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工聯街總領導層實現新老交替說開去 從工聯街總領導層實現新老交替說開去

兩個月前召開的中共「十六大」,除了是把「三個代表」確立為中共的指導思想及寫進黨章,並向全黨全國人民發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號召之外,還有一個引人注目的亮點,就是黨中央的最高領導層首次實現了制度化的和平交班,順利實現中央領導機構的新老交替,以及新當選的新一屆中央委員會成員,基本上實現了「革命化、年輕化、知識化、專業化」,一大批德才兼備、年富力強的優秀中青年幹部進入新一屆中央委員會和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這是中國共產黨的事業興旺發達、後繼有人的重要標誌。

「十六大」的這一基調,目前亦正以各種不同方式,漸漸地對澳門特區的傳統愛國社團發揮著影響作用。實際上,在中共中央統戰部網頁上「掛得上號」的本澳七個主要的傳統愛國社團〔即澳門中華總商會、澳門工聯總會、澳門街坊總會、澳門婦女聯合會、澳門中華教育會、澳門中華學生聯合會、澳門歸僑總會〕中,已有兩個──澳門工聯總會和澳門街坊總會最近在舉行換屆的會員大會時,進行了令人觸目的新老交替,一批「年輕化、知識化、專業化」,備才兼備、年富力強的新人獲當選為理事會成員甚至是主要領導成員,初步實現了新老交替。這亦是澳門傳統愛國社團的事業興旺發達、後繼有人的重要標誌。

更為值得注意的是,這兩個傳統愛國社團的新老交替,不但是有實踐〔即在換屆選舉中提拔了一批新人〕,而且也有理論。比如,在全民直選中當選為立法會議員的工聯總會副理事長關翠杏就指出,「十六大」中央領導集體新老交替的精神同樣適用於澳門歷史悠久的社團,這就是需要創建輪換制度,遵守共同的遊戲規則,管理層不能連任超過兩屆,不適應社會變化領導社團前進的應退位讓賢。而新當選的理事長陳敢鳴更是明確地指出,工聯總會理事會未來兩年的工作重點,除繼續堅守「支持特區政府依法施政、切實履行工會維權職能」的會務宗旨之外,還將肩負起「推動工會改革」的重大任務,更新舊有的思想觀念,改進過去的工作作風,引進新思維,使工聯總會與時俱進。

工聯總會和街坊總會的「與時俱進」,相信對於中華總商會、婦聯、中華教育會、歸僑總會等已在中央統戰部「掛號」的傳統愛國社團,構成了一定的壓力,促使他們也要與時俱進,緊緊跟上時代的步伐,在實現領導機構的「年輕化、知識化、專業化」,做好新老交替的同時,也要為會務工作作風引進新思維。這幾個主要的傳統愛國社團帶了一個好頭之後,全澳各類大大小小、各式各樣的號稱為「愛國社團」的社團,就必然會被這股主流趨勢所推動,多多少少都會更是亦都應作出一些「表現」。這樣,澳門社會就將呈現出朝氣蓬勃,團結和諧,心情舒暢的新局面。這對於配合好和支持年輕的澳門特區政府〔不單止是剛成立不久而被視為「年輕」,而且更因為從特首何厚鏵到各級公務員的年齡都不大,而形成了名正言順的「年輕政府」〕的依法施政,實踐「一國兩制,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的偉大事業,作出應有的貢獻。

傳統愛國社會在過去的幾十年間,曾為澳門的繁榮發展和社會穩定,為團結大多數愛國愛澳同胞,作出了不可抹殺的貢獻。其中的一些社團領導人,更是廢寢忘餐、夙興夜寐地積極工作,連自己的業務也給荒廢了。然而,無可否認,由於在「半個解放區」的特殊社會政治環境下,「獨大」的傳統愛國社團缺乏競爭壓力,開始慢慢地老化了下來。這除了是領導層的年齡偏高之外,還有會務工作的因循守舊、固步自封,跟不上社會前進的步伐,甚至是與社會嚴重脫節。導致「有位」者未能「有為」,「有為」者卻未能「有位」的畸況。

在這方面,由澳門發展策略研究中心擬制的《澳門社團現狀與前瞻》專題報告,就有一針見血的總結評析:有不少社團在幾十年中沒有經歷領導體制的重大變化,主要負責人長期維持其社團領導職務。社團如維持論資排輩的機制,新鮮的血液便無法在體制內實現正常的輪替。由於長期採用領袖終身制,加上其領袖長期自然地分享社會的權力,這些社團的運作往往越來越同資本主義自由市場經濟運行的規律格格不入。部分社團出現某些負責人與基層群眾逐漸疏離,個別更儼然成為基層中的新責﹔社團決策過程以家長意見、「上頭意思」為依歸,習慣於由上而下的灌輸,相對忽略由下而上的民主過程。因此,新一代社團成員對個別領袖恃功自做、居高臨下的做法和態度強烈不滿。

這正是導致一些傳統愛國社團難以吸收新人、原有會員亦大量流失,甚至是另起爐灶的一個重要原因。就以筆者所服務的新聞行業為例,原有的老社團變成了舉辦文體康樂活動的「聯誼會」,一些老領袖因為迷戀其「社團身份」可以享受許多社會政治榮譽,而不愿按照自然規律實現新老交替,但大權在手卻又不愿實實在在地為會員以至行業爭取應有的權益,一個新聞工作者醫療保險問題,一拖就是十幾年,即使是發生了前線採訪記者在「連環爆炸案」中受傷的嚴酷事實之後,仍無法得到妥善的解決。結果,部份年青及有高等學歷的新聞工作者不認同及不滿意這種會務作風,另起爐灶。儘管他們資源有限,並不像老社團那樣「況水」,但亦舉辦了一些有益有意義的專業活動,包括就新聞採編工作中遇到的各種政治、技朮問題進行研討等。這才是一個行業社團與時俱進、理論結合實際的「本務」及應有作為。

更遺憾的是,雖然澳門已經回歸,所有澳門居民都是「澳人治澳」的一分子,澳門特區政府和澳門中聯辦也高唱「多元」、「創新」之調,但在舉辦相關活動時,卻仍是依舊落入回歸前「來來去去這班人」的臼巢,未能向這些符合「年輕化、知識化、專業化」精神的社團提供應有的機會。看來,中共「十六大」的陽光雨露如要完完全全地滲透到澳門社團生活的每一個角落,還需要進行頗為艱苦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