適應市場經濟及加入世貿的政府機構改革

第十屆全國人大第一次會議的重頭戲之一,是審議批准「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的議案」。昨日上午,國務委員兼國務院秘書長向大會作了關於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的說明。根據這個方案,國務院組成部門由原來的二十九個減為二十八個〔國務院辦公廳除外〕。設立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國家計委改組為國家發展與改革委員會,設立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組建商務部和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國家安全生產監督管理局改為國務院直屬機構,撤銷國家經貿委和外經貿部。這是改革開放以來的第五次機構改革,也是自一九四九年以來中國政府進行的第八次改革。

儘管今次機構改革的幅度不大,但其內涵卻頗為深刻。它在一九九八年以機構臃腫、人員分流為主要內容的改革的基礎上,突出加強了監督和監管力度,針對中國已經加入「WTO」的實際情況,強化政府對市場的宏觀調控和監管,並進一步消除「計划經濟」的痕跡,轉變政府職能。其中,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的設立,有利於進一步發展深化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改革和壯大國有企業,推動國有經濟布局和結構的戰略性調整,更好地堅持政企分開,實行所有權和經營權分離,真正使企業自經營,自負盈虧,實現國有資產保值增值。而將國家發展計划委員會改組為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則有利於完善宏觀調控體系,提高宏觀調控的有效性和增強綜合協調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組建商務部則有利於繼續推動流通管理體制改革,並適應中國加入「WTO」後新形勢的需要,促進現代市場體系的形成。而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的設立,則有利於加強食品安全及安全生產監管體制的建設,以保障人民群眾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加強對食品安全的監督,這是中國政府「以人為本」,對人民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負責的施政態度的充分體現。設立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也有利於健全金融監管體制,確保金融機構安全、穩健、高效運行,提高防范和化解金融風險的能力。

中共「十六大」報告,提出了「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的任務,要求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改進管理方式,推行電子政務,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形成行為規范、運轉協調,公正透明,廉潔高效的行政管理體制。而朱鎔基在向十屆人大一次會議作「政府工作報告」時也向下一任政府提出了「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的建議,希望能接照精簡,統一、效能的原則,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調整政府機構設置,理順部份職能分工,減少行政審批,提高政府管理水平,努力形成行為規范,運轉協調、公開透明,廉潔高效的行政管理體制。而昨日國務院向全國人大提交的「關於提請審議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的議案」,就較好地落實了上述精神。

新中國成立五十多年來,中國已經建立起一套文官體制。但是,這套文官體制基本上是建立在計划經濟體制的基礎之上,因此它已不能適應目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需要。如不加以改革,勢必阻礙中國各種市場的發育和市場經濟的發展。自經濟改革開放以來,雖然有透過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及推動法制建設,進行了政治及行政改革,但國家機構的官僚體制沒有得到根本性的改造。為此,有海外輿論指出,中國的經濟改革走了一條曲折的道路,其最大的原因不能說與保守的,封閉的和臃腫的官僚體制沒有關係。

一九九七年第二十一期的《改革內參》,刊登了著名經濟學家董輔礽的一篇文章,指出以前的改革沒有觸及到政府。現在的問題是政府自己改變自己非常不易,每部門爭權更厲害了,這是改革最難的。因此,改革沒有政府的主動不行。否則,市場經濟就要扭曲,爭權的結果是爭利,爭權奪利必然腐敗,腐敗後市場就不能形成公平競爭。政府不改革,老百姓對政府的信心就會失去,改革的好條件就要失掉,而改革晚了就更被動。

翌年,九屆人大一次會議通過了國務院機構改革的方案,初步解決了機構龐大,人員臃腫,政企不分,官僚主義嚴重等弊端,密切了政府與人民群眾的聯繫,推進國家領導制度的改革。這次機構改革是改革開放以來國務院機構變化較大,人員調整較多的一次。但是,由於中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正在建立,按照完善市場經濟的要求改革政府機構尚有一個過程,難以一步到位。因此,機構改革的任務仍然十分艱巨,仍需繼續不斷探索、完善,以實現改革的最終目標。昨日國務院向全國人大提出的機構改革方案,又在這方面向前邁進了一大步。但愿,經過這次改革之後,能夠徹底跳出精簡──膨脹──再精簡──再膨脹的循環怪圈。

〔北京專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