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頓.企業研究所.林中斌.美國對華政策

美國總統布殊近日提名強硬派波頓為駐聯合國大使,引起台灣當局高度關切。這是因為,這位曾任助理國務卿、主管軍控事務,曾促成華府退出國際刑事法庭,創設由美國主導的「擴散安全構想」機制,防止核生化物質轉運,並屢屢倡言以軍事行動對付伊拉克、堅決反對在朝鮮、伊朗核問題上讓步,且數度批判聯合國和安南秘書長,批評「多邊主義」的強硬鷹派,一直被台灣當局視為「友台」的「藍軍」人士。實際上,在布殊剛出任美國總統之後不久的一系列「友好」言論,據說他介入運作的影子甚濃,而他本人也多次就台灣當局的「外交處境」作出有利於台灣當局的政治動作。因此,台灣當局對波頓獲布殊提名出任駐聯合國大使,有所憧憬,寄望他能在其任內,運用其權力和影響力,協助台灣當局打進聯合國下屬的政府間國際組,尤其是在將於今年五月召開的世界衛生大會,以及世界衛生組織修改「章程」時,幫台灣當局一把。另外,在今年十月召開的聯合國成立六十周年紀念大會,能讓台灣當局派出代表以「適當名義」出席〔其理由是:「中華民國」是聯合國的發起創始單位之一〕,並在聯合國今年總務委員會審議是否將台灣當局「重返聯合國」列入今年大會議程時,上台為台灣當局「說几句好話」以促成改變以往「反對聲音一面倒」的不利情況。

由於波頓曾任美國企業研究所的副所長,而當今美國政壇上也有許多人在企業研究所待過,故而此間不少人都對陳水扁是否將會安排曾任「陸委會」副主委、「國安會」諮詢委員,「國防部」副部長,現任中華歐亞基金會執行長,淡江大學國際關係暨戰略研究所教授,「國防部」顧問的林中斌,「重新出山」,擔任與美國溝通工作,有所揣測和議論。實際上,林中斌曾在美國企業研究所任亞洲部副主任,而當時的主任就是曾任美國駐中國大使的李潔明。而且,美國現任副總統切利及其夫人當年在企業研究所的辦公室,就與林中斌的辦公室毗鄰。在列根總統任內,企業研究所的三十六位成員,有三十一人被延攬入閣或委任公職;在布殊的首任總統任內,企業研究所的四十名成員,也有二十人被委任公職。因此,林中斌曾在美國企業研究所工作所建立及積累的豐厚人脈關係,及他對美國對華政策中的「紅隊」、「藍隊」、「火神隊」的政治生態。十分熟悉的特長,也就被視為台灣當局一分難得的政治資源。

林中斌昨晚單獨與筆者飯敘時向筆者送贈的《以智取勝》〔民間增修版〕一書,就有專文介紹美國對華政策及「藍隊」、「紅隊」的情況。《以智取勝》一書原是他在「國防部」副部長任內的內部演講、論述、選文、訪談文稿,由時任「國防部長」的湯曜明指示史政編譯室加以彙集,並由湯曜明親自作序,編印成書,發給「國防部」各下屬單位,作內部參考。林中斌離任後,經「國防部」持批,刪去書內少量敏感內容,另增收一些近期的評論和演講,作「民間增修版」,由「全球防衛雜誌社」公開出版。

《以智取勝》一書論及美國對華政策的專文,共有三篇,分別為《美國台海政策,雙重明確定調》、《美國對華政策:藍隊、紅隊及其他》、《擺動中前進的美國對華政策》。另外,在書中所收錄的十六份林中斌以「國防部」副部長身份接見外賓的談話紀錄中,有五份是美國訪客,包括美國猶太裔美人組織政治領袖訪「華」團、美國「美中關係全國委員會」訪問團、美國 。公關公司副總裁F先生,前北約軍委會主席N將軍,美國企業研究所〔AEI〕研究員席斯基等。此外,還有林中斌以「國防部」副部長身份分別接受美聯社記者張嬙,美國《國防新聞周刊》亞洲主編薛傑生專訪的主方記錄編。

林中斌在《藍隊、紅隊及其他──誰影響華府中國政策﹖》一文中指出,美國的中國政策常受學者專家及意見領袖影響。他們可區分為藍隊、紅隊、紫隊、火神隊及大陸隊。他們的主張如下:

一、藍隊。強調「中國威脅論」,質疑克林頓政府時期與中共建立「建設性戰略伙伴關係」政策。主張台灣在亞太戰略的重要性,加強美台軍事關係。

William Triplett自稱藍隊〔Blue Team〕隊長。類似主張者還包括Michael

Pillsbury、Jone Dreyer等。

二、紅隊。主張與中共對美的重要性。堅守「一中」,害怕觸怒中央,美台關係應有限制,不支持台灣加入「TDM」。被外界稱為紅隊〔Red Team〕,唯被貼標簽者並不承認。類似主張者包括David.m.Lampton、Harry Harding等。

三、火神隊。主張與中共建立建設性關係重要性高於台海問題,但認為中共是東亞主要潛在的戰略對手。重視與日本、俄羅斯的關係。對兩岸問題強調「台灣不獨,大陸不武」。他們是現實主義者,非研究中國問題專家。火神隊的中心人物是萊斯女士。

四、紫隊。針對藍、紅對峙建議的妥脅方案:主張美國的中國政策應在交往與對抗之間求取平衡。Erio A. Mcvadon建議以紫隊〔Purple Team〕取代藍紅對峙。類似主張者還包括Andrew Nathan、Nancy Pucker、Susanl.Shirk等。

五、大陸隊。傾中派,主張中國崛起是必然趨勢,美中關係難以樂觀,但雙方衝突有限。兩岸問題上,主張「一中」原則,以談判解決歧見。中立派認為港澳模式不適合台灣,兩岸應先邦聯、後聯邦;先民主,後統一。可區分為二,傾中派包括裴敏欣、陳有為、黃亞生等;中立派包括吳稼祥、吳國光、周曉等。

〔台灣專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