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拱北關閘年出入境人次突破一千萬說起 從拱北關閘年出入境人次突破一千萬說起

繼外地來澳旅客突破了年/一千萬人次大關之後,昨日經拱北──關閘出入境的旅客,也首次突破五千萬人次。為此,拱北邊檢站舉辦了一個儀式,向一名因職業而經常使用拱北聯檢大樓的導遊小姐頒發了名譽証書,並為她披掛綬帶,獻上鮮花一束。

拱北──關閘今年的出入境旅客突破五千萬人次,這凸顯了澳門回歸後,澳門與內地的聯繫更為緊密,人員交往更為頻繁。這是一件好事,它不但有助於澳門與內地的經濟、文化等領域的交流,促進兩地商業活動暢旺,而且也有利於增強內地與澳門居民的同胞情感融合,提高澳門居民的愛國愛鄉感情。

由於受旅行証件的限制,相信在這五千萬人次中,以澳門居民往來內地的比例最高,其次是香港居民和台灣居民往來內地的比例也不低。而拜回歸後中央出於扶助澳門經濟復甦,放寬內地居民港澳遊政策之賜,相信內地居民前來澳門旅遊、探親及公幹,也佔了一定的比例,這從每天一群群內地旅遊團人員聚集在拱北、關閘、灣仔、內港等指定出入境通道等候過境的盛況,就可得出這個結論,而無須查閱相關統計報表。當然,隨著國家的進一步改革開放,外籍旅客經拱北──關閘邊境進出境的人數,也逐年增加。

澳門居民進出境前往內地,除了是旅遊、公幹、求學、探親者外,看來主要的是到珠海消費。據《珠海特區報》最近發表的一篇題為《珠澳兩地唇齒相依,澳門居民北上購物消閑已成習慣,澳門人每月在珠海甩出一億》的通訊報導,今年有九成左右的澳門人每周都會北上珠海消費,其中四成人超過三次,少數人每周六次,平均每周的消費總額約為一億零四百萬元。澳門人的消費大多以休閑為主要目的,合家大小一起吃飯喝茶,順道買衣物和日用品,停留多為半日,人均花銷不超過三百元,是他們典型的消費模式。據估算,在拱北的消費人流中,約三分之一是澳門人,這已成為拱北地區商業競爭熱潮的催化劑,極大地促進了區域的經濟繁榮。據了解,八成澳門人認為兩地物價差異,是吸引他們的主要原因,同時道路寬闊、空氣清新,對於生活在寸土如金,居住密集的澳門人來說也很有吸引力,他們已把拱北當成了澳門的一個區,下班或周末與家人、朋友相約而來已漸成習慣。

「澳門人每月在珠海甩出一億」,這是一個頗為驚人的數字,這個數字可能佔了澳門居民每月消費總額的一個頗大比例。因此,曾有商家驚呼,澳人北上引致消費外流,嚴重影響本地的消費行業,包括百貨零售、飲食、夜生活行業等。為此,其中有人提出「開徵出入境稅」的建議,目的是利用部份澳門居民厭惡「雜稅苛費」的心理,讓他們窒步;或是因為開徵「出入境稅」,而使他們在到拱北消費時,享受不到「價廉」的好處,從而留在澳門消費。當然,由於開徵了「出入境稅」,也使那些利用兩地物價差異專門從事「帶水職業」的「水客」無利可圖,使關閘一帶的「水貨收發站」被迫關門。

「開徵出入境稅」並非是妥善的辦法。這是因為,它不但在澳門經濟並未完全恢複之前,堵塞了讓低收入居民可以購買到較為廉價的生活用品之路,從而可能會激起民怨民憤,不利於維護社會的安定,而且也不利於加強澳門與內地的人員交往,提高澳門居民的愛國愛鄉意識。另外,這種徵收「出入境稅」的方法,也可能會抵觸國際慣例,在國際上造成不良影響。實際上,國際上很多國家或地區在陸地邊境出入境通道都不收取任何稅費,只是有些國家或地區在機場、碼頭出入境通道以「建設費用」的名義收取稅費,以補償機場、碼頭建設投資,其性質有點類似高速公路及橋樑的使用通過費。

其實,要留住澳門居民在本地消費,辦法不是沒有。比如,現時北區甚至中區的一些消費場所,就以「比拱北更平」來作賣點。另外,澳門特區政府也宜積極向中央建議,爭取中央進一步開放內地居民來澳旅遊政策,包括珠海、中山、深圳居民可領取一種特殊的証件,甚至是持憑身份証來澳旅遊,以及廣東境內開展異地辦証港澳遊業務,吸引更多的內地居民來澳消費。這對澳門的旅遊業,尤其是一些售賣內地欠缺商品的零售行業,是大有助益的,而且也符合雙向互補、共同繁榮的「雙贏」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