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進黨中國事務季刊創刊已滿兩周年

由民主進步黨中國事務部主編及出版的《中國事務季刊》,在今年四月出版其第八期之後,就標並著它已順利進入了第三個年頭。日前,中國事務部為此發出了新聞稿,該部主任兼《中國事務季刊》總編輯顏建發指出,《中國事務季刊》是民進黨第一本從事政策研究討論,又定期出版的學術刊物。當時創辦此刊物的目的,是期望針對中國及海峽兩岸的各項議題,進行客觀中立的政策研究。兩年來,編輯部在各項基礎尚不完備的情況下努力開展工作,在一些方面取得了初步成績。

兩年前,民進黨通過「總統」選舉成為台灣地區的執政黨,兩岸關係及大陸事務的政策研究,當即成為「新政府」和民進黨的工作重點。為此,民進黨中國事務部創辦了《中國事務季刊》,由當時的黨主席林義雄擔任發行人〔現任發行人是民進黨現任主席謝長廷〕,並由民進黨的中國事務顧問丘立崗、宋學文、林濁水、范錦明、陳明通、郭建中、張五岳、趙春山及中國事務部前、現任主任顏建發、顏萬進等擔任編輯委員〔現增加邱坤玄、徐斯儉、陳忠信、張旭成、羅啟政等人,趙春山則退出〕。顏建發兼任總編輯,執行編輯為中國事務部副主任梁文傑〔現已赴英國攻讀博士學位〕,編輯則有中國事務部的研究員包淳亮、趙秀琳、傅亞蘭等人。由於兩年間中國事務部的人事有所異動,故《中國事務季刊》的編輯群也有所調整。除總編輯顏建發不變外,增加了副總編輯編制,分由中國事務部副主任張國城、余莓莓擔任,張國城亦兼任執行編輯〔不過,曾任林濁水「國會辦公室」主任及「國防部」副部長陳必照的秘書的張國城,已定於今年九月間離職前往美國攻讀國際關係博士學位〕。至於編輯,則增加了李月鈴。

《中國事務季刊》在其創刊號中自我期許應具有「三性」。其一是「學術性」,亦即是具有一定政策指導性的學術性刊物,因此文章首先應立足於中立、客觀的基礎上,然後才考慮政策指向、輿論引導的作用。其二是「針對性」,亦即其研究範疇偏重於兩岸關係的近期發展,特別是特定時期下特定形勢的方方面面的分析,以及對兩岸關係的長遠設想,和中國大陸內部狀況的分析及介紹。其三是「包容性」,亦即該刊雖是由民進黨所出版,但並不要求作者削足適履的揣摸該黨兩岸政策的目標與限制,不但歡迎站在該黨或台灣立場的剴切建言,也歡迎基於國內外其他政黨、利益團體的不同意見;既歡迎針鋒相對,也歡迎讀者提出回應和挑戰。實際上,在其創刊號的八篇文章中,就有四篇來自海外,三篇來自大陸,分別由徐博東、林毅夫、葉自成探討陳水扁的「新中間路線」、中美關係的互動及其對兩岸關係的影響等問題。但在後來,就較少有大陸學者為該刊撰文,而海外學者供稿則日漸趨多。

為紀念《中國事務季刊》創刊兩周年,該刊精心組織了「中國的綜合安全」專題,並主辦了一個題為「從《中國即將崩潰》看中國未來」的座談會,邀請了張旭成、趙春山、黃天麟、王銘義等具代表性的人士進行研討,研討會實錄並在該期全文刊出,作為該專題的引導性專文。在該專題中,還有台綜院第四所〔戰略與國際研究所〕副所長楊志恆對中國因應美日安保體系改變的策略,提出了具深度及廣度的分析;國關中心研究員王承宗則以獨特的學術背景,對影響中國內部安全最大因素之一的維吾爾民族運動,作了深入的考察;中山大學〔高雄〕教授范錦明則以專業素養及豐富的資料收集,呈現出十餘年來中美經貿關係「既合作又鬥爭」的全貌風景。

在《中國事務季刊》最具特色的短論部份,作為歷次海峽兩岸談判台方主腦的許惠祐,本期特別為該刊針對日益形成風潮的台灣民間與大陸簽訂協議問題,結合理論、法令及管理實務上的一手經驗,提出精闢的見解和政策建議,讀者可藉該文一窺台灣當局現行大陸政策的思維模式及具體結構全貌,頗具參考價值。「新潮流系立委」林濁水則在江澤民與布殊會面之後,提出了別有見地的敏銳視點,指出此次會見看似平淡,實則為確認後冷戰國際架構及中美彼此終結試探對方底線的重要里程碑。中經院林昱君研究員則在台灣鬆綁兩岸經貿的政策走向之下,對大陸進口品湧入台灣地區可能形成的結果,作出了專業的分析。

據了解,《中國事務季刊》的訂戶已遍佈世界各地。除了台灣地區和中國大陸的眾多讀者之外,從韓國的漢城國立大學,到美國的柏克萊加州大學、史丹佛大學胡佛中心、芝加哥大學、普林斯頓大學,到加拿大的多倫多大學,以至英國的牛津大學、愛丁堡大學,再到以色列國家大學,都是該刊的訂戶。因此,《中國事務季刊》已成為島內外最重要的中國研究刊物之一。另外,據說該刊編輯部亦有主動將該刊寄贈大陸的國台辦、台研所、台聯等單位,甚至曾有過「打進」中南海,寄給大陸最高領導人參閱的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