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海被利用為反對港澳珠大橋計劃藉口之一 珠海被利用為反對港澳珠大橋計劃藉口之一

「港珠澳大橋」計劃反對者所持的理由之一,與珠海市有密切關係。本欄早就指出,已經卸任的廣東省長盧瑞華,可能是曾擔任「伶仃洋大橋」建設指揮部總負責人職務,並曾為「伶仃洋大橋」建設項目「兩肋插刀鼓與呼」的緣故,懷有「伶仃洋大橋情意結」。果然,在前一段時間香港炒熱「港珠澳大橋」計劃時,盧瑞華及其智囊人物就多次表示,當初廣東省推動「伶仃洋大橋」項目時,香港特區政府尤其是陳方安生司長卻大潑冷水,拒絕合作,致使該項目被迫下馬,現在香港特區政府卻又提出「港珠澳大橋」計劃。大有「你做初一,我做十五」之慨,實質是仍死抱「伶仃洋大橋」計劃不放。

本欄曾經評析,認為在盧瑞華卸任廣東省長之後,廣東省方面的「伶仃洋大橋情意結」可能就會消解,這將會使「港珠澳大橋」計劃消除一個政治障礙。表面上看,本欄的這一分析可以成立,但事實卻是証明本欄過於天真。這是因為,盧瑞華雖然已卸任廣東省長,但他卻仍保留中共廣東省委副書記之職,沒有退出廣東省領導班子,而且還仍是廣東省的「二把手」;剛在廣東省第十屆人大第一會議上當選廣東省長的黃華華,排名還在盧瑞華之後,充其量只是「三把手」。而黃華華又是那個曾在省人大會議的記者會上斥責香港記者,因而讓香港社會輿論有「瞧不起香港」之感的林樹森的長期「拍擋」,可能在潛意識上與林樹森「心有靈犀一點通」。在這種「共識氛圍」之下,廣東省黨政領導在珠江口跨洋通道的問題上,仍有可能是會將「伶仃洋大橋」項目的位階擺在「港珠澳大橋」計劃之上。

實際上,據香港媒體昨日報導,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廣東省委書記張德江,本月二十六日率領盧瑞華、黃華華等廣東省黨政領導人,在廣州市珠島賓館與三十多名港澳知名人士座談〔澳門有馬萬祺、賀一誠、吳福、何鴻燊、劉藝良、馬有禮、吳立勝、梁華、盧偉碩、鍾小健等人出席〕。席間,就有廣東省官員針對近期熱門的「港珠澳大橋」計劃指出,珠海市政府在十年前已花逾億元就興建大橋進行研究並立項,但現時傳媒又流傳另一個興建方案。希望香港特區政府能盡早確定方案,因為縱使大橋的設計有修改,盡早有決定才可依程序交中央審議。

這一說法是否就是張德江的立場,有關報導未有點明。但既然有參與座談會的「廣東省官員」提出這一觀點,看來起碼它也是廣東省黨政領導班子中的一種普遍想法。幸好,「廣東省官員」並未堅持一定要非建「伶仃洋大橋」不可,也並未完全否定「港珠澳大橋」計劃,只是申明在「伶仃洋大橋」項目的基礎上,可接受「大橋的設計有修改」,並表示最終的決定權在中央。這樣,如果香港特區政府是鑑於「伶仃洋大橋」項目將會加重本已十分擁擠的屯門的交通壓力,並不利於推動大嶼山北的「物流園」發展規劃,且也有可能會令澳門被「邊緣化」的考量,而堅持「港珠澳大橋」計劃;而澳門特區政府和廣大「澳人」也是在這兩個跨洋項目中,傾向於「港珠澳大橋」計劃的話,廣東省黨政當局或許還是會以「一國兩制」大局著眼,放棄「伶仃洋大橋」項目,同意以「港珠澳大橋」計劃來貫通珠江口的跨洋陸路交通的。再加上中央出於尊重港澳特區構想的考量,以「港珠澳大橋」來取代「伶仃洋大橋」的可能性,還將會是較高。

但意想不到的是,曾以將會影響鹽田港的發展為由而反對「港珠澳大橋」計劃的聲音趨於沉寂之時,又有另一位香港重量級人物仍是從擔心會影響自己的深水港計劃的角度出發,站出來反對「港珠澳大橋」計劃。此人就是獲霍英東授權全責主持南沙港發展計劃,在「六四風波」後公開登報宣佈退出中國共產黨的何銘思。而且其反對的理由,居然也是與珠海市有關,之不過是「逆向思維」而已。他反對「港珠澳大橋」計劃的其中一個理由,是南沙、東莞、番禺、順德、中山才是「珠三角」的發展核心,珠海市位於西南邊非核心所在地,是「五甲不入」。

這一說法,真有「拋棄珠海」之意涵。其實,正因為是珠海在「珠三角」中的發展步伐相對較慢,才需要「雪中送炭」,藉由「港珠澳大橋」計劃推動其經濟發展。這種排斥以至拋棄珠海的說法,不符「珠三角」共同發展、齊爭「團體冠軍」的思路。說不定,正是這番言論,觸發珠海市政府的危機感,從而下定決心,徹底拋棄「伶仃洋大橋情意結」,轉為支持獲中央接受可能性較高的「港珠澳大橋」計劃,以保衛自己的發展權益,避免在「珠三角」融合發展中遭受「邊緣化」的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