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吾爾開希獲准赴港出席梅艷芳喪禮說開去 從吾爾開希獲准赴港出席梅艷芳喪禮說開去

一代歌后梅艷梅逝世及其喪禮,成為全球華文媒體的重大新聞。二百多名海外華文媒體記者趕到香港採訪,他們所採寫的新聞稿佔據了其所服務的報章、電訊、電台的頭版頭條重要位置,而且是連篇累贖,聲情並茂。這當然是由於梅艷芳是一代歌后、著名歌星,她生前對演藝事業的專業精神,高水平的藝術造詣,慈善為懷的心腸,俠骨柔情的性格,堅強的意志和毅力,贏得了全球華人歌迷以至華人同胞的尊重,因而為她的英年早逝而深感痛惜。全球華文媒體的狂熱報導,已超出了「新聞價值」的本身,帶有對道德價值的肯定和追求的涵義。尤其是在當今私慾橫流,個人主義盛行,有的演藝人員為了搏出位而不惜使出種種不道德手段之際,對藝德俱佳的梅艷芳的悼念,寄托了媒體受眾們的某種冀求。

然而,更令本地和海外媒體感到「另有收獲」的是,「六四民運領袖」吾爾開希赴港出席梅艷芳喪禮的入境申請,竟然獲得批准,而且在香港境內行動自由,可以在公眾場合為其擁躉簽名留言,也可以與「支聯會」負責人聚會。在香港及海外華文媒體以至外文主流媒體的心目中,這宗新聞的重要性,絕對不低於梅艷芳逝世。實際上,連日來海外中外文媒體就將「吾爾開希獲准赴港」的消息,當作是「重大新聞」來處理,並配發了許多評論,認為這是中國新一代中央領導集體政治開明的重要標並,「得分」不少。

實際上,中央新一代領導集體在港澳台政策方面,有不少「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及「發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開放要有新局面,各項工作要有新舉措」的表現。撇開在對台問題上調適「不假手於外國人」政策,改採「以美壓台」手法,取得了反對「制憲公投」的關鍵性勝利,避過了一場一觸即發的台海危機,及以「CEPA」、「個人遊」等「送大禮」方式,穩定了香港人心,也扶持了香港特區政府威信等不說,就在對待香港「民主派」人士方面,也採取了與以往不同的手法,而使人有「眼前一亮」的感覺:

──據說,在去年的「七一大遊行」之後,內地赴港的有關政策研究人員,在充分聽取「傳統左派」意見的同時,也不公開地接觸了民主黨成員,了解他們對香港時局的看法。這種「兼聽則明」的做法,有助於中央政府全面、準確地了解香港的真實政情,從而減少誤判。實際上,香港「民主派」的想法及訴求,也是香港民意組成的一部份。缺少了這部分民意的收集,對香港民意的了解就是不夠全面,也不夠準確的。如果單單是依據「傳統左派」的意見及建議制定政策,就將會有所缺失,脫離香港的實際情況,也就將是會難以順利貫徹落實,其至是遭到挫折。

──內地有關部門批准了「街頭示威常客」梁國雄〔「長毛」〕返鄉探望病重母親的申請,在此間及海外華人群體中也引來一片好評。這不單單止是反映了中央新一代領導集體「以人為本」,關注「弱勢群體」切身利益的群眾路線,也折射出新一屆中央政府在對待社會不穩定因素甚至是敵對勢力的政策上,也注意到盡量以柔性及人性手法,緩和以至化解矛盾,進而將消極因素轉化為積極因素,而不是以「壓制」的手法來對待之,頗得毛澤東「以理服人」及「壓而不服」的真傳。

實際上,現時港澳地區的「民主派」人士,當年都是屬於愛國陣營。比如,民主黨的「大旗手」司徒華,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就曾是左派教育工作者的領袖人物,多少青年學生在他的發動下,返回內地升學支援祖國的社會主義建設。而李柱銘在「香港基本法」起草

時,也發表了在今天看來應是金石良言的建議。即使是「長毛」梁國雄,在途經台灣前往釣魚島進行「保釣」行動時,攜帶的也是五星紅旗,並意圖在台灣中正機場落機時張揚五星紅旗而鬧出了大新聞。何況,他的「托派」背景,也應因托洛茨基已得到平反而有所澄情。再以澳門的民主派人士來說,吳國昌、區錦新等人,過去都是愛國青年,亦在「傳統左派」單位中工作,本質上也是愛國愛澳人士。再說,他們當年參加支持北京學生愛國行動的活動,也是基於愛國懮民,並不是要推翻中央政府,而是希望中央政府能夠大力肅清貪污腐敗,而這正是新一代中央領導集體的重點工作之一,昨日閉幕的中共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全會就作出了相關的決議。當然,他們也提出了「民主改革」及「政治改革」的訴求,但這也並非是什麼壞事,起碼中共「十六大」報告中就有「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民主制度」、「加強社會主義法制建設」、「改革和改善黨的領導方式和執政方式」等論述。如果不能正確對待「民主派」人士,就有可能會為淵驅魚、為叢驅雀,把本來可以團結的對象推到自己的對立面,無法達到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為全面貫徹「一國兩制,港〔澳〕人治港〔澳〕」、高度自治方針而共同奮鬥的目的。

回頭說到吾爾開希獲准赴港,其實在對美外交及對台鬥爭方面,也含有積極意義。起碼,北京,以後在面對美國的「人權牌」及」民主牌」時,就將可主動得多,避免陷於被動局面,有利於爭取美國國會議員放棄敵對態度。而在對台鬥爭方面,也等於是繳了「台獨」勢力攻擊「和平統一,一國兩制」方針的「械」。因此,中央及香港有關部門今次借助全球華文媒體注目的梅艷芳喪禮,而「順水推舟」地推出「批准吾爾開希赴港」的手法,讓其搭上「梅艷芳喪禮」大熱新聞的「順風船」,確實是聰明的高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