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對馬英九態度應避免犯「左」傾錯誤

上星期,台灣地區有兩家老牌大報──《聯合報》和《中國時報》,先後兩次在同一天有兩個重要的專訪內容,而且也都是以一個整版的版面「殺出」。這兩個專訪,是分別訪問中國國民黨現任主席連戰,及中國國民黨主席當選人馬英九。當連戰專訪刊出後,台灣政壇有「敏感」人士分析認為,這是連戰要在馬英九接任之前,「立言立威」凸顯自己是國民黨的「榮譽主席」,「餘威尚存」,掌有「太上皇帝」的權力,提醒馬英九必須「乖乖牌」做「傀儡」。而馬英九專訪刊出後,又有「敏感」人士聲稱,這是馬英九專門針對連戰的專訪而發聲,意在強調只有自己才是未來四年國民黨的最高領導人及決策者,並拿著連戰曾說過的「榮譽黨工」的話來封連戰的咀,借此「敬謝不敏」連戰在專訪中所說的「慢慢傳承」。

由於此等「敏感」人士都有綠色背景,故人們並不相信連戰、馬英九的用意,就是如此的狹窄、偏執,而是較為相信,這兩個專訪是《聯合報》和《中國時報》的新聞專業行為並主動邀約。而兩人都分別在同一時間接受兩家老牌大報專訪,可能是因《聯合報》、《中國時報》的專業品質及公信力都處於台灣地區平面媒體的最前列,且兩家大報的創辦人都曾出任過國民黨中常委,連、馬二人都與其存有革命情誼,故兩人都應允這兩家老牌大報的邀訪,透此向廣大受眾詳盡表達自己的理念,並為表示對這兩家大報的「一碗水端平」,都分別選擇在同一天接受兩家大報的專訪。

馬英九分別接受《聯合報》、《中國時報》的專訪內容,較為繁雜,呈多元反映。但將其中最核心的內容歸納起來,有以下幾點:一、對兩岸的「國家」定位論述,將以《中華民國憲法》為本,因而兩岸「既非一邊一國,也不是兩個國家」,而是「一國兩區」:大陸地區和台灣地區。他認為大陸方面到目前為止可以接受這個概念。二、對兩岸關係的立場態度,是主張「反共不反中」的「新中間路線」。兩岸不能採取非和平方式、單邊主義,應以和平的方式協商解決。三、在統獨問題上,他既強調反對「法理台獨」如「正名制憲」、「台灣共和國」,又主張「六四不翻案,統一不能談」。此外,他還談到了與宋楚瑜的關係,國民黨內部團結及聯合的問題,以及對軍購案的態度等問題。

從馬英九的這兩個專訪內容來看,他的堅持「一個中國」、反對「台獨」的基本理念,至今仍未有改變,而且還將會繼續成為他出掌國民黨,以至未來有可能會贏得二00八年「總統」選舉之後的基本理念,這是他「一路走來,始終如一」的真實寫照。而在過去未見他正式公開述及的「一國兩區」的新提法,又比過去他所堅持的「中華民國是正朔」、「一個中國就是中華民國」、〔《國統綱領》和「國統會」關於「一個中國」內涵的定義,有他參與推敲的影子〕,有了靈活務實的新認識,較為接近「兩岸共同締造一個新的中國」的概念。

馬英九「一路走來,始終如一」的特性,還體現在另一個層次,就是「反共」立場始終未變,是台灣地區為數不多的仍然停留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反共意識形態色彩的「老反共」份子。為此,他仍然堅持「六四不平反,統一不能談」,他仍然堅持同情和支持法輪功。但他又強調「反共不反中」,為自己留下了與對岸打交道的餘地。因為連他自己也相信,對岸將由中國共產黨長期執政的現實,不可能改變,而且他也憧憬著「六四若平反,可能在胡錦濤任內」。故此,未來他仍將會有機會跟隨連戰的步伐,前往北京。只不過是,他走的是「小三通」路徑,比連戰繞徑「第三地」香港,更為直接。

北京如何看待馬英九的這種「反獨」又「反共」的鮮明政治立場?是否因為他堅持平反「六四」,同情法輪功,支持海外民運份子,批評《反分裂國家法》,就將他打入另類,並把他列入「拒絕來往戶」?從中國共產黨的三大法寶之一──愛國統一戰線的歷史傳統,及反「獨」是當前對□工作、□爭的主要矛盾這兩大方向來看,似是不宜有此「為淵驅魚,為叢驅雀」式的「左」傾機會主義作為。

實際上,當年中國共產黨在面臨日本軍國主義侵略、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是暫時放下與國民黨的恩恩怨怨,與之進行第二次國共合作,共同抗擊日本侵略者的。對比起來,當年蔣介石的雙手可說是沾滿了共產黨人的鮮血,尚且可以合作;而現今的馬英九卻沒有任何這方面的惡行,就不應將之視為「拒絕來往戶」。畢竟,馬英九的「反共」言論,是意識形態使然,充其量只是屬於「言論自由」的範疇,並無直接與中共發生兇殺及加害中共人員的實質行動。何況,鄧小平曾說過,香港回歸後,台灣在香港的機構仍然可以存在。他們可以宣傳「三民主義」,也可以罵共產黨。只要站在民族的立場上,維護民族的大局,不管抱什麼政治觀點的人,包括罵共產黨的人,都要大團結。既然如此,在尚未實現兩岸統一的台灣地區,尤其是在中華民族正面臨著「台獨」威脅的危險時刻,「反共」言論也就更不應是什麼彌天大罪。

另外,中共最拿手的對立統一規律理論中最重要的論述之一,是正確分析和處理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現在在兩岸關係事務上,反「獨」是主要矛盾,在這個主要矛盾的襯映之下,馬英九的「反共」意識形態只不過是次要矛盾而已。因此,在目前階段,應強化及擴大中共與馬英九都「反獨」的共同點,並將之作為國民黨主席換屆後的兩黨黨際交往的共同基礎,而不必過於計較馬英九的「反共」這個次要矛盾的問題,甚至還應將之淡化,「相逢一笑泯恩仇」。──何況,馬英九本身與中共並沒有甚麼直接的恩仇。

其實,從另一個角度看,馬英九在「反獨」及「反共」問題上的「一路走來,始終如一」,才正是凸顯了他在政治上更有誠信,並非是「善變善騙」的陳水扁式人物。中共未來與馬英九打交道,也就不必擔心他是否會象陳水扁那樣,既難以摸透其真面目,又擔心他會朝令夕改,毫無誠信可言。北京如果僅僅是因為馬英九「反共」就將之列為兩岸交往的「拒絕來往戶」的話,可能就將會陷入歷史上曾發生過的「左」傾機會主義錯誤的怪圈。真是「歷史的教訓值得注意,千萬不要粗心大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