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委」選舉結果回復藍綠兩陣營基本盤

台灣地區第六屆「立法委員」選舉結果前晚揭曉,投票率僅得百分之五十九點一六,創下歷屆「立委」選舉的低紀錄。「泛藍」陣營的中國國民黨、親民黨、新黨總共拿下一百一十四席〔其中國民黨七十九席,親民黨三十四席,新黨一席〕,超過總額二百二十五席的一半,未來三年仍將掌握「國會」實質過半多數。「泛綠」陣營的民進黨與台聯黨合計獲得一百零一席〔其中民進黨八十九席,台聯黨十二席〕。也就是說,藍軍成功地截殺了陳水扁期盼由綠營主導「國會」的美夢。而無黨團結聯盟則有六人成功上壘,另有四名無黨藉人士當選。

這一結果,與本欄一個月前〔十一月十二日〕《藍綠兩軍選情可能基本不變惟將親退民進》所預則的:民進黨可得九十一席,中國國民黨可獲七十五席,親民黨三十七席,新黨一席,亦即藍軍共一百一十三席,剛好過半;民進黨九十一席,台聯黨十二席,亦即綠營可獲一百零三席;無黨聯盟七席,無黨籍候選人二席,頗為接近。

其實,今次的點票結果,藍軍的實力並不單止是一百一十五席,其戰果還可極大化。這是因為,以無黨籍身份參選的曹爾忠、張麗善二人,雖然脫黨參選,但仍具有國民黨員的身份。另外,無黨籍人士中的李敖,立場深藍,在二零零零年的「總統」選舉中,還曾獲新黨提名參選,而且還是在所有參選者中,唯一表態支持「一國兩制」。故藍軍的實質議席,應是一百一十八席。而無黨籍當選者中的林炳坤、顏清標、蔡豪、高金素梅、李和順、陳進丁等六人,過去立場也偏藍,未來在議事中還有可能會與藍軍合作。倘此,藍軍的廣義實力,還將會達到一百二十四席。至於民進黨寄望甚深的偏綠無黨籍候選人張溫鷹等,則告落選,使綠營的實力進一步受到削弱。

倘是僅就藍綠兩營的新一屆「立委」與現屆「立委」的席位相比照,其實是雙方都維持了基本盤不變,民進黨還多了一席,繌得票率也有兩個百分點的成長。因此,至多也只能說是「平盤」而已。至於人們之所以會產生「綠營大敗」的感覺,主要是因為在「總統」選後,民進黨掌握了充裕行政資源,及陳水扁在「立委」選舉過程中,出盡吃奶力氣輔選,發誓要讓「泛綠」過半,並操弄一系列偏激議題,使到藍軍一路處於挨打地位。這就使到人們在潛意識中,以為綠營的議席應比現屆有大幅成長,但實績卻是「原地踏步」,因而就予人「輸選」的感覺。這也正是陳水扁前晚聲稱將會為這次選舉負起完全的責任,但卻始終未有說出「輸選」二字的原因所在。

當然,如以「總統」大選時陳水扁獲得六百四十七萬張選票,得票率為百分之五十點二的實績相比,今次「立委」選舉綠營的得票率只得百分之四十三點四,應可以算是輸選的了。實際上,陳水扁之所以喊出「國會過半數」的口號,就是認定綠營在「立委」選舉中將可承接「總統」選舉的勢頭。

但是,為何陳水扁在「總統」選舉中所獲的六百一十七萬張選票,無法轉移給在今次「立委」選舉中的綠營候選人?看來,原因頗為複雜,既有屬於政治上的因素,也有屬於選務操作的問題。歸結起來,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陳水扁在「總統」及今次「立委」選舉過程中撕裂族群,導致部分選民產生「厭選」情緒。這從今次「立委」選舉投票率之低,可以窺見。在選舉結果揭曉之前,人們普遍認為投票率越低,對民進黨越有利,因為民進黨的支持者都是死忠分子,即使刮風下雨,也必定會出來投票。在一般情況下,這種認識並沒有錯。但今次則有了微妙變化,就是連一些民進黨的忠實支持者在投票當日天氣狀況甚佳的情況下,也拒絕出來投票。相反,由於國民黨的組織網絡較為嚴密,過去就擅長於組織戰。連戰把這場「立委」選舉視為他的最後「背水一戰」,為斬斷陳水扁「清算黨產」、「秋後算帳」的黑手而發動了所有的基層組織投入輔選,把傳統支持者都調動了出來,投票率低反而有利於藍軍。

二、陳水扁把一場「立委」選舉當作是「總統」選戰來打,全程完全不提民眾關心的民生問題,而是操弄高中教材、「公投新憲」、「清算黨產」、「國徽」、「正名」等議題,令到中間選民生厭。尤其是美國先後就「公投新憲」和「正名」提出警告,更使綠營流失了曾在「總統」選舉中支持陳水扁的中間選票。相反,陳水扁「割喉割到斷」的選戰手法,倒是產生了強大的後座力,並使「泛藍」支持者產生了強烈的危機感,全力支持「泛藍」候選人。

三、如果「上網上線」的話,也可將「泛綠」的敗選,歸結為「要和平,要安定,反台獨,反戰爭」仍是台灣民眾的主流意識。也就是說,既然陳水扁在輔選過程中泡製了多數帶有「台獨」分裂的議題,要借假「選舉語言」來實施「切香腸」戰術,引發美國高度關切和不滿,甚至暗示倘台灣當局改變現狀引發戰爭,美國不會協防台灣,從而使害怕戰爭的選民用手中的選票來阻遏陳水扁的「台獨」圖謀。

四、選民心中潛藏的「鐘擺效應」,發揮作用。在台灣地區的選舉中,常常發生「鐘擺效應」。這是選民們為在兩大陣營中製造平衡,及予以損失補償而自動形成的調劑行為。自趙少康在一九九八年台北市長選舉中提出這一理論之後,就屢試不爽。而今次「立委」選舉藍軍獲得過半議席,也可算是對「總統」選舉的「鐘擺效應」,既是對藍軍作了一次補償,也是要讓藍軍握有監督制衡執政黨的實力。「鐘擺效應」和「補償效應」,在微觀上也反映在今次選舉中,還了丁守中、雷倩等人一個公道之上。

五、陳水扁急於追求「國會過半」,並以為可將「總統」選舉的得票率轉移到「立委」選舉中,因而作了高額提名,形成「僧多粥少」效應。再加上配票失敗,使到劣幣驅逐良幣,一批形象還算可以、具有一定問政能力的現任「立委」高票落選,也浪費了不少選票。另外,個別候選人如段宜康等,盲目樂觀,疏忽大意,未能發揮「新潮流系」計票精準的傳統。這也是民進黨選舉結果不如預期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