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用殺平面用買暴露操控媒體醜陋面目

陳水扁當局把黑手伸進媒體的動作,越來越大。繼以「換照」為手段,意圖威迫由中國國民黨經營的中國廣播公司〔中廣〕就範,及停發東森S頻道等多家有線電視牌照,以圖產生「殺雞儆猴」效應,警告經常批評「扁政府」的媒體之後,卻又由「總統府秘書長」游錫(方方土)出面,並由「行政院秘書長」李應元主持,邀請各「國營企業」的負責人,在圓山飯店餐宴,要求他們出手幫助財務狀況不佳的綠色媒體《台灣日報》。這「電子用殺,平面用買」的一「打」一「扶」之間,將陳水扁當局打壓新聞自由及圖謀操控媒體的極權真面目,暴露無遺,這還有什麼民進黨所自我標榜的「民主」、「進步」可言。

《台灣日報》是一家民辦報紙,創辦於一九五六年十月二十五日,在台中市發行,原以農民為發行對象。在兩蔣時代,《台灣日報》一度曾成為「幫聞報紙」,其負責人被延攬為中國國民黨「十三大」的中央委員。但在解除「戒嚴」前夕,《台灣日報》即轉為帶有「黨外」色彩,大量報導「黨外」人士消息,強烈批評某些官員,並最早提出同大陸進行「三通」的倡議,並批判「兩個中國」的論調。一時間備受矚目,因而也就遭受強行收購的厄運。一九七八年八月三十日,台灣軍方強行「收購」、接管《台灣日報》,但為維持其「民間」色彩,交由徐亨、謝天衡等國民黨幹組成台灣股業有限公司經營。不過,虧損部份,仍由「國防部」政戰總局「埋單」。

到一九九六年七月,由於經營不善,虧損嚴重,被軍方認為是個「大包袱」,決定停刊。有多個財團接獲消息後,有意接辦,曾演出一幕爭奪戰。最後,由時任《自由時報》社長的顏文閂於一九九六年八月十六日正式接手。他在記者會上「澄清」說,他收購並接辦《台灣日報》的十億元新台幣資本,主要是由自己及親朋好友集資籌措而成,絕無任何外傳的長榮、宏圖、力霸、長億等財團介入,同時更無所謂國民黨〔其實是省長宋楚瑜〕居中調介,《台灣日報》絕對是台灣第一份由記者出身的新聞人士所籌辦的報紙。然而,後來不久,顏文閂卻又默認了長億、宏圖、力霸等財團有資金挹注《台灣日報》。在「政黨輪替」時,台塑的王永慶更是《台灣日報》的主要「金主」。為此,盡管《台灣日報》的基調是綠色報紙,支持民進黨當局,但在「三通」議題上,卻是向民進黨當局唱反調。其原因,就是不想得罪主張「三通」的幕後「金主」王永慶。然而,王永慶由於參加「國政顧問團」「挺扁」,並支持《台灣日報》,導致他進軍大陸市場並不順暢,因而他後來除了是疏遠與陳水扁的關係之外,還從二00一年起,停止向《台灣日報》「泵水」。此後,《台灣日報》的經營就陷入慘淡之途。

因此,近幾年來,《台灣日報》經營困難的消息,時有所聞。這與另一張綠色大報──《自由時報》,因是由地產巨子林榮三持有,無須擔心財政問題,因此能有實力一再減低售價,並大搞訂報送轎車、送住房等大手筆促銷活動,從而使其銷量很快就超越《中國時報》和《聯合報》,成為台灣地區第一大報的風光實績相比,形成強烈反差。

其實,盡管《自由時報》與《台灣日報》都是綠色媒體,都在陳水扁二000年首度競選「總統」時幫了大忙,並都成為陳水扁攻擊在野政黨的「打手」,但似是陳水扁當局卻都並不是那麼欣賞這兩家綠色媒體。實際上,由於林榮三與李登輝有很深的私交,在國民黨執政時期,由於主要是由外省籍人士主持及經營的《中央日報》往往對李登輝的言論有所抵制,故李登輝的許多真心想法,包括「摩西出埃及」等,都是在《自由時報》發表的,因而被人形容為「《中央日報》很自由,《自由時報》很中央」。在「政黨輪替」後,林榮三又發表了不少反映李登輝想法的社論,包括在八吋晶圓登陸、開放「三通」、堅持「戒急用忍」等議題上,都是與民進黨當局「對著幹」。因此,與其說《自由時報》是綠色大報,不如說它是「台聯黨機關報」更為確切。而《台灣日報》則曾因王永慶之緣故,而持批評民進黨當局阻撓「三通」的立場和態度,民進黨當局對《台灣日報》也並非沒有微言,故對《台灣日報》的經營困難,並未加以援手。因此,在這幾年來,雖然不時聽到《台灣日報》出糧不準時或拖欠稿酬的消息,而《台灣日報》也以自然流失方式裁減人員、減出版張,及以向採訪記者硬派招攬廣告任務的手法來延續「壽命」,但未見民進黨當局出手相救。

為何現在民進黨當局又突然由游錫(方方土)、李應元等高官出面,趁各「政府」部門編制下年度預算之時機,向各「國營企業」施加壓力,要求各家企業下年度分別編列一千萬元專供《台灣日報》的廣告預算,出手「相救」《台灣日報》呢?可能是出於以下幾個原因:一、民進黨需要一家平面媒體作其「喉舌」。盡管民進黨當局在電子媒體方面不缺「喉舌」〔其中的「華視」、「台視」為「國營」電視台,「民視」是由民進黨人如蔡同榮、張俊宏等人集資籌辦,「三立」、「環球」等是綠色商人主辦〕;但在平面媒體方面,卻就顯得力量單薄,除了《聯合報》「大中國」意識強烈之外,《中國時報》往往也不賣帳〔故台灣社會又有「《聯合報》很中國,《中國時報》很聯合」之說〕,《蘋果日報》更是反「獨」態度鮮明。盡管《自由時報》號稱「綠色大報」,但卻是唯李登輝馬首是瞻,往往與民進黨當局「各吹各的號」。因此,趁《台灣日報》經營困難之機給予挹注,使其在原有的綠色基礎上,進一步成為民進黨「機關報」,以全面、準確地傳達民進黨當局的政令。而且,也可因挽救了《台灣日報》,而避免本來在平面媒體方面就是偏藍媒體處於主流,偏綠媒體處於非主流的不利狀況,進一步「惡化」。

二、民進黨當局對操控媒體已無所顧忌。本來,民進黨過去出於反對國民黨「獨裁」、「專權」的政治立場,是將「新聞自由」及「黨政軍退出媒體」高唱入云的。因此,對直接以黨政軍資源支持媒體,仍有顧忌。這也是為何「政黨輪替」五年來,它未敢直接出面扶助財務狀況頻出的《台灣日報》的其中一個重要原因。但在最近透過有線電視台換照方式,成功地上演打壓新聞自由台劇後,民進黨當局既是取得了「經驗」,也是壯了膽,對直接操控媒體已無所顧忌。而恰在此時,《台灣日報》的經營狀況也到了最危急的時候,民進黨當局也就顧不上什麼「民主」、「自由」,出手相挺了。甚至相反,還可藉救活了《台灣日報》,並保住了幾百名新聞從業員的飯碗,而可振振有辭地聲稱自己是在「保護新聞自由」。

三、民進黨當局五年來業績不佳,民怨頻沸,必須要透過掌握媒體來「匡正」社會輿論,扭轉言論上的被動局面。尤其是在最近,民進黨當局在台果銷陸等問題上失分甚多,連中、南台灣的「大票倉」也告後院失火,而偏偏年底縣市長選舉即到,馬英九的崛起又增加了民進黨「四大天王」的「接班危險」意識,就更需要有媒體為其調和折衷。如果連《台灣日報》都保不往,在社會輿論方面就將更顯吃虧。因此,即便是要犯下「收買操控媒體」大忌,也得這樣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