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台政策江規胡隨堅持原則下有靈活調適

中共中央總書記胡錦濤昨日下午參加第十屆全國人大第一次會議台灣代表團的審議會議。在聽取了台灣代表團的代表發言之後,他就做好新形勢下的對台工作發表了四點意見:一、要始終堅持「一個中國」原則;二、要大力促進兩岸的經濟文化交流;三、要深入貫徹「寄希望於台灣人民」的方針;四、要團結兩岸同胞共同推進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這是胡錦濤自去年一月二十四日出席首都各界紀念「江八條」發表七周年的座談會之後,又一次出席有關涉台事務的活動,也是他在中共「十六大」後,首次公開出席涉台事務的重要公務,而且還發表了政策指導性的談話。盡管胡錦濤作為執政黨的主要負責人,及即將在本次人大會議上當選為國家主席,參加正在舉行的人大會議的台灣代表團的分團討論活動,是屬於人大會議過程中的常態活動,但也不排除中央高層是有意利用這種方式向外界宣示,胡錦濤作為中央最高領導人,將會逐漸介入中央對

工作的決策活動,並成為最高決策人之一,以澄清最近一段時間外界在中央對台工作領導決策人事方面的種種揣測傳聞,以免造成思想混亂。

但即使如此,正如胡錦濤一向頗為沉潛穩健的作風,他昨日在台灣代表團發表的四點意見,也是十分穩重,顯示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新一代中共中央,在對台事務政策方面仍將繼續執行鄧小平有關「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方針,及江澤民提出的八項主張〔即「江八條」〕,亦即新一屆中央領導人的對台政策具有很大的連續性和穩定性。不過,從胡錦濤昨日的談話內容看,在「江規胡隨」的一貫性之中,仍不失其靈活性,尤其是在深入貫徹「寄希望於台灣人民」及「團結兩岸同胞共同推進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方面。這就顯示,胡錦濤在處理對台事務時,既將會堅持原則,又將會採取靈活的策略。

實際上,關於「寄希望於台灣人民」這個議題,過去雖然也有經常被提起,但似乎是被當作是政治口號多於實際執行、推動。自中共「十六大」確定胡錦濤的總書記領導地位之後,這方面似是有了微妙的變化。從今年一月中旬舉行的全國台辦主任會議,提出了將「寄希望於台灣人民」與台灣人民的切身利益掛聯起來的工作方向,到中央在並不滿意「單飛單程,中停港澳」方案的情況下,仍然批准「春節台商包機直航」,都可以看出,中央是認真地把台灣人民也視為中國人民的一部分,遵循「始終代表絕大多數中國人民的利益」的政治路線,從維護台灣同胞的切身利益出發,落實「寄希望於台灣人民」的主張的。而「團結兩岸同胞共同推進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的提法,就更是把台灣問題的最終解決,不但是看作為祖國大陸十三億同胞的神聖任務,也將之視作為台灣地區二千三百萬同胞的義不容辭責任,而且應當團結和集合兩岸同胞之力,共同予以推動。這種從過去「單方性任務」到「雙方團結合作事務」的轉變,正是真心落實「寄希望於台灣人民」主張的最佳做法。

我們注意到,在台灣代表團昨日的審議討論中,新當選的代表陳云英〔林毅夫的夫人〕當著胡錦濤的面,提出了「應當了解台灣人民的真實心態」的問題。陳云英是台灣人,在台灣長大,去年又曾代夫返台奔喪,與在台親人團聚,應是對台灣人民的心態有真切的了解。而她在胡錦濤面前提出了「應當了解台灣人民的真實心態」,恐怕並非是一句表態式的政治語言,而是蘊含了對中央對台工作的深切期望,敦促有關部門在對台決策及具體操作時,不要以自己的思維方式來解讀及代替台灣人民的心理感受,避免作出動機與效果不統一的憾事。

關於此問題,本欄多年來屢有述評。最近,本欄又指出,在一個多世紀以來,由於複雜的歷史境遇和兩岸長期隔絕,台灣同胞對祖國大陸缺乏了解。他們有著被清政府拋棄、國民黨當局殘酷鎮壓「二•二八事件」和受專制統治壓制的親身經歷或歷史記憶。特別是在李登輝當政的十二年間,台灣當局公開地推行「兩個中國」的分裂政策,企圖割裂台灣地區與祖國大陸在歷史、文化、法律上的聯繫。陳水扁上台後,台獨分裂勢力更為活躍。這就導致了有相當部分的台灣民眾對以「一國兩制」的方式實現統一還有疑慮,對自身狀況有一定的滿足感,希望長期維持兩岸「不統不獨」的現狀。這就決定了對台文宣工作不能滿足於「罵得痛快」,而是要切合客觀實際,發揚針對性強、並實有效的文風,引導台灣民眾從自己的切身和長遠利益出發,爭取他們認同和支持按照「一國兩制」的方針實現和平統一的目標。

最近,上海市台灣研究會會長郭炤烈更是指出,如果我們的某些方法或措施,不是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同台灣的社會現實和人民的心理實際相符合或者基本相符合,而只是從主觀愿望或主觀意愿出發的話,我們的努力就只能是事倍功半,甚至還會引出更不好的效果來。他認為,心態,包括著人民對某一事物的看法、希望、期待、反對、抵抗、評價等心理狀態,但就群體或社會來說,就會形成族群的、階級的、階層的某種客觀的心理形態。我們所說的了解台灣人民心態,指的就是了解這種社會的、客觀的心理狀態。如果我們的主張不符合這種心態,或者跟不上變化著的這種心態,或者過快地超越這種心態,我們就得不到預期的效果。因此,在兩岸關係的發展過程中,並不止一次地出現過主客愿望與客觀情形不甚相符的現象,出現過把握民意、依靠對象不夠准確的現象,這引起了我們的注意和反思。並啟示我們,要正確地理解和把握台灣人民的心態,要更寄希望於台灣人民,這樣才能更廣泛地爭取台灣民心,更有效地作好和平統一祖國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