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島內仍將維持「朝小野大」政治勢態

在這次台灣地區第六屆「立委」選舉結果出籠後,各方的第一反應都是「泛藍大勝」。其實嚴格來說,與三年前的第五屆「立委」選舉相比,泛藍並沒有大勝,且單就中國國民黨與親民黨、新黨的席位總數而言,還減少了一個席位;相反,民進黨增加了一個席位,總得票率也有兩個百分點的增長。因此可以說,這次「立委」選舉,只不過是回歸藍略大於綠的基本盤,維持現狀而已。而之所以會形成「 泛藍大勝」的印象,是因為在競選過程中? 「泛綠過半」的口號叫得太響亮,而且陳水扁所炒熱的幾個偏「獨」議題吸引了媒體的注意力,經由媒體的炒作而顯得迫壓力甚大,使人產生「泛綠必勝」的錯覺,而實際結果卻是與預期相差太大而已。

由於這次「立委」選舉的結果,依舊是維持藍綠五.五比四.五的基本盤,及「朝小野大」的政治格局,因而估計,在未來三年內,台灣地區的社會政治將依然是以」維持現狀」為主,「新國會」繼續上演「舊戲碼」。但值得注意的是,其中也有一些微妙變化正在發生過程中,尤其是親民黨席次的大幅下降,顯示其實力已大不如前。而隨著宋楚瑜頭上的光環繼續退色,親民黨的後繼乏力並極有可能會走向「泡沫化」,已是不可避免的事。為了凸顯自己的「第三大黨」地位及「關鍵少數」作用,親民黨不但將會在「國親合?=」問題上,極力抬高自己的身價,希望能為宋楚瑜謀得個好職位,而且在「立法院」內的議事運作中,也未必會是每一項議案都是國民黨的伙伴,有時甚至可能會與民進黨合作。實際上,選後宋楚瑜就公開表達了不一定會支持王金平爭取蟬聯「國會龍頭」的意愿。這一點,國民黨高層應有清醒的認識。

實際上,國民黨高層在大大地吐了一口自「三.二0」以來的怨氣的同時,已經露出「勝利沖昏頭腦」的苗頭。其中有兩個口號,就顯得理性不足:其一、是應由「國會」多數「組閣」;其二、是發動「倒閣」,對游錫(方方土)投不信任票。

先後經過六次「修憲」,「中華民國」的「憲政體制」已非是「內閣制」,「行政院長」只不過是「總統」的幕僚長。盡管「憲法」規定「行政院」必須向「立法院」負責,但「憲法」更是規定,「行政院長」由「總統」直接任命,無須經過「立法院」同意。因此,由「國會」多數「組閣」,雖然並非沒有道理,但以陳水扁視權如命的性格,根本不可能接納,最多是釋出一些政治性不那麼敏感、而專業性又較強的「閣員」職位給淺藍人士而已。至於發動「倒閣」之說,則希望只是「說說」而已。因為按「憲法」規定,如「倒閣」就必然會導致「總統」下令解散「立法院」。在極短的時間內又要進行一次「立委」選舉,不但是增加社會成本,惹起追求穩定的選民對藍軍的反感,而且在重新選舉時,民進黨和台聯黨必會吸取今次選舉失利的教訓,調整選戰策略,泛藍未必能佔到便宜。

由於泛綠未能過半,台聯黨原先的對自己所期待的「關鍵少數」作用,也就無法發揮。李登輝原先的要利用「立法院長」為誘餌,俘獲王金平並由其對國民黨實施「綠化工程」的設想,也就無從實現。可以預料的是,隨著「李登輝光環」的褪色,尤其是在李登輝本人的身體狀?F也不如前,隨時會去見他的「日本人」父親的短期前景之下,台聯黨的步向「泡沫化」,已可預期。

實際上,由於從二零零七年底的第七屆「立委」選舉開始,將改制為有利於兩大黨的「單一選區兩票制」,親民黨、台聯黨等中黨和新黨等小黨將進一步受到擠壓,難有可發揮的機會。為此,親民黨黨內的「國親合併」壓力必然會加大,台聯黨也將會思考自己的出路問題,可能其中會有一些人選擇靠攏民進黨,另有一些本來就不贊成「台獨」的成員,則將會回歸國民黨。

由於台灣政治社會維持「朝小野大」的格局,藍軍仍佔「立法院」多數議席,主持「立法院」議事程序的「院長」還將會由藍軍人士出任,甚至就是王金平續任,故可以預想得到的是,陳水扁要割斷國民黨喉嚨的「不當黨產取得處理條例」,及要羞辱國民黨的「國徽法」修正草案,以及企圖改變台海現狀的「公投法」修正草案、改變台灣政治社會態勢的「選罷法」修正草案,以至充滿「統獨」爭議的「憲法」修正草案,都將會十分困難,陳水扁的二零零六年公投「修憲」,二零零八年實施「新憲」的「時間表」,有可能會難產。

另外,六千一百零八億元軍購案,也將會受到泛藍「立委」的杯葛,七砍八削之下,最多只會通過二、三千億元。不過,倘是如此,美國對台灣的政治壓力,就將會從陳水扁的身上轉移到在野政黨的身上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