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賞天上明月皎潔,更盼人間和睦團結 欣賞天上明月皎潔,更盼人間和睦團結

一年容易又中秋。在過去,中秋之夜,旅居異鄉的人們仰望玉盤段的皎潔明月,情不自禁地想到家人。他們借助明月,以寄托自己對故鄉和家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人們又把中秋節叫做「團圓節」。在中秋節的那天,吃月餅風俗最為盛行。當人們吃著圓圓的月餅時,也殷切希望家人永久團圓。因此,古代的文人騷客留下了無數名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傳誦千年,歷久不衰。

在當代,以中秋明月來寄寓人間團圓,最感人的名句,應是前香港新華社社長許家屯的望月之嘆。話說上世紀八十年代初他剛到香港履新的第一個中秋佳節,他邀請香港地區親台團體的負責人在華潤大廈頂樓「追月」。他即席發表演說,指出當今科學昌明,人類尚且可以登月球,但海峽兩岸同胞,卻未見人間團圓。為此,他大聲疾呼,兩岸間應當多往來、多交流,共敘炎黃子孫親情。據說,許多老國民黨人聽後,不禁熱淚盈眶。在此充滿感性的演說的感召之下,不少曾拒絕跨過羅湖橋的老人家,紛紛回到內地旅遊探親,也有人緊緊跟隨剛興起的大陸投資熱潮,在內地投資及支持公益事業。

前澳門新華社及現澳門中聯辦是否曾有在中秋佳節邀請居澳台胞或親台團體負責人「賞天上明月,思人間團圓」?未見公開報導,我們不得而知。不過,前澳門新華社在每年中秋節邀請人大代表、政協委員賞月座談時,也曾特邀個別前蔣軍將領出席。這也是一種藉賞月而抒發對兩岸統一後「弟兄姊妹舞翩躚,歌聲響徹月兒圓」美好憧憬的好方式。

其實,當今科學昌明,交通方便,全球趨向一體化,人們要探親訪友,即使是相隔天涯海角,只要搭上飛機,就「坐機日行八萬里,巡天遙看一千河」,朝發夕至。過去的「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之嘆,不應再有。即使是在海峽兩岸,近年當局開放探親旅遊政策,兩岸同胞帶來常往,我們所居住的澳門正有幸成為重要的中轉站,許家屯當年的「僅是海峽相隔,兩岸不相往來」之嘆,已成歷史。但是,由於兩岸尚未統一,而且一小撮國土分裂者正在加緊「漸進式台獨」的活動,使到台灣海峽仍是處於「東岸魔怪舞翩躚,人民十億不團圓」之態,更令我們對「兩岸百族共駢闐,良宵盛會喜空前」,充滿著期待和憧憬。

回望我們所安身立命的澳門。盡管澳門已經回到祖國母親的懷抱,不再有「望明月,盼團圓」之嘆;也盡管由於「一國兩制,澳人治澳」、高度自治方針正充份發揮著其無比的優越性,而特首何厚鏵的正確領導也使澳門特區展現出政通人和、民眾安居樂業的祥和景象;但不容忽視的是,由於種種原因,今夕雖然天上月圓,但要真正描繪各界同胞愛國大團結的盛況,還有不小仍須繼續努力的空間。

我們並無「抹黑」之意。我們也承認並曾經常謳歌,澳門居民熱愛祖國,熱愛澳門,互助互愛,風雨同舟的美德。也正因為澳門居民有著這一優良傳統,在澳門回歸的歷程中,盡管在建立「澳人治澳」政權時遇到「先天不足」的困難,但在齊心團結的努力之下,終使新舊政權能夠順利銜接、平穩過渡。回歸後的初期,盡管澳門也曾遇到一些挫折,但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之下,也很快地渡過難關,重振輝煌。

然而,仍有一些不利於愛國大團結的現象存在。有個別人躺在過去的功勞椅上吃老本,老是以為自己才是「愛國愛澳者」,別人都是「不夠格」甚至是「反對派」,以「只有自己才是一枝花,別人都是爛茶渣」的心態,以我劃線,非要把一些本來就是共同為愛國愛澳事業而共同打拼的「盟友」排除在「愛國愛澳陣營」之外,或是把「拉一拉就拉過來,推一推就推過去」的人推到「愛國愛澳陣營」的對立面不可。這些人,表面上是「唯我獨愛國」,實質上卻是在破壞愛國大團結。

其實,愛國愛澳的標准,並非是以這些人的主觀認定來劃線,而是鄧小平早就有所詮釋。當年鄧小平在談到愛國者的標准時指出﹕尊重自己的民族,誠心誠意擁護祖國恢複行使對香港的主權,不損害香港的繁榮和穩定。而錢其琛則宣佈,「鄧小平的這番話,對我們今天處理澳門問題同樣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因此,只要符合鄧小平提出的上述基本要求,就不管他是左派右派,圈內圈外,老居民新移民,老資格新參與,都是屬於愛國愛澳者。而且還必須注意的是,鄧小平的這一論述,是在堅持「愛國愛澳」的大前提下,強調「參與」的人應是以「中間持平者」為主。這不但是涉及到充分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化消極因素為積極因素,亦即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全面准確地實施「一國兩制,澳人治澳」、高度自治方針的問題,更重要的是,要向政治民主化、社會多元化的台灣地區示範「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問題。也就是說,澳門特區如要向台灣提供示範作用,就必須在政治生態方面比台灣更民主、更多元化,才能打動台灣人民的心。否則,「左」毒泛濫,一派獨大,「愛國不一家」、「愛國分先後」,政治資源分配不公,恍如台灣地區解除黨禁之前一樣保守,又如何能向台灣人民「垂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