一以上的反對票,才能維持「立法院」原來通過的法案。而且,一九九七年「修憲」時,對「覆議」失敗的後果,拿掉了「辭職」,只保留了「接受」,也就是說,即使「行政院」提出的「覆議案」遭到「立法院」否決,「行政院長」也不需要辭職,只須接受並執行「立法院」原通過的法案。由於沒有「倒閣」之虞,「行政院」提出「覆議案」可說是沒有「憲法」上的政治風險,倒是在野政黨必須動員一百一十三席來否決「覆議案」。由於行政部門有據守山頭的優勢,在野黨團則處於仰攻的逆境,「行政院」只要以「馬版財划法」將會削減除台北、高雄兩直轄市以外的各縣市的地方補助款為由,見縫插針地游說在野黨籍的縣市「立委」不出席投票,即可化解在野政黨的進攻。因此,在明知困難較大的情況下,親民黨仍然如此支持國民黨,「國親合」的穩固性就將能得到進一步加強。

實際上,在「立法院」上一個會期的最後一日,因國民黨籍「立委」沒有全力配合親民黨提交的「救國軍撫恤案」,而使「馬英九版財划法」曾一度遭到親民黨籍「立委」杯葛。但在經馬英九與親民黨中央緊急聯絡後,宋楚瑜親自下令親民黨「立院」黨團支持「馬英九版財划法案」,使「馬版」順利過關僅是此事本身已折射出宋楚瑜對「國親合」的誠意,並非是來自政黨利益,而是出於與國民黨趨同的政治立場。

本來,「兩黨政治」是民意制度的一項主要表現形式,其中一個政黨執政不行,就由選民推舉另一個政黨「做做看」。但台灣當局施政並非單止是經濟建設那麼簡單,還涉及到「統獨」問題,而民進黨至今尚未放棄「台獨黨綱」。在此情況下,如形成「兩黨政治」的傳統,卻不一定會有助於台海形勢的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