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六本欄《董去曾來有利於推動港台關係向前發展》一文,因是發自台北,手頭並無資料,全憑記憶寫就,因而在憶述董建華的「台灣關係」時,有所遺漏或誤記。
返澳後,筆者翻查當年的剪報資料及相關書籍,証實了此文有關當年香港特首選舉時,由於董建華與台灣有密切關係,因而獲中央青睞及祝福,以期運用其他參選人並無的這一「強項」,推動港台關係以至兩岸關係發展,以及向台灣率先垂範「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議評。
據有關資料顯示,董建華家族與台灣的關係,除了本欄上周六曾憶介的內容之外,還有不少更具「說服力」的史實。比如,一九八二年四月十五日董浩云逝世後,蔣經國親自致慰唁董夫人,並表揚董浩云「畢生致力發展航運,堅貞不二,貢獻滋多」。又如,董浩云聘請黃埔一期畢業、曾任「國防部長」、「交通部長」的袁守謙的小舅陳公亮,擔任「中國航運公司」的總經理達二十六年;其實,陳公亮本人也是被稱為「軍中三傑」之一的陳儀〔其餘二人為陳誠、胡宗南〕的弟弟。再如,董建華本人透過其家族的關係,與當時台灣政壇「四大公子」中陳履安、連戰、沈君山有直接聯繫。
董建華的兄弟姊妹,也與台灣政商有著深厚的淵源。除了本欄曾述及的其妹董小平嫁給彭孟緝的公子彭蔭剛之外,其弟弟董建成也娶了曾任台灣聯動總司令的溫哈熊的親姪女溫子華為妻〔上周六本欄誤記溫哈熊為董建華夫人趙洪娉的親戚〕。而溫哈熊的女兒溫子苓〔東吳大學音樂系教授〕,則嫁給了丁守中。溫哈熊是廣東台山人,故而二零零一年底,澳門媒體「立委」選舉採訪團探訪丁守中競選總部時,出面接待的丁夫人是以粵話與大家交談。而溫哈熊的太太洪娟,則與國民黨大掌柜劉泰英夫人洪燕是同一個祖父的姊妹。溫哈熊的岳母與趙耀東的岳母是親姐妹。這幾條線都與時任「總統」的李登輝扯上了關係。
在台灣官場到處存在姻親關係的背景之下,本來就是這個姻親大聚會中重要一員的董氏家族,確實是很容易能沿著姻親這條線,在台灣政、商界上串下連的。董建華自己也表示,他在台灣的關係,主要是由他父親和妹夫彭蔭剛建立的。香港日後應繼續肩負促進兩岸貿易、文化交流角色,對中國統一是件好事。時任香港中華旅行社總經理的鄭安國也表示,董建華是香港真正的台灣通,他相當了解台灣,知道兩岸關係的重要,上任後會有一套好的港台政策。因此,相信中方看中董建華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他的家族與台灣有深厚的關係。
然而,偏偏是董建華最重要的台灣「關係」──彭孟緝,不但無法為他開拓港台關係,相反還成了他難以推動港台關係發展的「原罪」。實際上,正是在董建華競選香港特首期間,彭孟緝正處於「兩頭不討好」的尷尬狀態。──一方面,由於他是「二.二八事件」時的高雄要塞司令,曾積極鎮壓參與「二.二八起義」的民眾,因而被本省籍民眾罵為「二.二八屠夫」。而香港回歸向台灣示範的是「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當時台北市新公園改名為「二二八和平紀念公園」,同樣凸顯了「和平」一詞;但彭孟緝當年在「二.二八事件」中的作為,卻是站在了「和平」的對立面。因此,以董建華與彭孟緝的姻親關係來向台灣示範「和平統一」,完全是「不對盤」。
另一方面,由於彭孟緝在一九九零年的「二月政爭」中,是出名的「主流派」,協助李登輝打擊「非主流派」。一九九五年底李登輝「總統」競選總部成立時,他不顧自己八十九歲的高齡,專程前往致賀。同年十二月,彭孟緝在一次軍校校友會上,公開呼籲校友支持李登輝。彭蔭剛在報章上刊登廣告批評李登輝時,彭孟緝又罵他「衝動,幼稚」。為此,彭孟緝也得不到國民黨「非主流派」和新黨及其及支持者的認同。也就是說,台灣地區的「獨派」和「統派」,都對彭孟緝有意見。
正因為董建華背負了這個沉重包袱,故使他在處理港台關係時,就前怕狼、後怕虎,生怕「獨派」和「統派」都來「舊帳新帳一齊算」。後來,再加上「八萬五」、「SARS」等問題攪到董建華焦頭爛額,自顧不暇,更是以「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態度,來處理港台關係事務。在此情況下,指望董建華去推動港台關係發展,並向台灣示範「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無疑是選錯了人。
曾蔭權沒有「台灣關係」,這既是他的「弱項」,又更是他的「強項」,──沒有任何歷史包袱,在處理港台關係上無須瞻前顧後。相信,在他任內,港台關係發展的步子將會比過去要快一些。尤其是在一些並不涉及國家主權,及並不屬於中央政府主導的事務操作上,他將會比董建華較為靈活、務實。或許,甚至將會與澳門特首何厚鏵來個暗中競賽,或是互相鼓舞,看誰能更好地處理涉台事務。
更正:上周六本欄第四段第九行「台北市就公園」為「台北市新公園」之誤,第六段第二行「曾蔭權在香港」為「曾蔭權在台灣」之誤。合更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