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隆市長補選向藍軍提供彌補裂痕的良機

由於基隆市長許財利在新春期間病逝,而按《公職人員選舉罷免法》及《地方制度法》規定,縣市長任期未過半出缺必須在三個月內補選,故在今年底「立委」選舉和明年初「總統」選舉之前,藍綠兩營就首先遭遇基隆市長選舉。此情況有點類似當年的台東縣長和花蓮縣長補選,在在考驗中國國民黨和親民黨的合作問題。如果處理欠妥,說不好年底的「立委」選舉,親民黨將會「以牙還牙」,拒絕按照宋楚瑜與馬英九隔海簽署合作協議的安排,堅持自行推出候選人參選,就必會在「單一選區」的新選制下,再次爆演「鷸蚌相爭,漁翁得利」和「成事不足,敗事有餘」的鬧劇。

實際上,基隆市向來被視為「藍軍地盤」,藍、綠兩陣營的選民基本盤為七、三開。在單一名額的選舉中,只要藍軍能團結,經過協調後只推出一名候選人,就必勝無疑。即使是在前年底的「三合一」選舉中,國民黨推出許財利,親民黨也堅持要推出劉文雄,眼看將會再演「漁翁得利」一幕,但在馬英九不顧許財利已弊案纏身,並喊出「馬利兄弟」及「棄劉保許」的口號,甚至在投票當日還捨其他黨籍縣市長候選人,專門到基隆市陪同許財利投票的情況下,硬是演出「劣幣驅逐良幣」一幕,氣走了本來在基隆市人氣最高的劉文雄,也能未讓得到民進黨奧援的台聯黨陳建銘從中漁利,而是讓弊案纏身的許財利當選,卻也成了加劇國親兩黨不和的重要因素之一。而在許財利當選連任後不久,法院即一審判決他有罪,不但使馬英九的形象受損,也使國民黨陷入必須依照內規處理許財利的困局。當然,更使劉文雄和親民黨憤憤不平。

其實,親民黨和劉文雄經營基隆市,是早有計劃。在二00一年的第五屆「立委」選舉中,劉文雄即以五萬二千七百七十八票的最高票當選,比同時亦當選的民進黨王拓的四萬零七百八十三票,及國民黨的徐少萍的二萬零五十一票,都高出一截。經過評估,尤其是鑑於爭取連任市長的國民黨許財利已捲入弊案的情況,在二00四年底的第六屆「立委」選舉時,就讓在基隆市人氣最高、當選機率本來也最高的劉文雄轉為參加「不分區立委」選舉,其目的就是倘他參加二00五年底的縣市長選舉並當選後,只須辭去「不分區立委」,讓黨內其他候選人依次遞補,而不會因此而使親民黨損失一個「區域立委」席位。因此,以當時的形勢看,親民黨的安排是最合理也最符合泛藍陣營的最大共同利益的。但遺憾當時正如日中天的馬英九,卻受國民黨一黨私利所絆困,堅持要支持許財利,而在基隆市種下了一棵苦果樹。

回到基隆市長補選和年底「立委」選舉的現實,這兩項公職在該市都只得一個名額(在席位減半下,基隆市「立委」名額由三個減為一個)。如果國親兩黨合作,還劉文雄一個公道,從而讓穩操勝券的劉文雄被「套死」在基隆市長的位子之上,年底的「立委」選舉親民黨再反過來回報國民黨,共同支持徐少萍,泛藍陣營就勢必獨吞基隆市獲分配的單一個議席,從而形成泛藍在基隆市的「雙贏」局面。反之,如果國親兩黨各不相讓,就將不但是在市長選舉中扯薄選票,未必能贏,而在「立委」選舉中,落空了的劉文雄或徐少萍也再次來個「鷸蚌相爭」,同樣將會讓綠營「漁翁得利」,因而是充滿不確定性。

而至於現任基隆市議長的張通榮,雖然也蠢蠢欲動表態要參加基隆市長補選,而且還擺出了個「捨我其誰」的樣子。但據了解內情的人士表示,其實他真正的目的並不是在此次補選,而是兩年多後的下一屆市長選舉,現在只不過是提前「宣示」而已。實際上,他倘參加此次市長補選,不管能贏否,都不符合國民黨以至整個泛藍陣營的最大利益。因為他現在就已是基隆市議長,正處於關鍵的位子,因而必須是「寸土不讓」,沒有理由去做「持著哈密瓜去抓西瓜」之蠢事。因此,除非是他得到國親兩黨的共同祝福,倘非如此,他堅持要選的話,就只能是脫黨參選。但他倘得不到國民黨的組織和財政奧援,還能有參選市議員時的「威猛」表現嗎?

因此,國民黨最聰明的做法,還是利用基隆市長補選的難得機會,彌補國親兩黨的裂痕,以換取年底「立委」選舉和明年初「總統」選舉的兩黨衷誠合作。具體的做法是,張通榮還是安心做其市議長,佔據市議會這個市級民意機關的制高點,以配合市政府的施政運作,反制市議會民進黨黨團的杯葛。市長補選則共推劉文雄出戰,以他在基隆市的高人氣,民進黨即使是推出任何一名候選人,都不是他的對手,必贏無疑。而年底的「立委」選舉,則國親兩黨共推徐少萍一人。憑藉著藍軍在基隆市七成的基本盤,她必能獨吞基隆市只獲分配的單一個「立委」名額。就此,基隆市的三個主要公職位置,就全由泛藍陣營包下。這等於是在明年初「總統」選舉中泛藍陣營共推的「總統」候選人,有了鞏固的大後方陣地,從而無後顧之憂。

或許,國民黨已看到了這一點。因此,國民黨代主席吳伯雄對是否支持劉文雄的態度,有了很大的轉變,從當初的一口拒絕,到前日的有所考慮。或許,正是在基隆市長補選的候選人的問題上,使吳伯雄這位「挺馬大將」,意外地得到一個糾正馬英九「劣幣驅逐良幣」的失誤,並彌補國親兩黨裂痕的絕好機會?